台灣青年貴州傳承醒獅技藝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2-10-27 15:20:47 | 來源: 中國日報網 |
賴翊凡在綏陽縣洋川街道東山村果園內工作 王偉 攝
所愛隔山海,山海亦可平。台灣青年賴翊凡因為愛情跨越海峽和群山,來到貴州省綏陽縣定居,還帶動當地年輕人加入到醒獅技藝的傳承發展中。
1988年出生的賴翊凡來自台灣宜蘭,此前從事互聯網貿易工作。在工作中,他認識了來自貴州綏陽的何乾分。“記得是2018年,她在廣州一家外貿公司工作,我和她經常有業務上的往來,她説著一口流利的粵語,我們就這樣熟絡起來。”
在相處的過程中,賴翊凡對這個小他6歲的女生萌生了愛意,2019年初,他們正式確立關係,隨後賴翊凡隨女友來到深圳。“那個時候她在深圳一家珠寶店工作,我想離她近些。”
2020年2月,賴翊凡陪女友回綏陽老家過年,也順帶拜訪對方父母,商談結婚事宜。“我以前對貴州的了解就是‘三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印象中是個多山多水的省份。”
賴翊凡説,氣候和飲食是貴州與台灣區別最大的地方。“初到綏陽的時候是冬天,那是我第一次看見平地下雪,別提多興奮啦。這邊飲食也很特別,我是第一次知道‘蘸水’這個東西,就是由多種調味料調製而成的醬汁,口味多為辛辣的,用來蘸菜吃。”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擾亂了他們原本定好的計劃。“本來我們打算過完年去上海發展的,因為疫情滯留在老家了。”
同年7月,賴翊凡與女友登記結婚,正式成為綏陽女婿。在綏陽,他不僅很快地適應當地風俗融入當地生活,也從丈夫成為人父。
2021年11月,機緣巧合下,賴翊凡進入貴州遵義同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這是一家由臺商經營的公司,他任職生産部副總經理,負責該縣洋川街道東山村果園管理工作,成為一名“新農人”。
“我從來沒有從事農業生産的經歷,到同富農開工作,可以説是從無到有的一個過程。”賴翊凡説,剛入職那段時間,他早上8點鐘準時到果園,向果農前輩、農業專家請教經驗,晚上在網上查閱資料做筆記惡補農業基礎知識,每天學習到淩晨兩三點。
“我們希望通過引進台灣先進的生物科技到綏陽的土地上進行實踐,培育有機農産品,拓寬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賴翊凡説道。
賴翊凡在綏陽縣東山村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同心龍獅戰鼓隊”的指導。他從小在台灣跟隨父親學習醒獅,到綏陽後,一直想把自身所學的醒獅技藝教授給當地年輕人。
賴翊凡教授“同心龍獅戰鼓隊”隊員醒獅技藝 王偉 攝
舞獅是中國民間一種喜聞樂見的傳統喜慶娛樂活動。不論是在祖國大陸,還是在寶島台灣,或是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只要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會有熱鬧的舞獅隊伍。
“在我的老家,每逢過年過節,人們總要在街頭或舞臺舞龍、舞獅子,一邊舞一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在歡樂的舞獅中所體現出來的是自豪的民族精神。”賴翊凡説道。
賴翊凡在9歲時擁有了人生中第一個獅頭,他的印象非常深刻,仍然清楚的記得父親親手為他縫製的那顆獅頭是紫色的。據賴翊凡回憶,父親16歲開始跟隨師父學習醒獅,成年後因為生計到台北一家成衣紡織廠做了裁縫師傅。
在賴翊凡10歲那年,父親帶著他回到老家宜蘭,成為當地一所小學的醒獅社團教練,致力於這項文俗文化的傳習與推廣。賴翊凡也在耳濡目染中,將醒獅發展為自己最大的愛好。
據賴翊凡介紹,醒獅外型討人喜愛,有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舞獅者必須練好基本功,練就輕盈的步法,獅頭和獅尾配合無間,才能將醒獅生動的型態顯現出來。
“舞獅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自己做起來很難,所以要勤學苦練,把每一個細節都做好。”從小學習醒獅,讓賴翊凡的體能得到了很大提升,在精神上也得到了充實。
