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市場何時不再成為好萊塢的“取款機”?

2017-12-07 08:49:17|來源:北京青年報|編輯:位中閣

  

  當地時間12月4日,中國著名導演張藝謀在美國《紐約時報》上刊發了題為“從中國看好萊塢,是什麼樣子?(What Hollywood Looks Like From China)”的署名文章。文章直指中國電影與好萊塢的不對等關係,“中國觀眾為好萊塢提供了鉅額利潤,但反過來,中國的電影行業又得到了什麼呢?”事實上,中國只有極少數電影可以進入美國市場。儘管張藝謀導演的文章並沒有説出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但是卻切中了中國電影長久以來的一個痛點——中國電影市場如果真的想被好萊塢所承認,那麼應該憑藉的是自己的實力,而不是以好萊塢的“取款機”的身份得到矚目。我們應該想一想 ,中國電影這些年在與好萊塢打交道的過程中,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

  正如張藝謀導演在文章中指出的,中國從電影人到觀眾都已經習慣了好萊塢的存在,從業者開口就是好萊塢的戲劇結構、好萊塢的表現手法和技巧。而觀眾們也樂於沉浸在好萊塢爆米花電影的審美口味中。而好萊塢在精心培養了中國電影市場多年後,依然在用各種“促銷”方式來滲透中國電影市場,通過稍稍加入一些無足輕重的中國元素、中國偶像 、中國背景,讓好萊塢明星來中國秀一秀中文,就讓中國觀眾感覺收到了來自好萊塢的“情書”。

  但是,現在應該從中國電影的角度出發,為國産電影算一算賬了。張藝謀導演的話語打破了這個大家習以為常的“ 慣例”,中國電影除了給好萊塢提供了廣闊的票房前景,戴上了美國濾鏡,熟識了美國的世界觀之後,自己獲得了什麼?為中國電影的提升能夠做出什麼?學習與使用本來就是不可分割的,中國電影的當務之急是學以致用,而不能再滿足做一個票倉。

  張藝謀導演作為一個在中國與好萊塢都有過拍片經歷的人,他對兩個地域都有很強的理解。在張藝謀導演看來,在一處的所學往往不能輕易地應用到另一個環境中。而且,中國電影人往往還有因為好萊塢的強勢面臨著文化傳承的流失、失去獨特價值觀和美學的風險。由此可見,一味地跟在好萊塢的後面走,而沒有自己的主張與見解,是一件危險的事。

  曾經在世界每一個角落遍尋存在感的中國電影,也許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如果想獲得真正的尊重,應該把自己本土的電影拍好。中國電影的希望在中國自己的土地上,這裡生長的故事的形狀、人們講述的語言、思維的方式都有著東方的獨特印記,中國電影應該尋找自己的“本來面目”,而不是心虛地去迎合別人的文化,也不是慷慨地讓出票房份額。

  可喜的是,中國電影正在發生一些轉變,日前上映的《不成問題的問題》、《暴雪將至》、《嘉年華》都有著對於中國社會的深沉思索與拷問,而相反,一些好萊塢大片卻並沒有能夠成為“爆款”。對於好萊塢沒完沒了的續集電影,中國觀眾也有“夠了”的疲勞感。雖然,好萊塢大片依然是國人走進影院時的首選,但是,只要電影人堅持不懈地去拍攝好的作品,中國觀眾就會對於本土電影給予更多的支持與信任。那時候,中國電影不會為難以擠入美國電影市場而抱怨,而是好萊塢暗自神傷地嘀咕中國電影市場為何對於好萊塢充滿了“輕視”。

  文/本報記者 肖揚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