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地有救了!中國科學家揭示作物主效耐鹼基因
|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3-03-24 16:37:20 | 來源: 人民網 |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謝旗團隊與中國農業大學于菲菲團隊、華中農業大學歐陽亦聃團隊聯合十家科研單位合作,首次發現農作物耐鹼的關鍵基因AT1及其作用機制。相關研究成果24日發表于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雜誌。
“10億公頃鹽鹼地有救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原所長陳受宜表示,這是一項重大的科學突破,為培育耐鹼植物打開了大門。
大田實驗證明,該基因可顯著提升高粱、水稻、小麥、玉米和穀子等作物在鹽鹼地的産量,平均增産約20~30%,在改良鹽鹼地綜合利用中具有重大應用前景。
聯合國糧農組織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全球超過10億公頃鹽漬化土壤因鹽鹼程度過高而不能被有效利用。若能通過科技進步,將這部分土地利用起來,全球糧食産量將有望大幅提升。
據了解,目前,全球關於植物(作物)“耐鹽”機制已有很多研究,但對其“耐鹼”機制仍了解較少。對此難題,研究團隊做了大量工作。團隊通過全基因組大數據關聯分析耐鹽鹼差異大的高粱資源,發現了主效耐鹼基因AT1,該基因與水稻的粒形調控基因GS3同源。首次揭示了作物耐鹽鹼的分子機制,併發現AT1的調控機制在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玉米及穀子中也高度類似。
該成果得到了《科學》雜誌審稿人的高度評價,被稱為是“科學界的重大發現”“農業生産方面的重大突破”。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黃勳表示,該成果是面向中國農業生産的重大需求,從基礎研究著手解決實際問題的典型案例。人民網北京3月24日電 (記者趙竹青)
標簽:
相關新聞
- 2022-10-11鹽鹼地上的豐收密碼
- 2022-10-27美麗中國建設再出發 鹽鹼地飄滿稻花香
- 2019-12-20中國海水稻區域試驗種植平均畝産超400公斤
新聞推薦
- 開放的中國:堅持開放合作 互利共贏2025-11-05
- 傳統文化生動“破圈”撬動消費澎湃活力2025-11-05
- 臺胞來大陸不但很便利,而且很安全2025-11-05
- 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座談會在上海舉行2025-11-05
- 2025年台灣美食文化嘉年華在天津市和平區舉辦2025-11-05
- 年度最大“超級月亮”來了!今晚記得抬頭看2025-1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