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走得通、行得穩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5-05-06 15:56:20 | 來源: 人民日報 |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深化對金融工作本質規律和發展道路認識而取得的重要成果。在《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對此作出深刻論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積極探索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不斷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本質的認識,不斷推進金融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積累了寶貴經驗,逐步走出一條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以“八個堅持”對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作出精闢概括: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是破解新時代金融發展難題、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內在要求。
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與西方金融模式具有本質區別
習近平總書記在《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中指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既遵循現代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更具有適合我國國情的鮮明特色,與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質區別。”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立足我國國情,吸取西方金融發展經驗教訓但沒有照抄照搬西方金融模式,與西方金融模式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發展基礎和路徑不同。在資本主義發展早期,西方國家為了支撐海外貿易、殖民擴張和工業化進程,建立了最早的現代銀行體系。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股票交易所、保險、票據、信用制度等逐步發展,其金融體系也不斷發展演化。西方金融發展歷經數百年時間,形成了以市場為主導、為資本服務的發展路徑,其核心邏輯在於依託市場價格信號實現資本高效配置,通過多樣化的金融工具創新分散風險,並借助全球化擴張獲取超額收益。這種發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釋放經濟動能,但同時會使金融發展脫離實體經濟發展,造成系統性金融風險。
我國在古代就出現過“票號”“錢莊”等金融雛形,但由於長期受封建制度和自然經濟的制約,近代又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始終未能建立起完整的現代金融體系。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銀行體系重構、資本市場建立、金融對外開放、金融監管體制逐步完善,現代金融體系形成並不斷發展。經過逐步探索與實踐,我國形成了以社會主義制度為根本、政府主導與市場化改革相結合、服務實體經濟為核心、注重風險防控的金融發展路徑,並逐漸走出一條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比較來看,西方現代金融自由化程度相對較高,容易出現金融資本與實體經濟失衡、産業空心化加速、金融資本無序擴張、社會公平受到侵蝕等問題。我國金融發展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金融發展的重要任務是滿足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引導資源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因此,我國金融發展始終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發展條件和價值取向不同。金融體系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於一定社會制度下的生産關係與分配結構。在不同社會制度和所有制形式下,金融所扮演的角色、承擔的使命以及運行的邏輯也不同。資本主義制度以私有制為基礎,西方金融是在“資本逐利”邏輯下運轉的,是為少數有錢人服務的,因此容易産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並加劇貧富分化。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以公有制為基礎,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國金融發展始終堅持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服務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從設立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到推動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發展,再到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我國金融改革發展始終立足於自身經濟發展實際,牢牢把握政治性、人民性。這與西方金融的發展條件和價值取向具有本質不同。
政府在金融發展中的作用不同。在西方金融發展過程中,市場始終佔據主導地位。市場根據自身需要推動金融體系發展,倒逼監管和立法跟進。政府在金融活動中的作用僅僅是糾正市場失靈,規制活動相對較少。這不可避免導致政府處置金融風險的能力較弱。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就是一個實例。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始終堅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這也充分體現在金融發展中。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我們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作用,政府在充分尊重市場經濟一般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通過運用宏觀審慎管理等工具,通過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穩定器的作用,築牢防範金融風險的“防火牆”。
一些西方經濟學者認為我國金融發展存在所謂“市場抑制”或“監管越位”問題,正是忽視了上述中西方金融發展中的不同。我國金融始終立足自身國情,統籌發展和安全、效率和公平、創新和穩定等,在為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奇跡提供有力支撐的同時,也保證了經濟運行的整體穩定。這充分證明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走得通、行得穩,符合中國國情、適應中國實際、順應時代潮流,是行穩致遠之路、長治久安之路。
