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上下滿目新——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綜述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3-09-08 11:14:32 | 來源: 新華社 |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西接崑崙、北抵陰山、南倚秦嶺、東臨渤海,橫跨東中西部,黃河流域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在國家發展大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2019年、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召開座談會,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
沿黃各省區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宏偉藍圖,治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優化水資源配置,促進全流域高品質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
大河上下,煥然一新。古老黃河正在展開歷史的新畫卷。
和諧共生,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進展
從空中俯瞰,地處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的扎陵湖一碧萬頃,景色秀美。這裡,是牧民更登堅措從小生活的地方。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拍攝的扎陵湖風光(2022年3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呂雪莉 攝
自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開始以來,更登堅措和許多牧民一樣,放下牧鞭,成了一名生態管護員。如今,他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撿拾垃圾、巡護湖泊和草原、保護野生動物。“能用自己的力量讓家園變得越來越美,很有成就感!”
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鄉勒那村,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管護員在扎陵湖邊撿拾垃圾。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專職副書記甘學斌介紹,近年來,隨著退牧還草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的實施,生態治理成效顯著,黃河源千湖奇觀再現。
“青海地處黃河上游,生態地位極為重要。我們將切實扛起源頭責任,加大黃河生態修復與保護力度,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甘學斌説。
2021年10月21日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內拍攝的黑頸鶴。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從青藏高原奔流而下,黃河蜿蜒5400多公里,穿黃土高原,過華北平原,入浩瀚大海。黃河流域自然景觀壯麗秀美,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屏障。然而,多年來累積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容忽視,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依然脆弱。
近年來,沿黃地區按照“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要求,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謀劃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今年暑期,烏梁素海迎來五湖四海的遊客,等待乘船觀湖的遊客排起了長隊。藍天白雲下,湖面碧波粼粼,蘆葦間鳥鳴陣陣。
這是2023年6月4日拍攝的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的烏梁素海(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20世紀90年代,由於自然補給水量減少,加之工農業排水,烏梁素海湖內生態功能明顯退化,水質一度降至劣Ⅴ類。
近年來,當地爭取生態補水,實施沙漠綜合治理、水土保持與植被修復、湖體水環境保護與修復等7大工程……
據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主任包巍介紹,烏梁素海水質總體提升,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塞外明珠”美景重現。這裡已成為候鳥重要的棲息地,每年在此遷徙、繁殖的鳥類達260多種。
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成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沿黃河省區通過打好環境問題整治、生態保護修復攻堅戰,明顯改善流域生態面貌。
夏秋交替時節,賀蘭山東麓的王泉溝煤礦舊址依然綠意盎然。經過削平、回填、覆土的山體呈一級級臺階狀,宛如精心耕作的梯田。
賀蘭山東臨黃河,富藏煤炭、硅石等資源,長期以來大規模無序開採,曾讓賀蘭山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那時就知道拼命地挖,到處黑乎乎的,一颳風滿天都是黑煤灰。”原王泉溝煤礦副礦長胡建洲説。
