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評理|以“公平競爭”為名行“保護主義”之實,歐盟打壓中國電動汽車實屬不智

和評理|以“公平競爭”為名行“保護主義”之實,歐盟打壓中國電動汽車實屬不智

 

當地時間本週三,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上宣佈,將針對中國出口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

 

馮德萊恩宣稱:“全球市場現在充斥著便宜的電動汽車,由於國家的‘鉅額補貼’,它們的價格被人為地壓低了。”她表示,為“保護歐洲電動車企業”,將就是否徵收懲罰性關稅展開調查。

 

鋻於歐洲議會選舉將於明年拉開帷幕,馮德萊恩的此番動作,或意在為其打造“對華強硬”的人設。為歐洲企業“衝鋒陷陣”、為維護歐洲利益充當“強勢捍衛者”,雖然有助於馮德萊恩勝選連任,但卻也損害了歐洲長期以來作為全球自由貿易領軍力量的形象。不僅如此,這還有可能阻礙歐洲電動汽車産業的發展,並拖累該地區的綠色轉型。

 

儘管馮德萊恩宣稱“歐洲對競爭持開放態度”,但這位歐盟委員會主席也強調“歐洲必須不計代價維持競爭優勢”,這似乎給人一種印象,那就是一旦涉及到與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的競爭,她並不介意變得“不那麼開放”。

 

近段時間來,中國電動汽車出口勢頭大好。歐盟委員會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佔有的份額大約為8%,到2025年或達到15%。今年一季度,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了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中國乘聯會的統計數據顯示,8月中國汽車出口量同比增長31%,成績亮眼。

 

中國出口的電動汽車除了在電池技術方面具有行業領先優勢外,價格也具備優勢,與歐洲電動汽車的價格差異約為20%。儘管目前中國政府的確鼓勵包括電動汽車産業在內的環境友好型産業發展,但將中國電動汽車的競爭優勢完全歸結于補貼是非常不公平的。

 

中國商務部也回應稱,中國電動汽車産業快速發展,是通過艱苦努力、憑藉自身實力贏得的競爭優勢,歐盟擬採取的調查措施是以“公平競爭”為名行保護自身産業之實,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將嚴重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産業鏈供應鏈,並將對中歐經貿關係産生負面影響。

 

不僅如此,針對歐盟反補貼調查,作為歐洲最重要的汽車生産、出口大國的德國,也明確表達了反對態度,這更是引人深思。就在上周,德國總理朔爾茨公開表態稱:“競爭應該激勵我們前進,而不是嚇倒我們。”

 

對這一調查持批評態度的有關人士也指出,歐洲正在逐漸拋棄其捍衛自由貿易的“優良美德”,這一現象非常危險。

 

多年來,歐洲汽車企業一直對中國市場進行投資,在中國市場開展經營,對許多歐洲汽車企業來説,中國一直是其最大的海外市場。事實上目前中國與歐洲汽車産業還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相比惡意打壓,合作互惠才是讓雙方更廣泛受益的明智做法。

 

本文譯自《中國日報》9月15日社論

 

原標題:EU Commission chief heedlessly steering bloc in wrong direction by advocating protectionism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編譯:涂恬 編輯:李海鵬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