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月映照海峽情——在臺大陸鄉親的中秋寄思

故鄉月映照海峽情——在臺大陸鄉親的中秋寄思

 

客家青年朱鵬鈞在海峽客家中秋文藝晚會上獻唱(9月5日攝)。新華社發

 

新華社台北9月17日電(記者王承昊、傅雙琪)又是一年中秋月圓時。家住台北的楊名權撥通了老家雲南堂哥的電話,相隔海峽遙寄祝福,耳邊熟悉的鄉音是楊名權在中秋最想聽到的音符。故鄉,是在台灣的大陸各省份鄉親最牽掛的精神歸屬,每逢中秋,心頭自是生起“天涯共此時”的感懷。

 

今年,台灣取消了以往的中秋3天連假,僅在17日放假1天,但節日氛圍絲毫未淡,思念促使人們依舊相聚團圓。16日,數百位祖籍閩粵的客家鄉親從兩岸各地趕到台北,共赴中秋團圓宴。

 

“客家民係歷史上不斷遷徙,但敬重傳統、慎終追遠,始終是我們的一大特性。”台灣客家總商會副秘書長黃晨龍表示,在中秋佳節組織這次“大團圓”,是要讓在臺客家人時刻牢記自己根在哪、源於何處。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一代代大陸各地民眾遷移寶島、開發台灣。先輩們跨越台灣海峽的艱辛,讓台灣民眾更加珍視團圓的意義。

 

回憶兒時中秋節,高雄市山東同鄉會理事長劉華誠感慨萬千。“我父母都是青島人,來台灣後很長時間與故鄉親人音訊全無,每逢中秋難免更添鄉愁。”劉華誠説,當年中秋節父母一定會對著家鄉的方向,遙祭祖先,那是他們心底最柔軟的真情流露。

 

祖籍甘肅慶陽的李正言對家鄉的描述是“既遙遠又懷念”。“台灣在東南,我的家鄉在西北,相隔千余公里,所以‘遙遠’。”李正言説,他父親20世紀20年代離開甘肅來到台灣,之後再未能回到故土,時常對他講起家鄉樣貌。“鄉愁繫於土地,也在繫於人,我懷念的是自己的祖籍地,也是過世的父親。”

 

月圓時更盼人團圓,這是古往今來中秋節蘊含的永恒密碼。台灣詩人余光中曾在《中秋》一詩中問道“為什麼圓晶晶的中秋月要一刀揮成了殘缺”,感嘆“默默是我的白晝驚短,悠悠是苦你的夜長”。

 

故鄉月映照海峽情——在臺大陸鄉親的中秋寄思

 

台北市雲南同鄉會理事長楊名權參加2024年雲台中秋茶話會(9月10日攝)。新華社發

 

月是故鄉明,臺胞們對大陸原鄉的思念,催生出遍及台灣各縣市的同鄉團體,在春節、清明、中秋等節日常常會舉辦活動。對老一輩而言,同鄉團體是疏解鄉愁的精神家園;時至今日,則是延續血脈連結、拉近兩岸心靈距離的橋梁。

 

楊名權今年剛接任台北市雲南同鄉會理事長,中秋前夕帶領在臺雲南鄉親回到故鄉,在昆明參加2024年雲台中秋茶話會。“大家在中秋佳節見到這麼多鄉親,心中無不滿溢歡喜。”楊名權説,“兩岸同胞同宗同源、血脈相連,中秋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節慶,一起過節時天然的親近感是那麼強烈。”

 

家住苗栗的客家青年朱鵬鈞不久前跟隨台灣客家總商會,在福建龍岩舉辦的海峽客家中秋文藝晚會中獻唱歌曲《勇敢的客家人》。

 

“這是我第一次到大陸的客家人聚居地,感覺新鮮又熟悉。”朱鵬鈞在這次行程中與幾位大陸客家青年交流,“大家一起表演互動、共迎中秋,我能感受到中華文化在兩岸年輕人當中的傳承。”

 

談及最愛的中秋節活動,朱鵬鈞選擇了烤肉。這是台灣特有的一項中秋習俗,“一家烤肉萬家香”,月圓人團圓恰是中秋應有之意。

 

象徵團圓的還有柚子,閩臺地區方言中,“柚子”諧音“佑子”“遊子”。日前,一批台灣文旦柚搭乘“台北快輪”來到福建平潭。60余噸圓圓的柚子,散發淡淡清香,承載了兩岸同胞的深切祝福和團圓相聚的美好期盼。

 

天上月圓,人間團圓。李正言正在上大學的子女回到台北家中,闔家團圓過中秋。十餘年來,李正言回過那“既遙遠又懷念”的甘肅故鄉十余次,也曾帶子女前去尋根祭祖。

 

一輪明月照家國,祈願骨肉至親團圓,兩岸無離散,莫再只嘆“千里共嬋娟”。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