近年來,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寧夏將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徹底關停自然保護區內所有煤礦、洗煤儲煤廠,持續進行生態修復。
坐落在寧夏銀川市賀蘭山腳下的賀蘭山運動休閒公園(2021年5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這裡曾是一片砂石採礦塌陷區,當地通過植被景觀再造、水系建設、現代管網鋪建等手段,重新利用廢石、廢坑及各類廢棄建築材料,把這裡變成一座免費開放的主題公園。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如今,胡建洲已轉行成為一名護林員,守護著來之不易的綠色。“我每天都要上山轉轉,看著這些草和樹慢慢地生長,心裏特別踏實。”
保護母親河,一系列制度規劃先後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規劃綱要》,為保護母親河擘畫長遠藍圖;黃河保護法今年4月1日起施行,為黃河保護治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印發,明確具體發力方向……
保護母親河,一系列切實舉措落地見效——河湖生態保護治理、城鎮環境治理設施補短板等系列行動開展;山東、河南兩省簽訂《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2022年山東向河南兌現生態補償資金1.26億元;著力補上城市環境治理設施短板,污水直排、垃圾亂堆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2022年,黃河流域地表水Ⅰ至Ⅲ類斷面比例達到87.5%,同比提高5.6個百分點;黃河干流全線水質持續改善,黃河源頭、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
大河上下,河水湯湯,母親河正在恢復生機與活力。
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邁出新步伐
沙漠深處,一塊塊光伏板整齊排列。廣袤草原,一台臺巨大的風力發電機巍然林立。
這是2023年8月24日拍攝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光伏基地。新華社記者 賀書琛 攝
中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把內蒙古作為戰略區域,先後在庫布其沙漠建設裝機200萬千瓦的光伏治沙項目及裝機1600萬千瓦的“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項目,實施烏蘭察布“源網荷儲”、納日松光伏制氫等多個創新型首臺套項目,建成三峽現代能源創新示範園。
得天獨厚的光照和風力資源,讓內蒙古這個傳統的煤炭基地正在轉變為新能源投資的熱土。今年上半年,內蒙古新能源投資同比增長114%。2023年,全區清潔能源在建項目總投資將超過5000億元,在建和擬建的新能源規模超1.6億千瓦,約佔全國三分之一。
2023年7月22日,工人在位於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示範區的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工地安裝光伏板。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黃河流域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地帶,是全國重要的農牧業生産基地和能源基地。從三江源頭到渤海之濱,各地堅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
近日,記者走進山西省呂梁經開區的美錦氫燃料商用車核心零部件生産車間,眼前一派熱鬧繁忙的生産景象。一輛輛氫能重卡、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和氫燃料箱式物流車,正在完成最後的組裝。
項目負責人王禮介紹:“一台氫能重卡一年行駛10萬公里,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0噸,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我們已實現年産1000套氫燃料商用車零部件的生産能力,項目全部投産後,年産量將達到20000套。”
山西這個老工業基地,正在發生新變化。山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張佔祥説,2022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8.3%,目前山西省共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84戶、綠色設計産品52個、綠色園區6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5戶,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沿黃各地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推動流域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推動發展方式轉型,高品質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黃河以佔全國2%的河川徑流量,支撐著全國12%人口、17%耕地的用水需求。對於沿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來説,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有著更深刻的意義。
2023年5月25日,在寧夏銀川市永寧縣望洪鎮宋澄村冷涼蔬菜種植基地,小型噴灌節水設備在進行噴灌作業。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在甘肅省張掖市平川鎮平川村5500畝高標準農田裏,鋪設的水肥一體化滴灌設施,使水資源的流向更明確、用水量更精確。
每年春耕前,平川村都要提前制定當年農業用水計劃,將用水總量按戶統計報鄉鎮水管所,再逐層上報,最後由張掖市水務局統一分配。
