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社評:用“創造增量”思維解決中美“存量問題”
|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25-11-07 10:51:10 | 來源: 環球時報 |
中美兩國近日相繼發佈公告,宣佈基於吉隆坡經貿磋商達成的多項成果共識,對相關經貿措施進行調整。過去9個多月,中美關係經歷波折起伏,也讓很多人開始思考,中美是否能超越“你讓一步、我退一步”的技術性操作,從“消耗式競爭”走向“合作式增長”,把注意力從存量博弈轉向增量創造呢?顯然,答案是肯定的:中國的發展振興同“讓美國再次偉大”是並行不悖的,中美兩國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榮。
對中美這樣體量的經濟體來説,很難通過削弱對方來換取自身安全,也無法通過人為割裂市場來獲得持久優勢。國際貿易理論早已表明,大國之間的深度分工與互補,是提高全球福利、提升經濟效率的關鍵。當前,中美雙邊貿易額已約佔世界五分之一。當雙邊貿易規模已經達到如此驚人的體量時,簡單地討論存量調整顯然不足以支撐未來關係發展。創造增量,開闢新的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模式,把蛋糕越做越大,是中美經貿關係行穩致遠的必由之路。
中國具有完備的製造業體系、日益壯大的中等收入群體、超大規模的市場、豐富的人才資源,正致力於發展新質生産力,“十五五”時期,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將催生萬億級甚至更大規模市場。而美國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世界級的消費市場和領先的數字技術生態,雙方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前沿領域的互補潛力巨大。如果不從“誰替代誰”的競爭視角,而是以如何共同提高整個鏈條效率的協同視角審視中美産業鏈關係,完全有可能在更多領域開闢增量合作空間。
中國正在全面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自貿區網絡進一步升級擴圍,這為美國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美國也應秉持對等開放原則,為中國企業營造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營商環境,這同樣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在知識産權保護、技術標準協調、跨境數據流動等議題上的建設性對話,也將進一步為合作掃除障礙。
以“創造增量”的思維解決“存量問題”,既是從“爭奪既有世界”向“共同創造新世界”的思維轉變,也是從大國權力觀向大國責任觀的轉變。以存量為中心的大國競爭,關注的是誰主導、誰壓制,邏輯是權力分配與控制。這實質上是一場零和遊戲,結果必定是兩敗俱傷,最終難以為繼。而以增量為中心的大國關係,更強調誰多解決問題、誰多提供方案,邏輯是責任承擔與公共品供給,這樣的關係不僅讓雙方都有所獲,而且是可持續的。這種思路的轉變,將徹底改變大國興衰難以擺脫衝突和戰爭的宿命,開闢一種以共贏增量為基礎的大國相處之道。
世界經濟正處在艱難復蘇的關鍵當口。如果各國沉迷于“比誰拿得多一點”的存量競爭,把有限的市場份額、産業佈局視為你多則我少的零和博弈,只會讓本已脆弱的經濟復蘇受到一輪又一輪的政策衝擊。無論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深海深空,還是氣候變化、生物安全、老齡化治理,這些關乎人類未來的前沿領域,都具有典型的高投入、高風險、長週期特徵,單靠一國之力去推動其發展,不僅成本巨大,而且難以形成足夠廣泛的應用場景和規則共識。中美兩國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完全可以在安全邊界內,建立更多聯合實驗室和研發中心,共同攻克人類面臨的重大科技難題,讓增長動力從傳統要素投入,轉向以知識和創新為核心的“無形資本”,共同探索這些“無盡的前沿”。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美關係雖歷經風雨,但始終克難前行,這證明中美關係發展有其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放眼未來,只有用更開闊的視野看待彼此,用更成熟的心態處理矛盾,用更長遠的時間尺度規劃合作,才有可能擺脫“相互消耗”,邁向“共同成長”,為兩國人民也為世界經濟,提供實實在在的增量。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看“進博魅力” 透過亮眼“成績單”感知中國經濟蓬勃“脈動”2025-11-11
- 第十八屆黃埔論壇在湖南懷化舉行——共擔民族大義 共促祖國統一2025-11-11
- 贛臺薈·第二屆贛臺青年短視頻創作大賽網絡投票正式開啟2025-11-11
- 閩臺兩地生態成果展在福州啟動 “神話之鳥”見證十七載攜手護飛路2025-11-11
- 以武會友 共傳薪火——兩岸青少年武術交流活動在四川達州舉行2025-11-11
- 台灣青年走進金水區鄭州記憶油化廠2025-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