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苗種,海洋食物的“晶片”。縱觀漳州水産種業“小步快跑”的進程,由乏到多、由多到精、由近到遠……其發展歷程,演繹著漳州人“靠海吃海念海經”的智慧。
  • 永福素有“高山花園”的美譽,花卉栽培歷史可追溯至700多年前。目前,花卉種植面積已拓展至5.6萬畝,種植戶約5000戶。
  • 2024年上半年,寧德市不銹鋼新材料産業完成産值1147億元,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6.8%。如今,寧德全市擁有不銹鋼新材料産業産業鏈企業76家,不銹鋼産量約佔全國的15%、全球的10%。
  • 近年來,旦上村陸續對“白鷴戲水”“竹林鳥苑”等5個觀鳥點進行改造提升,持續完善客房、餐廳、公廁等基礎設施,讓遊客在旦上村收穫獨特的觀鳥體驗。
  • 平潭:白沙岸上有人家
    在平潭東北部,隱藏著一顆璀璨的明珠——白沙村。作為嵐島首批入選國家級傳統村落的鄉村,白沙村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和獨特的海島風情,吸引著越來越多遊客前來探尋。
  • 泉州積極創建華僑建築保護利用典範城市
    數百年來,泉州城鄉形成數量眾多的僑厝、僑居、僑村。它們以騎樓、閩南紅磚大厝、中西合璧洋樓(番仔樓)、石堡等多種建築類型展現風姿,是閩南文化與海外文化交流的時代見證,更是華僑歷史的“活化石”。
  • 近年來,松羅鄉黨委、政府立足“高山農旅特色小鎮”定位,圍繞做好農旅結合工作思路,堅持以農帶旅、以旅興農,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在鄉村振興道路上探索一條促農增收的松羅路徑。
  • 憶古撫今,昔日海洋學堂如何弘揚海洋文化?穿越500年,異地重建的金沙書院如今重現在世人眼前。這座歷時5年建成的重點公共文化設施,正以全新面貌展示福建海洋文化歷史,打造海絲人文新地標。
  • 平潭旅遊産業不斷升級,在保留原始漁村風情的基礎上,創新推出了多項海上體驗項目。其中,“海壇一號”遊輪、帆船挑戰、遊艇巡遊以及漁排體驗等,已然成為遊客們爭相打卡的熱門選擇。
  • 泉州市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發展鄉村休閒産業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泉州市深入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動休閒農業和鄉村休閒産業發展,成效明顯。
  • 泉金“小三通”客運航線安全運營突破3萬航次
    隨著“八方”輪緩緩駛離泉金客運碼頭,泉金“小三通”客運航線迎來第30000次航行。據統計,自2006年該航線開通以來,已累計安全運送旅客142.9萬人次,其中臺胞旅客87.1萬人次,佔比超過60%。
  • 泉州向金門供水突破3500萬噸
    泉州向金門供水工程通水6年來,工程持續安全穩定運行,累計供水3540萬噸。自2024年8月起,日均供水量上調至2.1萬噸。
  • 近年來,泉州市著力打造惠安台灣農民創業園、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産業園(永春)、農業農村部台灣農業技術交流推廣中心 等兩岸農業融合平臺,推動園區提檔升級。
  • 同心同行,築夢鄉野。從2014年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到如今建設和美鄉村,10年來,越來越多台灣鄉建鄉創團隊參與鄉村建設,令一個又一個村莊實現美麗蝶變。
  • 近年來,平潭積極將台灣生態環保理念與鄉村治理相融合,打造洋山門自然教育共享驛站等平臺,開展垃圾清理、探索水源地等活動,助力兩岸生態濕地保護邁向更廣範圍、更大規模、更深層次合作。
  • 近年來,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對臺工作,全面部署推進深化漳臺融合發展,市醫保局積極貫徹落實,立足醫保職能,創新服務舉措,讓臺胞臺企更有“醫”靠,促使臺胞臺企更加安心地在漳州安家樂業。
  • 廈門:優化環境資源配置 護航高品質發展
    廈門創新統一環評、排污權、排污許可污染物排放量測算技術方法,通過排污許可證承接環評與排污權管理要求,實現“一次申請、三證合一”,形成高效、有序、便民的審批服務體系,以高效能服務助力高品質綠色發展。
  • 寧德福鼎:共治共享 鑄就幸福“十里桐江”
    近年來,福鼎依託桐山溪優質的自然生態條件,加快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強河流岸線管理,提升河岸顏值,挖掘豐富歷史文化,不斷提升“十里桐江”幸福河品質,打造人水和諧共生的城市親水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