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塞滿行李箱”的親情至味

體會“塞滿行李箱”的親情至味

 

春節假期結束,全國各地紛紛刷屏“充電器一拔,再見又是新年”。雖然離家總有萬般不捨,但家中長輩總能以他們特有的方式為孩子延續溫暖、寄託思念。

 

 “不要不要,帶不動”“怎麼不要?要!”在網友的視頻記錄中,自己打點行裝時才發現,行李箱裏早就被偷偷塞進了奶奶包的餃子、叔叔家的土雞、舅舅給的紅包……這種春節離家前與家人的“極限拉扯”,許多子女都再熟悉不過,後備箱的土雞蛋、臘肉甚至是活雞活鵝,總會給人帶來些許無奈、滿心溫情。

 

的確,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許多山珍海味都已不再難得,但很多時候,“智慧物流”卻比不過這大包小裹、一步步拉回來的深沉心意。儘管“爸媽硬塞行李的操作防不勝防”,但仔細想來,我們想要“防”的,其實是對遠方家人那種有時莫名的、隱隱的擔憂,以及那種或漫長、或偶然的相互思念——身在異地,不想“破防”。然而,也正因為我們都眷戀著來自家庭的溫暖與呵護,所以才會每每在離家前“不勝防”,讓父母沉甸甸的心意又一次塞滿行囊。

 

如今,更讓人覺得溫馨的是,為了讓父母少些“遠方的憂慮”,現在的年輕人自有一套“妙招”。“今年第一年工作,就想為他們做點啥”,西安姑娘小楊在返程前為家裏點了千元外賣,將蔬菜、肉、蛋糕、媽媽愛吃卻捨不得買的車厘子都塞滿了爸媽的冰箱,整齊放好自己做的幾種餃子、丸子,“這樣可以吃很久”……我們應當看到,這樣一套“塞滿行李箱的反向輸出”,一方面“輸出”著子女對父母的關心體貼和溫情回應,另一方面也更能讓父母長輩深深認識到,孩子在離家闖蕩的日子裏,那個記憶中的孩童早已成為能夠為家人打點生活起居、吃穿用度的“生活家”了。相信在這種溫暖與關照的相互輸送之下,父母也能逐漸放下習慣性的擔心和惦念,在兒女的言行體貼中多享受些生活的安穩與自在。

 

隨著疫情陰霾驅散,人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團聚,也更加認識到,節日的繁榮與共度原本就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安心。不難發現,比起往年關於“春節人擠人”“過年見親戚”等話題的吐槽打趣,今年大眾明顯更加熱衷於飽含煙火氣的節日氣氛。在這些離家前的“極限拉扯”與“相互輸出”中,無論是鏡頭裏的父母兒女還是網絡中的圍觀群眾,彼此間都顯然更懂得發掘並珍惜這種來自家人朋友的情感力量。

 

春節假期雖然很快過去,但可以相信,在異地他鄉辛苦奔忙之餘,只要我們拉開塞滿的行囊,總可以翻找出深藏其中的親情與年味,為新一年的工作生活帶來永遠鮮活的動力和能量。(陳之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