“舞獅需要團隊協作,可以加強團隊精神的教育,以及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舞獅讓我收穫了自信和榮譽感,在一次次的團隊合作中,努力和付出一定會有收穫,也正是這種精神鼓勵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他補充説道。
2021年,綏陽縣委統戰部、縣臺辦在對臺胞的走訪慰問中了解到賴翊凡家傳舞獅、戰鼓技藝,結合其本人想要傳承醒獅文化的念頭,當地出臺工作方案,全力打造“同心龍獅戰鼓隊”,致力於“兩岸青年傳統文化交流創新示範基地”的創建。
今年6月,綏陽縣“兩岸青年傳統文化交流創新示範基地”揭牌儀式暨“同心龍獅戰鼓隊”成立大會在洋川街道東山村舉行。
“同心龍獅戰鼓隊的成立,是我縣對臺工作、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一個新的開始,也是加強和創新基層統戰工作的新的探索。旨在傳授東山村苗族和漢族青年擊鼓舞獅傳統技藝,加強兩岸青年傳統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大團結。”綏陽縣委統戰部副部長吳建設表示,洋川街道東山村有少數民族,又有臺胞,縣委統戰部將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打造兩岸青年傳統文化交流創新示範基地。
“‘同心龍獅戰鼓隊’的成立,能把我們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也為兩岸文化交流盡綿薄之力,我倍感榮幸。今後,我和隊員們將努力為醒獅和戰鼓文化的傳承發展做出貢獻,繼續發揚中國國粹文化精神。”賴羽凡説道。
據介紹,加上賴翊凡,“同心龍獅戰鼓隊”目前共有8名成員,年齡從19-30歲不等。業餘時間,賴翊凡都會帶著團隊學習醒獅技藝,讓大家儘快掌握醒獅技巧。
“隊員們一開始是因為好奇加入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已經打心底喜歡上了舞獅,每天主動來找我練習。”賴翊凡對於隊員態度的轉變感到十分欣慰,目前他們的團隊已經有了基本雛形,達到了可以公開表演的程度。
7月22日,龍獅戰鼓隊在綏陽縣一場網絡帶貨直播基地成立大會上商演,邁出了“龍獅戰鼓隊”走向市場化的第一步。
綏陽縣旅遊資源豐富,擁有4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6個3A級旅遊景區,旅遊資源單體達693處。
“綏陽縣委統戰部正在積極對接縣文旅局和縣域相關旅遊公司,為龍獅戰鼓隊爭取更多商演機會,助力文旅産業融合發展。”賴翊凡介紹道。
練好“兵”才能打好“仗”,賴翊凡認為目前龍獅戰鼓隊還需強化團隊訓練。“一支傳統的舞獅隊規模在20-30人之間,我們需要通過演出打響知名度,吸引更多當地年輕人加入。隊伍的配置齊全了,我們才能夠作為一支正規的隊伍接受邀請出席各地比賽,為龍獅戰鼓隊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賴翊凡和父親一樣,還有著在校園內推廣醒獅運動的理想。“醒獅文化不但具備了豐富的娛樂性和較強的觀賞性,同時也是一種鍛鍊體魄、愉悅身心的有益運動。最重要的是,醒獅文化本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這種文化內涵通過肢體的動作和形象演繹了華夏民族蓬勃向上、積極進取、嚮往平安吉祥的精神願景。”
賴翊凡希望將醒獅文化引入校園,在傳承的基礎上為其加入時代發展和變化的元素,賦予其全新的精神動力和時代內涵,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記者 楊軍 程思 編譯 趙妍迪)
原文見10月26日中國日報8版 英文連結: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210/26/WS63589b6ea310fd2b29e7e982.html
中國日報版面截圖
相關新聞
- 2022-10-27台灣導演邱慶齡:願做兩岸青年逐夢的“引路人”
- 2022-10-24“95後”臺青:養“胃”留人 美食文化串聯兩岸情誼
- 2022-10-21台灣藝術青年西進大陸:兩岸十年共繪“同心圓”
- 2022-10-19臺青孫紹軒:因寧波“地緣”收穫美好姻緣 深刻體會“兩岸一家親”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