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故宮,賞京劇,登長城,拜孔子——台灣學子的京城傳統文化之旅

中國台灣網9月7日北京訊 (記者 常凱特 高嘉鴻)“從天安門城樓上俯瞰天安門廣場,感覺很震撼。我們課本上講‘碩大便是美’,我想此情此景用這句話來形容再合適不過。”台灣學子陳麗茵説道。

 

進故宮,賞京劇,登長城,拜孔子——台灣學子的京城傳統文化之旅

 

營員們在天安門廣場前合影留念。(中國台灣網 常凱特 攝)

 

領略天安門、故宮、長城的雄偉壯麗,感受宋慶齡故居、孔廟、國子監的文化與歷史底蘊,在國家典籍博物館中追尋中華文化的印記,台灣學子漫遊京城,開啟了一段歷史與文明的探索之旅。

 

9月6日,由北京市臺聯和廣東省臺聯共同主辦的第三屆“台灣學子重走科舉路研習營”(以下簡稱“研習營”)活動來到終點站北京,營員們登上天安門城樓遠望,將京華盛景盡收眼底。在紅墻黃瓦、畫棟雕梁間“尋寶”,“身臨其境”感受傳承千百年的歷史文化。

 

進故宮,賞京劇,登長城,拜孔子——台灣學子的京城傳統文化之旅

 

營員們在故宮中聆聽導遊講解。(中國台灣網 常凱特 攝)

 

“故宮的建築本身就是歷史,就是最無價的稀世珍寶。”在導遊的帶領與講解下,營員們逐漸領略了此行的意義,原來一磚一瓦一構件,都是“摸得著”的歷史。

 

下午,研習營一行來到北京安徽會館古戲樓聽京劇,體驗京劇藝術的魅力。整冠、緊袖、戟下場,京劇演員們的展示引得台下連連叫好,營員們迫不及待想要登臺親身一試。

 

在專業演員的指導下,蘭花指、順風旗、雲手、山膀……這些經典的京劇表演動作,營員們學得有模有樣,還有兩位“幸運兒”現場體驗了一把京劇畫花臉。

 

進故宮,賞京劇,登長城,拜孔子——台灣學子的京城傳統文化之旅

 

營員們學習京劇表演動作。(中國台灣網 常凱特 攝)

 

進故宮,賞京劇,登長城,拜孔子——台灣學子的京城傳統文化之旅

 

營員們體驗京劇畫花臉。(中國台灣網 常凱特 攝)

 

“油彩涂在臉上有點黏,感覺涼涼、滑滑的,很好玩。我本身就很喜歡聽京劇,之前學校裏有《牡丹亭還魂記》的演出,我很喜歡杜麗娘,這次化了青衣粧,圓了我的‘京劇夢’。”營員張舒婷説道。

 

進故宮,賞京劇,登長城,拜孔子——台灣學子的京城傳統文化之旅

 

營員們沉浸式體驗京劇藝術。(中國台灣網 發)

 

“很多文物漂洋過海,四散在世界各地,但是不能忘了,‘根’在這裡,文化的源頭在這裡。”台灣學子陳麗茵説道。“有機會能親自踏上中華文化的發源地,讓我大開眼界,我很期待下次能夠再來這邊探根。”

 

9月7日,研習營一行前往國家典籍博物館,“惟殷先人,有典有冊”,中華典籍浩如煙海,在數不盡的卷帙中,台灣學子與先祖對話,與歷史共鳴。

 

“原來在國家典籍博物館中,除了有供人們閱讀和查閱資料的地方,還有這麼多展覽,能讓知識活起來,我覺得印象很深刻。”副營長詹益承説道。

 

後海畔有一處靜謐的四合院,宋慶齡先生曾在此工作生活18個春秋,營員們漫步期間,觸景生情,故居中的一物一器都引人遐想,仿佛置身於那段波瀾歲月。

 

在研究員李老師的帶領下,營員們攜一顆“趕考”的赤誠之心,來到了中國古代元、明、清時期的最高學府——有近800年曆史的孔廟和國子監。

 

在這裡,有元、明、清三代近200名進士題名碑,詳細記錄了5萬餘名上榜進士的姓名、名次與籍貫,這其中就有來自寶島台灣的莘莘學子,巍峨的石碑見證了無數學子的漫漫求學路。

 

進故宮,賞京劇,登長城,拜孔子——台灣學子的京城傳統文化之旅

 

營員們參訪孔廟和國子監。(中國台灣網 常凱特 攝)

 

“在台灣我們會帶包子和粽子拜孔子,取‘包中’的美意。每逢大考,我們都會拜好幾間孔廟,畢竟考前都會緊張,拜孔子也是希望起到積極的心理暗示作用,增長信心。”營員張文玉説道。

 

“相比台灣的孔廟,北京的孔廟和國子監歷史更悠久,建築群更龐大,充滿歷史文化氣息。”副營長詹益承説道。

 

進故宮,賞京劇,登長城,拜孔子——台灣學子的京城傳統文化之旅

 

營員們夜爬八達嶺長城。(中國台灣網 高嘉鴻 攝)

 

歲月悠悠、時光逐流,北京這座千年古都正敞開懷抱,歡迎著遠道而來的人們。明天,台灣學子將雲集台灣會館舉行“會試”,為這次“趕考”之旅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