滴水貴如油。張掖市屬於資源型缺水地區,卻以科學的水資源管理方式成為全國首批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城市。
“我們要將每一滴水、每一方水用在實處。”張掖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辦公室負責人説。
寧夏今年出臺《“四水四定”實施方案》,明確取水和耗水總量、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等22個主要指標,精打細算用好每一滴黃河水。
2021年8月24日,寧夏銀川市賀蘭縣銀川科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魚菜共生系統內打理薄荷苗。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今年8月10日,黃河流域水權交易平臺正式上線試運行,將對實現以節水、增效為目標的水資源優化配置,提升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效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沿黃地區落實黨中央要求,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産,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黃河兩岸,高品質發展的新圖景正徐徐鋪展。
久久為功,確保黃河歲歲安瀾
“報告總指揮,五莊控導長期受沖刷,出現根石坍塌險情,我們正採用機械拋投鉛絲籠進行搶護……”今年汛期,山東黃河河務局黃河河口管理局等7支搶險隊伍開展了應急演練。
今年以來,黃河河口管理局充分吸收社會搶險力量加入防汛演練,落實社會搶險隊伍96支,並建成無人機機場6處,利用無人機集群“智慧巡河”。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儘管黃河多年沒出大的問題,但黃河水害隱患還像一把利劍懸在頭上,絲毫不能放鬆警惕。”
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是黃河複雜難治的癥結所在。
黃土高原是黃河泥沙的重要來源地。淤地壩,是減少泥沙入黃河的攔沙“衛士”,還能淤地造田、增産糧食。
在陜西省延川縣,馬家灣淤地壩是個有著30米高壩的大型淤地壩,它所攔下的大量泥沙,已經成為肥沃的土地,壩地裏種植著玉米等農作物,實現“溝裏築道墻,攔泥又收糧”。
這是2019年4月18日無人機拍攝的陜西綏德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淤地壩建設成果(視頻截圖)。新華社記者 張晟 攝
十年來,流域綜合治理、淤地建壩、退耕還林、植樹造林……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治理持續推進,綠色不斷在黃土高原上鋪展。如今,“三北”工程區61%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年入黃河泥沙減少4億噸左右。
記者從黃河水利委員會獲悉,隨著一系列舉措實施,黃河流域實現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水蝕、風蝕面積“雙減少”,實現水土保持率、攔減入黃泥沙“雙增加”。
實施調水調沙,是破解黃河下游泥沙淤積和洪水風險相伴難題的一個關鍵舉措。
今年7月11日,為期20天的2023年黃河汛前調水調沙水庫調度結束,小浪底水庫和三門峽水庫分別排沙1.25億噸、0.40億噸。
2023年6月23日,遊客在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出水口觀看調水調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苗秋鬧 攝)
今年是實施黃河汛前調水調沙第22年。據監測,通過調水調沙,黃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得到全線沖刷,河床有明顯下降,行洪和過沙能力普遍提高。
黃河安瀾是中華兒女的千年期盼。當前,洪水風險依然是黃河流域的最大威脅。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連續實施兩期黃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設,全面完成了標準化堤防建設,開展了河道整治和灘區安全建設,開闢了北金堤、東平湖滯洪區,初步形成了“攔、調、排、放、挖”綜合處理和利用泥沙體系。龍羊峽、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充分發揮作用,河道萎縮態勢初步遏制。
2023年6月29日,調水調沙期間,黃河下游利津水文站工作人員在進行取沙作業。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近年來,各地加快數字水利發展,用現代科技為黃河安瀾保駕護航。
今年汛期,河南智慧黃河研究院工程科科長王琴和她的團隊增加了河道巡查的頻次,他們的注意力鎖定在壩根砌石堆處不起眼的“小石頭”上。這種“智慧石頭”是數字孿生黃河建設的一個基礎應用。
“這些‘智慧石頭’嵌入了一個MCU模組和一塊電池,壩石、壩體稍有異常,它就會發出預警。”王琴説。
數字孿生黃河就是把母親河“裝”進計算機,通過類似全景建模的智慧手段,構建擬真的數字化場景,支撐黃河治理科學決策。數字孿生黃河建設深度應用到水旱災害防禦,推動黃河從治理走向“智”理。
“十四五”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時期,各地各部門久久為功、不懈奮鬥,必將確保大河安瀾,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文字記者:齊中熙、高敬、鬱瓊源、于文靜、靳赫、安路蒙
海報設計:孫瑤
編輯:李民、姜瀟、鄒雨沁、劉蓮芬、陳海通、胡碧霞、程昊
統籌:方思賢、王潔
相關新聞
- 2023-08-16跟隨總書記足跡,看母親河生態之變
- 2023-07-18《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出臺
- 2023-08-24臺青:甘肅之行帶給我們很多震撼和感悟
- 2023-08-29河南濟源:黃河濕地好生態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