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有何內涵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4-12-10 11:32:26 |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
12月4日,春節被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名冊)項目,至此中國已經有44個項目列入了這個名錄(名冊),總數世界第一。緊接著又有好消息,三個民間傳統營造技藝,包括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羌年和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都從急需保護的非遺名錄轉入了非遺的代表作名錄。
進入世界非遺對於文化項目來説,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們現有的非遺的發展又給我們的文化、社會和經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怎麼看待批量的非遺上新?
什麼是非遺?所有看不見、摸不著的都算,包括民俗、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技藝等等。現在我們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非遺被全世界看見了,怎麼看待此次“1+3”批量上新?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 蕭放:人類非遺的評審是每兩年一次,每次中國只能提交一個項目,所以這個項目評審的過程實際上是挺複雜的。春節申遺從去年8月份就開始了,一直到今年3月份之前提交材料,這次被批准,是一個喜事。這次我們有三項技藝從急需保護的非遺名錄轉入了非遺的代表作名錄,説明我們這些年來在急需保護人類非遺工作方面,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見到了特別的貢獻和成績。
第一個非遺春節會有什麼不同?
還有一個多月就是2025年蛇年的新春。第一個非遺春節,會有什麼不同?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 蕭放:今年是成為人類非遺之後的第一個春節,我們要過得更加熱鬧、更加紅火、更加喜慶。這需要更多人自覺參與年節活動,需要各個地方政府創造條件讓年節氛圍更加濃郁熱烈。比如有沒有更多傳統熱鬧的方式能夠讓人們參與呢?我想這是地方政府管理部門可以考慮的問題。
名錄項目中的文字表述,春節後面為什麼有一個破折號?
在這次記錄到名錄項目當中的文字表述,在春節後面有一個副標題,叫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為什麼需要這樣一個副標題再去定義春節,實踐又代表什麼含義?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 蕭放:這個副標題非常有內涵,它強調的是我們中國人在過新年時所有的行為活動。因為我們過年實際上不是一個時間點,而是從臘八到正月十五這個時間段。這個過程中有三個階段,歲末是辭年階段,歲末跟新年之交是團年階段,新年到的時候是拜年階段,這三個階段構成了一個社會實踐的活動。這個社會實踐裏麵包含很多,包括拜年、傳統煙花,還有年節氛圍的裝飾比如春聯、年畫、燈籠,還有社火表演等等都是我們的實踐。其實節日內涵裏邊有好多深層的內容,跟我們的古老文明都有關係。我們有時候不自覺,但是在生活中體現了傳承。
全國9100多家非遺工坊,意義是什麼?
全國現在已經有9100多家的非遺工坊,它的意義是更偏向於技藝傳承,還是促進經濟和産業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 蕭放:非遺工坊是中國這些年來在非遺保護過程中的推廣性措施。實際上,它跟鄉村振興、扶貧都有關係,即怎麼利用傳統技藝、傳統産品,把農村勞動力,特別是婦女,組織起來,加入工坊裏來增加他們的收入。有非常多工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非遺工坊的內容大部分依託地方特色産業、特種技藝、特別的風土物産,把它加工出來,品牌化推向市場,可以活化鄉村非遺,也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未來我們還需要考慮怎麼讓非遺工坊能夠持續變成鄉村經濟發展的補充;怎麼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讓工坊起到社會組織和文化的浸潤作用。非遺畢竟是文化産品,文化産品除了經濟功能之外,在文化效應以及社會建設過程中應該發揮更多作用。
怎樣讓更多年輕人接觸非遺傳承?
現在對於非遺傳承來説,可能最大的矛盾點就在於怎麼讓更多的年輕人進來,怎麼讓更多專業人才進來進行學習或者是規劃、運營等等。破局的點在哪?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 蕭放:這些年來,年輕人對非遺、對優秀傳統文化興趣越來越強。如果説讓年輕人把興趣轉化為職業選擇,這可能需要社會方方面面來提供便利。比如從貸款、稅收等相關政策上進行扶持,形成可以持續發展基礎,讓他們可以把熱情和精神投入非遺傳承裏面去。
相關新聞
- 2024-12-09熱評丨春節走向世界 奏響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鳴
- 2024-12-06全球看春晚!2600多家海外主流媒體將直播和報道總臺春晚
- 2024-12-06與世界共享“春節快樂”
新聞推薦
- 履職擔當建言獻策 共話“兩會”好聲音——臺界政協委員兩會如是説2025-02-24
- 大陸首個“臺胞臺青創業就業基地服務聯盟”在廈成立2025-02-24
- “小三通”航線春運客流增長,單日客流量創新高2025-02-24
- 台灣南投縣青年代表團參訪武漢2025-02-24
- 寧波市北侖區組織臺胞臺屬觀看《哪吒2》“咱們中國電影最棒”2025-02-24
- 民進黨的黑手,又一次伸進了台灣校園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