錨定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目標,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宏偉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中指出,“八個堅持”“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金融工作怎麼看、怎麼幹,是體現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的有機整體”。這為我們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做好“五篇大文章”,推動金融高品質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品質金融服務》中指出:“為了提供高品質金融服務,金融系統要著力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當前,科技創新已成為大國博弈的核心競爭力,能夠助力突破經濟發展瓶頸,推動産業轉型升級,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引擎。為此,在科技金融領域要儘快補齊短板,加快形成“科技—産業—金融”的良性循環。
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在綠色金融領域,應促進金融資源向綠色低碳産業流動,同時通過多樣化的綠色金融産品,激勵相關企業加快轉型升級。
普惠金融解決的是金融發展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和資源錯配問題,是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等的重要力量,也是金融工作人民性的集中體現。要完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普惠金融體系,進一步激活縣域經濟活力,提高精準識別能力,真正讓中小微企業、低收入群體和困難群眾共享金融發展成果。
養老金融對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具有重要意義,要求設計多樣化的金融産品、更好滿足老年群體的差異化養老需求。要儘快查漏補缺,加速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豐富養老金融産品。
做好數字金融大文章,需要加快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同時構建應用便利、安全高效的數字支付服務體系。
這“五篇大文章”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相互關聯的整體。只有統籌推進、形成合力,才能將金融資源轉化為高品質發展的強勁動能,助力金融強國目標的實現。
著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控風險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題。首先要準確判斷風險隱患,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這要求我們重點關注房地産、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外匯市場管理等風險集聚領域,持續優化風險監測預警工作框架,做到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要加強金融監管。金融監管要綜合施策、不留死角,實現無監管空白、監管盲區的全過程全領域監管;做到“長牙帶刺”,有棱有角,提高金融監管質效,提升金融風險特別是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監測和化解能力,聚焦關鍵事、關鍵人、關鍵行為,防範實質風險,解決實際問題。要建立市場化、法治化的債務違約處置機制,穩妥有序化解和處置存量風險,嚴控增量風險;健全權責一致、激勵約束相容的風險處置責任機制,有權必有責、權責相統一。要維護金融市場穩健運行,規範金融市場發行和交易行為,合理引導市場預期,防範風險跨區域、跨市場、跨境傳遞共振,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此外,還要加強金融科技監管,創新金融監管手段,立足我國高品質發展需要,以高水準金融監管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加快建設強大的中央銀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必須推動金融治理“更上一層樓”,積極參與國際金融規則制定,提高中央銀行在國際金融活動中的話語權。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最重要的宏觀調控工具。要加快構建科學穩健的貨幣政策體系,實施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完善基礎貨幣投放和貨幣供應調控機制,管好貨幣總閘門,保持社會融資規模和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準預期目標相匹配。中央銀行要堅持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根本宗旨,創新精準有力的信貸服務體系,更好支持高品質發展相關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與財政政策協同打好政策“組合拳”,更好服務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關鍵領域。中央銀行還要推進金融市場制度型開放,推動人民幣離岸金融業務漸進式發展和創新,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增強人民幣跨境支付等國際貨幣功能。此外,要建立覆蓋全面的宏觀審慎管理體系,創新貨幣政策工具箱,穩妥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維護金融活動、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的整體穩健運行。
繼續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與發展,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能夠集聚全球金融資本,提供高效金融服務、參與國際規則制定,並對全球經濟産生重要影響。要立足實際,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做大做強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支持上海打造人民幣金融資産配置中心,擴大金融高水準開放,持續深化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措施。構建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相匹配的離岸金融結算體系,進一步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金融市場資金結算效率,支持人民幣離岸交易發展。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
相關新聞
- 2025-04-14信心明顯提升 外資金融機構加速在華佈局
- 2025-03-26匯豐全球投資峰會在港舉辦 業內看好投資信心恢復態勢
- 2025-02-26香港、澳門金融機構入股保險公司 3月1日起不再執行這一規定
- 2025-02-26亞太經濟體貨幣政策為何與美聯儲“分道揚鑣”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抵達莫斯科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週年慶典2025-05-08
-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部省際工作會議在福州舉行2025-05-08
- 傳承英雄血脈 捍衛公平正義——習近平主席署名文章引發俄羅斯各界熱烈反響2025-05-08
- 民進黨又搞“去蔣化” 兩蔣“陵寢”要被改名2025-05-08
- 中國代表呼籲共同捍衛二戰勝利成果2025-05-08
- 賴清德執政一年表現如何?台灣民眾竟用這四字來形容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