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與遠方》還原"軍墾母親" 六十年後仍感人

2017-10-23 07:22:39|來源:北京日報|編輯:徐明輝

  金燦燦的麥田、巍峨挺拔的雪山、一碧如洗的晴空、遠處如一簇簇火炬的紅柳林……正在山東衛視和安徽衛視熱播的兵團題材電視劇《花兒與遠方》裏,大美新疆的景致展現得淋漓盡致。但觀眾恐怕很難想像,在半個多世紀前,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所處自然環境的惡劣:兵團所去墾荒的地方基本是寸草不生的荒灘;兵團戰士棲身的地窩子只要遭遇一場豪雨,就會在瞬間傾覆。

  上世紀50年代初,山東兩萬多名女兵響應國家號召,義無反顧地奔赴新疆,投身到屯墾戍邊的建設中,成為第一代“軍墾母親”。電視劇《花兒與遠方》還原了這段感人的歷史,講述以蔣雯麗飾演的郝玉蘭為代表的紮根邊疆的山東女兵們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故事。

  剛接到這個題材時,導演鮑成志心裏很沒底,“軍墾生活距離現在生活比較遠,很擔心觀眾不能理解當時那個年代。”但看完劇本之後,他發現該劇的角度較為特殊,是從軍墾戰士的情感生活切入,描寫女兵們與男兵們如何在辛勤開墾中日久生情、建立美滿的家庭,由此來體現新中國成立後社會的發展與變遷。他直言:“情感的內容可以更容易拉近觀眾與歷史的距離,讓大家更好地體會到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之下,這樣一群人會作出這樣一個選擇。”

  《花兒與遠方》播出過半,很多觀眾對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歷史産生了興趣,紛紛留言:“馬蓮窩子到底在哪?”“當年兵團戰士就是住在地窩子裏嗎?”為了真實還原當時的墾荒和戰鬥生活,攝製組在正式開拍前,就組織主創參觀了位於石河子的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還將外景地定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總部曾經所在的石河子,並在那裏搭建了一個實景的“馬蓮窩子”。

  該劇在新疆的奇臺江布拉克開機,隨後轉到石河子拍攝。鮑成志透露,劇組曾在新疆地區進行了半個月的采風,開車行進了3萬多公里。

  兵團歲月的諸多真實細節,令許多觀眾印象深刻。該劇的故事發生在1953年,當時國家還沒有正式推行簡體字,所以劇中無論是在山東還是在新疆,所有書寫的標語都是繁體字。山東姑娘紮根新疆後,眼尖的觀眾發現兵團的飲食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手抓飯、烤馕等新疆美食,而是大蔥、窩窩頭。這不是劇組想當然為之,而是在採訪了諸多山東女兵、老農墾人之後,對兵團人當年食譜的真實再現。

  劇中利用配樂展現人物內心的變化,也十分巧妙。蔣雯麗飾演的郝玉蘭帶領女兵們剛到八連時,面對艱苦環境打起了退堂鼓,心念家鄉感懷自身,常常唱起的歌是《沂蒙山小調》。而當她們紛紛找到情感歸宿,在新疆安家落戶後,她們工作之餘唱起的則是新疆民歌。  

  作為《花兒與遠方》的女一號,蔣雯麗的表演令許多觀眾動容。接下這部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她的父親曾是援疆兵。蔣雯麗的父親是鐵路系統的,在新疆待了15年,整個青春都留在了那裏。她回憶:“這15年當中,我媽媽只領著我去了一次新疆,我也一直覺得自己跟新疆會有這樣一個緣分。看到這個劇本的時候我很有感觸,想為我父母這一代人做點事情,也借這個機會讓他們再回一次新疆。”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