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學者憂“中止ECFA”拖累出口復蘇

參考消息網10月10日報道 據台灣東森新聞網、台灣“中央社”等10月9日報道,大陸就台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原定10月12日到期,但商務部9日宣佈,鋻於“本案情況複雜”,決定將調查期限延長3個月至2024年1月12日。

 

對此,臺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聲稱“一向秉持開放態度”,願意“在世貿組織架構下協商與處理”。但據臺媒報道,由於島內産業界擔心大陸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作為反制,該部門近日“緊急召集”石化、紡織、機械等行業代表座談,以“及早了解産業界現況”。

 

台灣“中央社”指出,台灣2023年經濟增長已面臨“保1”挑戰,地緣政治風險更帶來不確定性。專家學者示警,島內金融市場信心已受到影響,若往負面方向發展,可能影響實體經濟、拖累出口復蘇動能。

 

臺新銀行首席外匯策略師陳有忠認為,外資擴大賣超臺股並出走,使得“新台幣貶勢比其他亞洲貨幣更重”,原因就是地緣政治緊張,加重新台幣跌勢。

 

島內“中央大學”經濟係教授吳大任表示,如果貿易壁壘調查結果往不好的方向發展,也就是中止ECFA,勢必削弱台灣出口動能;當2024年全球需求回溫、各經濟體慢慢轉好,“我們會走得比別人更慢”。

 

商務部曾在8月17日表示,初步調查顯示,台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涉嫌違反世貿組織關於“非歧視原則”和“普遍取消數量限制原則”等規則。而在回應是否會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項下給予台灣産品相關稅收優惠的詢問時,則表示將結合貿易壁壘調查情況,依據有關規定研究採取相應的措施。

 

國臺辦發言人曾指出,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不斷變本加厲地修改規則、設置障礙,惡意阻撓破壞兩岸經濟正常交流合作,對大陸相關産業和企業利益造成損害,也損害了台灣消費者利益,嚴重違背世貿組織的非歧視原則。

 

發言人稱,對於商務部將結合對台貿易壁壘調查情況,依據有關規定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項下給予台灣産品的關稅優惠,“我們表示支持”。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