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為何青春常在

2019-10-10 11:21:28|來源:人民網|編輯:呂丹丹|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大慶為何青春常在(人民眼·大慶精神)

大慶為何青春常在

現在的大慶油田生産作業區一角。趙永安攝

大慶為何青春常在

大會戰時期,王進喜(中)和鑽井工人們人拉肩扛運鑽機,保障鑽井作業。資料圖片

  引子

  大慶是個奇跡!

  自1976年攀上年産原油5000萬噸高峰後,大慶連續27年保持5000萬噸水準,緊接著又連續12年保持4000萬噸以上,截至去年,仍年産油氣4000萬噸以上。這樣的高産穩産水準意味著什麼?

  比較——最有説服力。國外與大慶同時期的陸相砂岩油田,穩産10年以上就很罕見。最長者蘇聯杜瑪茲油田,從1955年到1968年保持年産原油1000萬噸以上,穩産14年;其次是蘇聯羅馬什金油田,從1966年到1978年保持年産原油6500萬噸以上,穩産13年。大多油田穩産不到10年便迅速跌落。

  大慶獨一無二!迄今已保持高産穩産40多年,為共和國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生命力。

  60年來,大慶累計生産原油23.9億噸,佔全國同期陸上原油産量40%以上,如果用60噸的油罐車來裝,可繞赤道14圈。

  大慶為什麼能行?

  歷經一個甲子的風雲跌宕,大慶是不是還能行?

  新時代的大慶人,把我們這些問號,一一拉直!

  科研支撐

  “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

  “大慶油田原油含蠟高、凝固點高,只有搬到赤道上才能開採!”1960年,大會戰剛剛開始,國外專家的斷言就已襲來。幾年後,國際權威的“溫和均勻注水”開發理論,在油田開採實踐中碰壁——“注水三年,水淹一半,原油只採出5%”。

  權威理論“失靈”,怎麼辦?

  “相比權威,我更相信科學!”當時還不到30歲的科研人員王啟民,大膽提出與國外理論完全不同的“非均質注水”開採方案。為驗證方案,他和團隊頂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逐井取樣,採集分析了上千萬個數據,在結滿冰溜的帳篷裏一住就是10年。

  這10年間,大慶原油産量以每年20%多的速度遞增,到1976年實現上産5000萬噸,攀上産量高峰。

  上高峰難,下高峰卻易,很多油田産量登頂不久便掉頭直下。“高峰”能否綿延?關鍵就看有沒有接替産能。王啟民的團隊又錨定地下油層厚度小于0.5米的表外儲層,用事實打破了該油層無法開採的國際公論;破除油田高含水期開採“提液穩産”老模式,成功探索出“穩油控水”新辦法……通過給油田注入強大“技術壓力”,大慶油田穩定在年産5000萬噸的“高峰”上長達27年。

  “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實驗樓裏,這12個大字格外醒目,它照見大慶油田60年敢於挑戰自我、敢於戰勝困難的風雨歷程,也照見一代又一代大慶科研人熠熠閃光的奉獻情懷。

  “超越”之棒,傳到了伍曉林這一代。伍曉林學的是精細化工,1994年,研究生畢業後來到大慶。“你學精細化工的,到油田能幹出啥?”朋友苦勸;“放著大公司化粧品研發不做,幹嗎從南方跑到東北賺那點死工資?”家人更是不解。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大慶油田進入高含水期,採出來的液體90%以上是水,人們把目光瞄向三元複合驅採油技術,試圖用化學劑把藏在岩石孔隙裏的油“洗”出來。這項技術如果應用成功,油田可多挖出約3億噸可採儲量!“洗”油用的“表活劑”,原料需從國外進口,每噸不低於兩萬元,成本畸高,開採便沒價值。

  研究精細化工的伍曉林,堅信自己在“表活劑”研製上大有可為。而國外權威則斷言:“中國沒有生産表活劑的基礎原料,你們還是把它忘了吧。”

  不信邪!伍曉林找同事借來實驗室鑰匙,利用週末和工作日晚上,擠別人休息的時間攻關;為尋找可替代原料,他上撫順,下南京,跑遍各地洗化廠,淘換可用的下腳料……

  為讓相關部門堅定信心,他“一股子愣勁兒插到底”,拿著還不成熟的成果就找研究院領導彙報,還跑到油田公司領導會議上請命:表活劑國産化研究一定能成功,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裏!

  伍曉林犯愣,他的領導、時任研究院采收率研究二室主任楊振宇也甘心為他“背鍋”。院領導找楊振宇諮詢表活劑國産化可行性,楊振宇當即立軍令狀——拿不下,主動下崗!

