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餘春節相關非遺帶觀眾體驗中國各地“過年”民俗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4-12-24 11:34:34 | 來源: 中新社 |
中新社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 應妮)穿過彩門樓、走過行花街,春聯、年畫、剪紙、花饃、家宴、花燈、醒獅……各種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過年——春節主題展”21日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對公眾開放。
現場共展示120余項與春節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覆蓋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以及中國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
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敘事從冬至開始,至元宵節結束,分為序廳和辭舊迎新、歡聚祝福、樂歲弦歌和普天同慶四個主題單元。登上二層觀景廊道,熱鬧景象盡收眼底,琳琅滿目的廟會街市,盡情歌舞的鄉村春晚,懷仁旺火“熊熊燃燒”預示來年旺氣沖天。
展廳正中的樂清首飾龍明晃晃、閃閃亮,無疑是全場焦點,其製作工藝複雜,集木工、油彩、紙扎、龍燈、刻紙等工藝于一體。每年元宵節前後,浙江樂清各地都會舉行盛大的首飾龍巡演活動,人們期望它能帶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值得一提的是,在機關的驅動下,龍船能搖頭擺尾,船上幾百個形態各異的人偶也能動起來,栩栩如生。
來自福建省晉江市的閩台東石燈俗述説著海峽兩岸剪不斷的親情。福建晉江和台灣嘉義各有一個名為“東石”的濱海鄉村,兩地共有一種元宵燈俗,世稱“閩臺兩東石,共數一宮燈”。每年農曆正月十三開始,閩臺兩東石村上一年新結婚的新郎都要把新娘陪嫁的宮燈挂到三公宮內,兩地互報宮燈數,共祝子孫興旺。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黨委書記王晨陽表示,值此“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之際,主題展讓觀眾直觀感受春節文化的風采神韻,進而展現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承載的中華民族創造精神與生存智慧,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主題化、系統化、場景化展示的有益探索。
主題展期間,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將定期組織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在現場進行展示展演,同時配套開展包括“傳統曆法與春節”展覽、春節文化論壇、“春節有好市 非遺館裏過大年”“張燈結綵過蛇年 燈彩點亮非遺館”和元宵節舞龍等多項活動。
據悉,展覽將持續到2025年3月2日。(完)
相關新聞
- 2024-12-18在台灣,“Chinese New Year”也要“去中國化”?
- 2024-12-12春節在聯合國申遺成功,民進黨及綠媒為什麼集體沉默?
- 2024-12-10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有何內涵
- 2024-12-09熱評丨春節走向世界 奏響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鳴
新聞推薦
- 履職擔當建言獻策 共話“兩會”好聲音——臺界政協委員兩會如是説2025-02-24
- 大陸首個“臺胞臺青創業就業基地服務聯盟”在廈成立2025-02-24
- “小三通”航線春運客流增長,單日客流量創新高2025-02-24
- 台灣南投縣青年代表團參訪武漢2025-02-24
- 寧波市北侖區組織臺胞臺屬觀看《哪吒2》“咱們中國電影最棒”2025-02-24
- 民進黨的黑手,又一次伸進了台灣校園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