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生態補償重點流域帶動業興民富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3-07-27 11:27:57 | 來源: 經濟參考報 |
近年來,福建省逐步在九龍江、閩江等主要流域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有力促進流域水質持續改善,帶動群眾增收、産業興旺。記者調研發現,在實施重點流域生態補償過程中,福建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努力破解補償資金“怎麼籌”“怎麼分”等難題,有力調動上下游護水積極性。受訪基層幹部群眾期待,加快完善流域生態補償制度設計,不斷擴寬流域生態補償金融資渠道,持續提升綠水青山保護者的獲得感。
平潭三十六腳湖航拍圖。資料照片
水質持續改善助力鄉村産業振興
夕陽西照,余暉脈脈,溪水潺潺;溪畔公園內,村民們三五成群,孩童們奔跑嬉戲……傍晚時分,暑熱減退,地處九龍江源頭之一的龍岩市新羅區雁石鎮雁石溪畔逐漸熱鬧起來,不少村民走出家門散步觀景,享受鄉村夏夜。
這樣的場景在過去難以想像。由於缺少污水收集處理設施,雁石鎮樓墩村房前屋後一度污水橫流,一到夏天還會發臭、滋生蚊蟲,群眾深受其擾。樓墩村村支書林仁周指著村裏近期投用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説,多虧有了生態補償金的支持,樓墩村家家戶戶通了污水管網,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污水靠蒸發”的現象一去不復返。
林仁周所説的生態補償金是福建省重點流域生態補償金。2003年,福建在全國率先啟動九龍江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試點,之後試點範圍逐步擴大到閩江、敖江等流域。按照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要求,近年來,福建進一步建立了覆蓋全省12條主要流域的全流域生態保護補償長效機制。
在重點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引導下,福建水環境品質保持穩定並持續向好。福建省生態環境廳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福建省主要流域水生態環境持續保持優良,Ⅰ類至Ⅲ類水質比例98.7%,比上年提升1.4個百分點。
水質持續改善有力帶動了産業發展、群眾增收。憑藉良好的生態環境,位於閩江上游的三明市將樂縣常口村近來大力發展生態漂流、森林康養、觀光農業等産業,村集體和村民收入穩步增長。“現在村民在家門口就有事幹、有錢賺。”常口村村委會副主任楊禮義説,2022年村集體收入185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
合力破解資金籌集、分配難題
重點流域生態補償金從哪來?如何保證資金分配公平公正公開?……針對生態補償金制度普遍面臨的資金歸集、分配難題,福建通過加強制度設計,出臺《福建省重點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辦法》,對流域生態補償金籌集、分配、使用、監管做出明確規定,讓綠水青山守護者得實惠。
福建省生態環境廳科財處四級調研員周毅津説,為確保資金籌措到位,福建採取省裏支持一塊、市縣集中一塊的方式籌集流域生態保護補償金。市、縣集中部分,按照地方財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和用水量的一定標準籌集,下游地區籌集標準明顯高於上游地區,體現受益者付費。“2017年以來,福建省累計籌措下達重點流域生態保護補償金超過70億元。”
為體現保護者得利,福建因地制宜設置了補償系數,重點向流域上游地區、欠發達地區傾斜。“如閩江流域,上游的三明市、南平市的補償系數為1,下游的福州市補償系數僅為0.3。”福建省財政廳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處副處長林偉城介紹,在補償金分配環節,福建按照水環境品質(權重70%)、森林生態(權重20%)和用水總量控制(權重10%)三類因素將補償金統籌分配至市、縣。
此外,福建還建立程式嚴格的資金使用和管理機制,以確保有限的生態補償金花在刀刃上。“對挪用補償資金、未將資金用於生態保護和水環境治理的市、縣,視情節扣減該市、縣在該年度獲得的部分乃至全部生態補償資金。”周毅津説,一方面,福建將生態補償資金使用範圍細化為飲用水源地保護、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等6類14項,同時還定期對補償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在生態補償機制的帶動下,流域上下游協同護水的積極性大大增強。龍岩市新羅生態環境局分黨組成員陸勇説,2017年至2020年期間,隨著新羅區水環境持續向好,獲得的生態補償金也逐年增多。“2020年,我們共獲得流域補償金6885萬元,比2019年增加了將近1000萬元。”
完善機制持續提升保護者獲得感
受訪基層幹部群眾期待,加快完善流域生態補償制度設計,擴寬流域生態補償金融資渠道,提高生態補償力度,提升綠水青山保護者的獲得感,更好激發重點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製成效。
第一,儘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生態補償不斷檔。鋻於當前國內還沒有專門對生態補償進行立法,關於生態補償的規定、辦法多散見於單行的環境法律法規及部門文件中,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三明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鄧朝祥、龍岩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蔡登峰等基層幹部建議,儘快從省級或者國家層面出臺《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明確生態補償金的來源和補償範圍、標準、方式等,實行依法保護和補償,使流域生態補償成為上下游法定責任,確保流域生態補償的連續性、穩定性。
第二,建立市場化籌集機制,拓展生態補償融資渠道。周毅津説,考慮受經濟下行壓力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影響,各級財政減收、資金籌措困難,建議加快建立市場化籌集機制,如可參照“九龍江北溪引水工程向廈門市供水徵收0.1元/立方米水資源費”的模式,逐步建立完善跨流域、跨地區引調水生態補償;對跨設區市、跨縣的重點治理項目,實施生態環境導向開發(EOD)模式,吸引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投入。
第三,加快探索多元化補償方式,提高生態補償力度。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曹文志建議,可從省級或者國家層面設置鼓勵實施橫向多元化生態補償獎勵資金,積極引導流域上下游增強互信、建立協商平臺和機制,因地制宜採取對口協作、産業轉移、項目支持、共建園區等多種方式,加大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實施力度,逐步改“輸血式”補償為“造血式”補償。
相關新聞
- 2023-07-26締造“荒漠變綠”奇跡→按照中國方式
- 2023-07-19微視頻|點“綠”成“金”
- 2023-07-20塞外明珠恢復昔日光彩,全國最大山水林田湖草沙修復工程成效顯著
- 2023-07-19天藍地綠水清,保護環境中國有“數”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