  是什麼,讓這幫大慶科研人個個鐵骨錚錚、逆流勇進?時至今日,三元複合驅採油技術已工業化推廣,年貢獻400萬噸以上原油,而伍曉林總也忘不了:

  那些年,已經退休的王啟民依然泡在實驗室,指導他們和其他團隊做科研,給年輕一代科研人員傳遞敢於超越的勇氣、敢啃骨頭的硬氣;

  那些年,規模化試驗曾陷入困頓,面對上千萬元損失,研究院領導卻寬容地説:“科研一定會有失敗,弄清為什麼失敗,就不可怕!”團隊提出要增加儀器,不到3個月,50萬美元的進口儀器到貨;

  那些年,伍曉林專攻表活劑研發,其他團隊甘居幕後做技術應用配套——困難縱然再大,也大不過“眾人同心,其利斷金”!

  如今,25年過去,從水驅、聚合物驅到三元複合驅,大慶三次採油技術碩果纍纍,先後捧回3個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5年裏,伍曉林在表活劑研發上,屢屢讓國際同行驚艷,不少國外企業拋下重金,“來我們這裡,給你1000萬元年薪。”伍曉林都一口拒絕。

  “後悔嗎?”記者話音剛落,伍曉林哽咽了,他提起老領導楊振宇——

  2009年,楊振宇罹患肝癌去世,同事整理他辦公桌時,發現一張2000年的中科院博士生錄取通知書。人們這才知道,就在他立下軍令狀那年,就在表活劑科研最關鍵的時刻,他默默放棄了讀博機會,全身心投入攻關。

  海外創業

  讓“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走出國門

  一頭豹子,從草叢中一點、一點向前靠近,隨時準備騰身、躍起、猛撲……

  “砰!”正低頭擦拭工具的謝宇新,手裏的管鉗不小心掉落,砸在電纜絞車上,發出一聲悶響。豹子一驚,箭一般向井場週邊竄去……“天吶,好險!”謝宇新一抬頭看到這一幕,驚出一身冷汗。

  這裡是印尼蘇門答臘的熱帶雨林,沼澤成片,蚊蟲成團,野獸、毒蛇不時出沒,而大慶油田力神泵業有限公司所服務的兩口電泵井即位於此。豹口脫險的謝宇新,是公司在印尼的項目經理,2003年起負責設備銷售、維修等服務。

  除了面對惡劣的環境、隨時可能的危險,還要面對外方的冷眼。

  作為海外1205鑽井隊隊長,李新民率這支鐵人王進喜當年帶過的隊伍來到南蘇丹,第一次走出國門。然而,“1205鑽井隊”的牌子並沒讓當地高看一眼:語言水準半吊子,聽不懂甲方監督指令;國際標準、規範等摸不準,相關作業等達不到要求……

  在外人眼裏,這支隊伍也就鑽井設備還説得過去。第二年,甲方要打水準井,找到鑽井隊,但只想借用設備,活還是想找別家幹。李新民心頭一陣苦澀。

  本世紀初,大慶油田的海外業務剛剛起步,謝宇新和李新民的遭遇,每個“走出去”的大慶人,都沒少經歷。

  新環境“水土不服”?李新民用“精神不服”來治。幾天后他找到甲方,明確拒絕借設備,同時送上了詳細的水準井鑽井技術分析。

  甲方作業部總裁很驚訝,考慮了幾天,撂出一句話:“就信你們一次。這口井很重要,打廢了,我會第一個被‘炒魷魚’,你們將是第二個!”

  打水準井難度很大,當地的地質條件又複雜,李新民心裏清楚,攬下“瓷器活”,就得拿出“金剛鑽”,不僅要有拼勁,更得靠技術。

  那段日子,李新民帶著全隊,分析當地地層情況,梳理出20多條操作要領;對照國際標準,結合可能出現的問題,做足全套預案;鑽機一開鑽,50多攝氏度的高溫裏,這幫東北來的年輕人“喘氣都費勁”,卻全部吃住在井上,嚴把技術操作,盯緊每一個參數……

  這邊,李新民靠過硬的技術“拼命”;那邊,謝宇新靠過硬的服務“玩命”。

  當時,大慶油田在印尼服務的不少是海上採油平臺,都在離陸地100多海裏的海上,設備半夜出故障,謝宇新搭上快艇就出海。

  海闊浪大,時常狂風暴雨,又是夜裏,小艇在海面上躥出一兩米高,座位沒安全帶,謝宇新就用繩子把自己綁住……

  2005年底,謝宇新有一次兩天往返300海裏,雨夜趕到採油平臺,一幹20多個小時,半夜1點故障一排除再急忙搭小艇趕回甲方總部彙報……那幾年,他不分白天黑夜,應急服務響應週期,從未超過1小時。

  靠技術、拼服務,大慶人在海外贏得了口碑。

  “這就是你們説的‘鐵人精神’嗎?”那天回到甲方總部,工作人員欽佩地問謝宇新,豎起大拇指。

  李新民的鑽井隊不僅高品質打成水準井,且比計劃時間提前11天,甲方作業部總裁又撂下一句話:“以後這個區塊所有水準井,都優先讓你們打!”

