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演出 > 正文
民族歌劇《扶貧路上》亮相國家大劇院
2020-10-18 16:38:14來源:國際在線文娛編輯:劉欣

  國際在線消息:10 月 17 日是第7個國家扶貧日,由印青任音樂總監、作曲,田沁鑫任編劇、導演,宋小明任唱詞設計的民族歌劇《扶貧路上》,作為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的開幕劇目,亮相國家大劇院歌劇院,並將演出至10月18日。

  《扶貧路上》國家大劇院演出海報 劇方供圖

  民族歌劇《扶貧路上》以在扶貧一線殉職的廣西百色樂業縣百坭村原第一書記黃文秀的真實經歷為藍本,通過對黃文秀事跡的再現,還原全國扶貧攻堅戰線的奮鬥與榮光,以文藝作品致敬英雄、謳歌時代。黃文秀生前的扶貧足跡、村幹部與村民之間誠摯樸素的感情、旋律優美激蕩人心的音樂、再現廣西風貌的舞美與多媒體,以及金剛的指揮、王麗達等歌唱家唱演俱佳的表現,都令觀眾印象深刻。

  田沁鑫被“美麗的貧瘠”觸動,決定致敬“第一書記”群體

  《扶貧路上》的創排過程歷時兩年,主創團隊曾數度深入廣西百色采風,反復調整劇本10余版,不斷打磨,以求精進。

  2018年7月,文化和旅遊部組織國家藝術院團的藝術家奔赴廣西百色開展創作采風活動,藝術家們深入扶貧一線,先後到百色7個縣(市、區)的26個扶貧點,近距離感受扶貧前後的變化、貧困地區基層黨組織和人民群眾對脫貧致富的決心。在這期間,民族歌劇《扶貧路上》確定創作思路。隨後,確定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田沁鑫為該劇導演。

  《扶貧路上》劇照 攝影:吳濤 劇方供圖

  談及這次采風,田沁鑫表示,給她留下的最大印像是“美麗的貧瘠”。“所到之處山多田少,很多當地農民的房子由於長期煙熏都是黑色的,飲水條件和生活水準都很差。我就想到了扶貧幹部身上肩負的責任,他們的默默付出是城裏人很難想像的。他們不僅要擔負起全村的脫貧任務,還要跟農民把黨的扶貧政策講清楚。脫貧就是要讓那些過去的貧困村具備産業鏈的脫貧能力,讓村民逐步過上幸福的新生活,而所有這些成績都是扶貧幹部們一點一點幹出來的。”

  廣西百色之行是令田沁鑫一生都難忘的采風“急行軍”。也正是在這次采風中,她關注到第一書記群體。“我們討論以什麼樣的人物為主角來創作時,我提出了塑造第一書記的形象,在大量駐村的第一書記裏,有很多名牌大學畢業選調生,他們放棄城市的優越環境到大山深處做瑣碎的基層工作。我覺得新時代新黨員的形象非常值得書寫,他們的內心是怎麼想的,他們與老黨員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傳承,我當時就想把所有第一書記的形象放在一個人身上。”

  創作方向確定之後,《扶貧路上》音樂創作團隊于2018年11月,在百色隆林縣開展原生態音樂專項采風;編劇組、導演組、作曲組、舞美組等主創人員于2019年2月,深入百色淩雲縣進行采風創作……豐富的素材為創作藝術精品奠定了堅實基礎。

  黃文秀平凡的行為中,産生偉大的人格

  經過認真學習國家扶貧政策、多次召開創作會議,2019年6月中旬,《扶貧路上》劇本定稿。幾乎就在同一時間,黃文秀不幸遇難的噩耗從廣西傳來。得知這一消息,田沁鑫第一時間申請要求帶著其他主創奔赴百色,冒著可能遇到洪災的危險,在黃文秀遇難地點實地考察,到樂業縣百坭村深入了解黃文秀的感人事跡。

  《扶貧路上》劇照 攝影:王曉溪 劇方供圖

  廣西百色田陽縣的壯族姑娘黃文秀,2016年從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時,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她毅然回到百色深入農村基層,成為百坭村第一書記。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裏,她走訪了100多個貧困戶,建立了三大厚本的貧困戶檔案、日記,裏面圖片、人員結構、家庭成員、貧窮程度、轉變的可能性等記錄得非常詳細。在她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到2018年底,百坭村103戶貧困戶中88戶順利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2.88%降至2.71%。

