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批“去中國化”課綱的短視頻,為何在島內引起軒然大波?

中新網12月12日電 綜合報道,“無恥的課綱”“犯下萬死莫辭的罪行”……近日,一段批判臺當局“去中國化”課綱的5分鐘視頻在互聯網掀起風波。

 

這段視頻究竟説了什麼?什麼是“去中國化”課綱?為什麼它會引起島內各界廣泛討論?

 

一段批“去中國化”課綱的短視頻,為何在島內引起軒然大波?

 

台北第一女子高中語文老師區桂芝。 圖片來源:台灣“中時新聞網” 劉宗龍 攝

 

5分鐘的批評視頻都説了什麼?

 

在這段網絡視頻中,台北第一女子高中語文老師區桂芝慷慨激昂地痛批,2019年新課綱刪除大量古文,是“無恥”課綱!

 

據報道,今年10月起台灣“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舉辦系列記者會。區桂芝在12月4日的記者會上發表一篇2000多字的聲明稿,她表示,回首台灣20多年的教改,始終在“去中國化”的幽靈原則指導下,讓各級學校、老師、學生沉入愈來愈黑暗的教育深淵,走向沒有光的所在。

 

區桂芝説,2019年版課綱刪掉的經典古文,更是令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例如刪掉顧炎武的《廉恥》,學生不再有機會思考為什麼“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不再能理解“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再加上日常新聞中不清不白的廟堂小丑個個吃香喝辣,耀武揚威,年輕學子怎麼能不是非錯亂,價值混淆?

 

區桂芝指出,新課綱還刪掉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那是一篇處理個人生命挫折多重要的範文;刪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從此學生們可能以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個神話,也失去認識一個建立生命高度、學習大我關懷的典範;刪除荀子《勸學》,學生失去思考學習的意義、方法、步驟的導引佳作;刪除《台灣通史序》,讓學生不知道台灣人的祖先多重視民族精神、文化香火。區桂芝痛批,這是“犯下萬死莫辭的罪行”。

 

有民眾自行拍攝區桂芝的記者會發言並將視頻上傳網絡,隨之在網絡上引發巨大反響。

 

“去中國化”課綱是什麼?

 

首先説一下台灣教科書審查制度。台灣的教科書版本不統一,只是在同一的課綱指導下編寫,也就是“一綱多本”政策。

 

具體實行從李登輝時代開始,臺當局以自由化、多元化的民主為名,取消教科書統一標準本,決定開放審定教科書,推行中學教科書自由市場化的“一綱多本”政策,出版界可以依教育主管機構定的課綱自行編教科書,送審後出版。因此,台灣的歷史教科書,會有很多個版本。

 

台灣此後經歷了所謂的“88課綱”“95暫綱”“98課綱”“101課綱”“104課綱”和“108課綱”。2018年8月13日,臺當局“教育部課審大會”通過了新的12年義務教育高中歷史課綱。2019年9月上路實行,即所謂的“108課綱”。

 

台灣《中國時報》曾稱,為了盡可能減少中國史篇幅,該課綱以主題式取代時序教學,僅僅以“從古典到傳統時代”一個單元就把從商週到隋唐宋元數千年間的大事一筆帶過,再用“從傳統到現代”一個單元介紹明清時期東亞世界的變動,很明顯就是要將中國史虛無化。

 

文言文方面,“99課綱”設有30篇推薦古文,到“108課綱”則減少到15篇,文言文佔比從45%-65%降為35%-45%。被刪除的古文包括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經典名篇。

 

島內民眾怎麼看待“去中國化”課綱?

 

台灣民間團體藍天行動聯盟主席武之璋投書《中國時報》直言,區桂芝老師批評課綱的短視頻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關注,我們感覺到非常興奮,因為這個問題實在太嚴重了,可是這個問題在台灣一直被忽略。

 

面對區桂芝老師的討伐,臺當局教育主管機構辯稱,沒有廢棄禮義廉恥,是鼓勵學子思辨和生活中實踐。

 

武之璋評論稱,他們灌輸給學生很多錯誤而邪惡的觀念,比如説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台灣人是新興民族;台灣文化是海洋文化,比大陸文化優秀。導致很多年輕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看不起中國人,甚至“逢中必反”,造成兩岸情勢緊張。

 

對於區桂芝炮轟新課綱是“無恥”課綱,前高雄市長韓國瑜聲援指出,“現在要把中華文化的根切斷,下一代要如何教育?他們思想是什麼?要放入什麼文化?”

 

一段批“去中國化”課綱的短視頻,為何在島內引起軒然大波?

 

網絡上貼出的馬英九與蔡英文親筆留言的對比照片。

 

前“立委”郭正亮10日在節目中舉例,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就是在中文表達上相當拙笨的人,她的中文表達真的相當差。比如蔡英文去一個茶莊,她就説“好茶”;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也去了,吟了兩句詩“寒夜客來茶當酒,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就是一種境界;蔡英文去彰化吃肉圓,她又説“真正好吃”4個字;馬英九也吃了類似的東西,他講的是“回味無窮”。台灣網友笑稱“高下立判”。

 

還有學生在台灣大學論壇發起相關調查,不少學生認同區桂芝的説法。有學生留言表示,“以前學不會,也覺得古文無用,但開始理解古文還有典故的內涵時才知道它多有用。不只是塑造價值觀,學會文言文的語言邏輯也對思考和學習能力有一定的提升”“就像大學有通識教育一樣,不論你未來工作會不會用到這些知識,文學、藝術、哲學這些學科是潛移默化影響一個人的”。

 

臺民眾苦“去中國化”荼毒久矣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台北大學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鄭又平在談到“如何看待台灣年輕一代的‘統獨’觀”時曾指出,所謂臺青的“天然獨”實則是“去中國化”教育灌輸形成的“人工獨”,這種觀念根本上很脆弱,如今正在崩解。

 

一段批評“去中國化”課綱的短視頻在島內引起不小風波,其實不難看出,民進黨當局的種種“去中國化”行徑已經令人厭惡。

 

一段批“去中國化”課綱的短視頻,為何在島內引起軒然大波?

 

資料圖:蔡英文。圖片來源:台灣“中時新聞網” 劉宗龍 攝

 

除了調整“台獨”課綱,蔡英文當局在諸多方面都處心積慮“去中國化”。比如,限制大陸的影視劇、影視公司,甚至“大力”稽查螺螄粉、魔芋爽等大陸美食“走私”。

 

在台灣島內,中華民族的血脈真的可以這樣被去掉嗎?

 

在今年10月11日舉行的國臺辦新聞發佈會上,有記者提到,最近島內出現了不少要調整“去中國化”課綱的呼聲,也引發了各界對於如何傳承中華文化的討論。

 

對此,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表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和精神紐帶。民進黨當局、“台獨”勢力為謀求“台獨”分裂,處心積慮搞“去中國化”,只會讓台灣同胞在精神上、文化上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只會破壞兩岸同胞感情,加劇兩岸敵意對立。這種倒行逆施、數典忘祖的行徑,必將遭到兩岸同胞的強烈反對和堅決抵制。(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