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去中國化”?連“台灣”這個名字也是中國人取的!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3-04-24 11:56:24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怎麼可能使用中國字詞?”發出這句反問的,是民進黨當局教育部門負責人潘文忠。起因是有深綠民代發現台灣初中生物教科書中,將馬鈴薯説成了土豆。
對於這則消息不少大陸網友可能看不太懂,馬鈴薯不就是土豆嗎?實際上,在台灣地區土豆被稱為馬鈴薯,而花生在閩南語中的發音則為土豆。臺教育部門負責人與深綠民代之間的這番問答,就是從這裡搞出來的。
深綠民代的質疑是,教科書裏怎麼能用大陸的習慣用語?而臺教育部門負責人的回應則迎合了這一觀點,強調台灣教科書不應該也不可能用大陸用語。他們在問答過程中還刻意將大陸用語稱為“中國字詞”,暗示大陸是中國,台灣是台灣,典型偷渡“兩國論”。
只不過,在輿論看來,這兩位“台獨”政客的表演越是認真,就越是可笑。一方面,關於馬鈴薯是土豆的含義,本就寫在了台灣詞典當中,這是基本事實;另一方面,兩岸用語相互影響更是交流交往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何必大呼小叫?
兩岸有很多詞彙看起來一樣但含義不同,比如“窩心”這個詞,一般大陸人理解是難受的意思,而對台灣民眾來説則是暖心的意思。有時同樣一個事物,兩岸説法也會有些區別,比如大熊貓,在台灣要被叫做貓熊。
不光兩岸如此,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個省市地區方言用語本就存在不少差異。這些差異不僅沒有造成分裂,反而增加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有評論指出,沒想到島內執政黨官員,一牽涉到對岸的人情世故就抓狂,把雞毛蒜皮小事視為安全危機要查辦。自從兩岸通婚、通航、通商後,往來熱絡,語言文化自然像長著翅膀似地飛來飛去,讓彼此有互相欣賞與學習的機會,這不能説是“認知作戰”,畢竟多認識一種地方語言,就多一分理解與包容,不至困在小島上坐井觀天。
不管是馬鈴薯、土豆還是花生,都是中國人命名的,連“台灣”這個名字也是中國人取的,“台獨”政客自己也在説中國話,寫中國字,他們要“去中國化”,去得完嗎?去得了嗎?(文/關其行 審校/許輝)
相關新聞
- 2022-11-14又壞又蠢!連老外都在拼命學中文,民進黨竟然還搞“去中國化”!
- 2022-09-16警惕“去中國化”陷阱——評西方學者的中國西南邊疆史研究
- 2021-10-14總臺海峽時評丨任何“去中國化”行徑都不能改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
- 2020-11-27又搞“去中國化”!島內炒作給台北故宮降級、改名引發爭議
新聞推薦
- 海關保障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 50余批次人員物資順利通關2025-10-14
- “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 商務部回應美宣佈對華加徵關稅2025-10-14
- 《沉默的榮耀》熱播兩岸:以歷史之光映照“台獨”逆流的荒誕2025-10-14
- 台灣花蓮救災工作主要靠志願者?賴當局被批執政無能2025-10-14
- 《開閩世家閩臺源流志》第二期在福州發佈2025-10-14
- 忠實還原故宮30余件館藏文物 視障讀者觸摸系列出版物在京發佈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