  主創團隊決定以黃文秀為主人公展開全新創作。討論會上,主創達成一致,要以點帶面。“我希望讓觀眾看到黃文秀的平凡。平凡的瑣事、平凡的工作記錄本身就能讓人感動,而黃文秀的平凡一直在持續的溫度中。當把這些呈現在舞臺上,就是一種平凡的行為,偉大的産生是因為我們看到了這些平凡的行為,這裡麵包含著無私,而從無私上升到更大的領域就是偉大的人格。黃文秀總是愛笑,她的眼裏沒有什麼困難,她的胸襟應該很寬廣。”田沁鑫説。

  黃文秀是全國290多萬第一書記中的普通一員,這個年輕的生命在止步的時候,沒有豐功偉績,可是她像全國各地的第一書記們一樣,時刻心繫個人所在地區的民生、基建。黃文秀身後,站著第一書記群體。因此在劇情設計上,田沁鑫不限于編織黃文秀個人的生命體驗,而是糅合了采風調查階段了解到的多個具有代表性的第一書記的工作,塑造了一個具有共性的第一書記形象。

  好聲音不僅動聽,更飛進觀眾的心裏

  作為民族歌劇,《扶貧路上》全劇演唱部分融匯了美聲、民族唱法,經過精雕細琢的音樂和唱詞,旋律優美、朗朗上口,具有濃郁的廣西特色。悠揚的山歌和民族曲調,唱出了劇中人物對家鄉的熱愛和奮進的決心。

  《扶貧路上》劇照 攝影:王曉溪 劇方供圖

  談及音樂創作,音樂總監及作曲印青表示:“我們力圖堅持藝術性和人民性的完美統一,廣泛汲取了廣西百色地區的民間音樂素材加以改編和創新。劇中的唱段不僅僅是簡單的好聽,更要動聽和震撼心靈。著力刻畫出黃文秀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突齣劇中眾多人物的鮮明個性和時代感。使全劇音樂具有一定的史詩氣質。”

  這樣高標準的音樂,給指揮金剛的工作帶來了難度,但他憑藉過硬的專業、豐富的經驗,在多次且複雜的排練後,最終與導演、作曲,以及王麗達演員等一起,將一部完整的作品奉獻給觀眾。

  而對於與音樂相得益彰的唱詞,唱詞設計宋小明則稱:“我們劇組的音樂文學環節就是要講人話、講真話、講新時代的好話,讓《扶貧路上》的好聲音飛進人民群眾的心裏。”

  現代性的視覺,預示脫貧攻堅事業的不容撼動

  扶貧扶的不是“景”,而是“人”,是一戶戶人家,廣西帶給主創人員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山裏面的一戶戶人家。因此在舞美設計上,田沁鑫想讓舞臺上有一個個的小房子,把這些小房子放在三層鋼架結構的框子裏面。鋼筋結構的框架預示著脫貧攻堅戰事業的不容撼動,也決定了該劇在視覺上的現代性,以及舞臺呈現時必然出現的對舞臺空間的解構和重新結構。這讓《扶貧路上》的舞臺視覺在同類型題材中,有了明顯的創新和突破。

  《扶貧路上》劇照 攝影:吳濤 劇方供圖

  鋼架結構的舞臺上,蝴蝶不時飛來飛去。田沁鑫在黃文秀犧牲後赴百坭村采風時,曾看到一隻大的黃蝴蝶飛了過來。在廣西當地有一種傳説,死去的人想念家人時會化作蝴蝶飛回來。這個有些淒美的傳説讓她更真切地感受到黃文秀的存在,蝴蝶成為貫穿全劇的意象。

  此外,黃文秀的“駐村日記”成為該劇的重要道具。她的日記簡要地記錄了她從進村第一天起的所有日常工作情況,表現黃文秀、表現第一書記群體,不能繞開“駐村日記”。田沁鑫因此在劇中用了多種手段展現“駐村日記”:第一次“駐村日記”出現是通過黃文秀的口述,後來多次出現在黃文秀燈下寫日記的場面中,合唱男演員扮演的第一書記群體手裏,還有舞臺多媒體展示的一篇篇日記內容。這些片段拼寫出了黃文秀的精神,更立體地拼寫出了第一書記的群像。

  據悉,《扶貧路上》此前已在廣西百色及南寧完成預演和首演。此次北京演出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廣西優秀舞臺藝術劇目晉京展演活動的重要篇章。北京演出結束後,該劇將於10月24日至25日移師上海大劇院。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