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給文化産業帶來新啟示

香港《明報》8月8日刊登時事評論員歐陽五撰寫的文章,題為《<長安三萬里>效應的啟示》,摘編如下:

 

這個暑假檔期,內地一部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獲得了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截至8月6日,《長安三萬里》票房近17億元人民幣,同檔期的《碟中諜7:致命清算(上)》票房僅3億元人民幣。

 

《長安三萬里》講述唐朝詩人李白和高適的生平起伏,其中涉及48首人們耳熟能詳的唐詩,讓觀眾共鳴感極強;影片也衍生多個網絡二次創作。影片的高潮詩篇《將進酒》客家話版、粵語版、閩南話版,在網上熱傳。此外,該片還引發了內地“唐詩背誦熱”“長安(西安)旅遊熱”“唐詩研學熱”等,堪稱“現象級作品”。

 

近年來,“國風”成為內地年輕人新的審美取向。文博熱、漢服熱、非遺熱……成為內地近年來顯著的文化現象。中國在現代化向縱深發展之時,開始將目光轉向文化主體性,挖掘自己的文化基因。新生代以創作者、消費者、傳播者等多重身份參與其中,讓“國風”文化迎來新的繁榮,該過程也逐步塑造了當前內地文化産業獨特的文化內核和市場需求。這一點顯然被《長安三萬里》主創團隊捕捉到了。

 

與文化內核同樣重要的是産業體系的支撐。如今,內地電影創作、技術、管理行銷理念完整,已經形成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例如近年出現的《流浪地球》系列,動畫電影《雄獅少年》《新神榜:楊戩》等,製作上已接近國際一流水準。

 

有自身魅力且與市場契合的文化內核和內地電影工業化程度,就像“腦”和“體”缺一不可,兩者共同造就了《長安三萬里》的成功。

 

香港是“東方好萊塢”,很早便擁有優秀的電影工業體系。然而,這個體系如今卻難以打造出港風佳作。香港擁有獨特的文化土壤和文化地位,需要重新尋找自己的故事。

 

實際上,“尋找自己的故事”這一思路,正被運用於各地文旅産業的開拓與探索之中。以舞蹈為例,有深圳出品包含咏春拳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香雲紗元素的舞劇《咏春》、上海製作海派味十足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河南推出主打文博元素的《唐宮夜宴》。文旅方面,西安推出大唐沉浸式旅遊,正在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成都則主打“熊貓城市”品牌。

 

這些各地“自己的故事”,均為當地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和文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