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回收·新能源·高科技:成都大運會盡顯綠色風尚

無論是各項強化資源再利用的低碳運營舉措,還是穿梭于大街小巷的新能源交通工具,抑或是達到綠色建築二星級標準的體育場館,成都大運會處處彰顯“綠色、智慧、活力、共享”的辦賽理念。

 

隨處可見“可回收再利用”

 

每一個在成都大運會場館用餐的工作人員,都已經習慣將食物殘渣和餐盒分開丟棄,垃圾箱上分類丟棄的提示,展示出成都大運會的綠色標簽。

 

“這個餐盒其實也是可降解、可回收材料。”指著記者手中的餐盒,水球場館志願者范燁説。不僅如此,主媒體中心、場館內提供的飲用水瓶上,也都設置了記號區域,避免飲水浪費。

 

可回收、再利用,已經貫穿成都大運會的各個方面。

 

“你將喝完的瓶子放進去,可以兌換禮品。”中國水球隊運動員王貝易注意到了大運村裏特別的設施——人們將喝完的礦泉水瓶、易拉罐等廢棄品投進其內部後,機器即刻對廢棄品進行掃描分析並生成碳積分小票,憑小票可兌換相應的禮品。

 

“這個設施名為‘低碳魔方’,在大運村和比賽場館都有放置,我們希望這種趣味互動能鼓勵人們踐行健康低碳的生活。”現場工作人員傅詩婧介紹。

 

不僅如此,成都大運會主媒體中心新聞發佈廳內的300多把“雪花椅”,全部由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租賃而來,既節約成本,又物盡其用。

 

新能源車無處不在

 

和成都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新能源車一樣,成都大運會在車輛使用上,也踐行“綠色出行”理念。

 

在大運村,新能源擺渡車成了西班牙跆拳道隊員亞歷山大·羅德里格斯每天必須使用的交通工具。這些擺渡車共停靠10個站點,載著運動員每天來往住處、餐廳等地。

 

“大運會期間,共有1340輛新能源大巴、1000余輛新能源小型車用於交通服務。大運村到中心城區場館交通90%使用新能源車,大運村內部則100%使用新能源擺渡車。”成都大運會執委會城市工作服務部專職副部長杜勝歌説。

 

此外,成都充分利用大運會契機激發産業活力,積極發揮本土産業優勢,加速充換電、光伏、氫能等新能源設施場景融合,龍泉賽區配備了50台“龍泉造”氫燃料車用於賽事保障,郫都區中石油古城油氫合建站建成投運,緩解了當地100多輛公交車的用氫需求。

 

建築設施盡顯“科技范”

 

頂著烈日與近40攝氏度的高溫,記者走進大運村的生活服務中心,感到陣陣清涼爽快,卻不見空調。

 

原來,這座建築採用了中國傳統技藝“冷巷”——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工匠們設計出一種獨特的建築構造,能産生自然通風的效果,從而為建築降溫。

 

“‘冷巷’的物理原理是氣流在穿過一個由寬變窄的區域時,流速加快形成負壓,從而帶來更多的室外氣流,帶走更多的室內熱空氣和濕氣。”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築設計師盧義修説,這處“冷巷”建築在不開空調的情況下,一年能節省約70000度電。

 

此外,成都大運會的13個新建場館均達到綠色建築二星級標準。成都新都香城體育中心建成雨水回收系統,留存的雨水可以轉換為場館的綠化養護用水,全年可節水3000噸以上。網球比賽場館的發電玻璃被用來為指示路標供電。除了使用碲化鎘發電玻璃,在一些比賽場館還配置了地源熱泵系統為場館發電。

 

“我們將參照北京冬奧會,力爭賽後1個月發佈《成都大運會綠色低碳辦賽報告》,提煉典型案例,形成大運會綠色低碳實踐遺産。”杜勝歌説,經第三方核查機構初步核算,成都大運會在全面落實源頭減排措施後,將減少碳排放約2.6萬噸。

 

(執筆記者:王君寶 參與記者:姚友明 陳健 董小紅 袁秋岳 康錦謙 陳地)

標簽: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