  十幾年過去,如今,從單一産品服務,到勘探開發、工程建設、生産運營維護等多個領域,大慶走出去的腳步越來越快,一體化服務的水準也越來越高。這背後,依舊是當年大慶會戰那股勁——

  他們揣著青蒿素,走進瘧疾頻發的蘇門答臘;他們頂著炮火,深入局勢動蕩的伊拉克;有時眼看炸彈就在不遠處爆炸,有時親歷被恐怖分子持槍攔車……但沒有一人,在未接到指令的情況下私自撤離。

  他們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帶出了國門,同時,也大大拓展了大慶油田的産能空間,業務覆蓋中東、中亞、亞太、非洲、美洲等五大區域26個國家和地區。去年,大慶油田實現的4167萬噸油氣當量中,就包含來自海外的權益産量617萬噸。

  如今,李新民擔任大慶油田中東分公司經理;謝宇新擔任大慶油田市場開發部主任,負責海外市場規劃。謝宇新給記者展示了一張大慶油田未來油氣當量産量規劃圖,到2059年大慶油田發現100年時,年油氣當量仍將保持4000萬噸以上水準。他一指逐年上升的海外原油産量線,“看,那時海外原油將佔總産一半以上!”

  嚴管提效

  “‘三老四嚴’,永遠是大慶人的根和魂”

  一握手就知道,張弼是一個硬漢——一道道刀痕從手指爬到手背。

  可不,1996年至今23年間,從採油工、副隊長、隊長、副礦長,幹到採油一廠五礦礦長,他長期在基層摔打。

  歲月無聲,卻會留下印痕。本世紀初,他在採油一廠二礦206採油隊任隊長。當時正值油田上産時期,要管200多口井,其中日産上百噸的油井就有20多口。但張弼發現,全隊總産量常達不到預期,確認管線計量等方面沒問題後,他猛然意識到——有人偷油!張弼親自帶班夜間巡查,逮住好幾個團夥,其間曾多次發生激烈交鋒,手背、頭部,留下不少記號。

  傷痛好治,由此暴露出的管理病根難治:工人夜裏值班打盹,巡查時走過場,甚至個別員工看到有人偷油也不管。

  大慶的傳統是什麼?崗位責任制的要求是什麼?一場思想大討論在全隊展開。張弼從自己開始,副隊長、班組組長一級一級往下抓。其間發現仍有人值班時打牌,班組長建議批評一下,張弼卻毫不留情地責令他們在全隊大會上做檢查。

  這位張隊長動真碰硬管理嚴在油田出了名。一年後全廠評比,這個落後隊一下躋身銀牌隊。而在張弼看來,這樣的思想討論、嚴格管理,正是大慶多年延續的好傳統。

  60年代,油田中一注水站一把大火,燒出了管理上的漏洞,燒出了“崗位責任制”;在採油一廠中四採油隊,工人不小心擠扁了生産用刮蠟片,想隱瞞過去,隊幹部發現後在全隊展開討論,“對待革命事業,要當老實人,説老實話,辦老實事;對待工作,要有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三老四嚴”精神由此發端。

  多年來,遍佈大慶油田各個角落的基層黨組織,堅持黨建工作繼承創新,抓生産從思想入手,抓思想從生産出發,這樣的大討論,在大慶油田已融入日常,越抓越實。

  “一塊瓷磚查作風”——大慶油田供水公司西水源一個水池部分瓷磚掉落,長時間沒人管,公司領導發現後組織全員討論,反思“從一塊瓷磚裏,我們丟掉了什麼”;

  “一把扳手砸出‘八不交接法’”——輕烴分餾分公司工人一次高塔作業中扳手滑脫,險些砸傷巡檢工人,一查原因發現交接班時工具沒做清潔,公司反思討論,制定“工具不完好不交接、操作參數不正常不交接”等“八不交接”規範;

  “面對金牌找差距”——一次金牌變電所評比,供電公司星火一次變電所以96分獲金牌,職工都很高興。但回來後公司卻開展“面對金牌找差距”大討論,因為扣掉的4分中有0.5分是因員工在運行記錄上灑了一滴墨水,“一個小失誤,關鍵時可能引起設備故障,甚至生産事故。”

  進入新時代,大慶加強管理腳步不止,用數字化、智慧化建設,給管理插上科技的翅膀:“崗位責任制”實現信息化,每個崗位的職責被細化到基層操作和管理手冊,上網可查,完成情況每日“網上簽到”;管理實現“集中監控、無人值守”,設備運行異常電腦會報警,值班人員在電腦上直接調控就能處理……

  儘管進入了“智慧油田”建設時期,當了礦長的張弼,對管理摳得還是那麼細、管得還是那麼嚴。全礦推行班組專業化管理,就是這幾年的新鮮事。

  更換皮帶、巡迴檢查、錄取資料等等,五礦採油工王忠會以前和大家一樣,所有活一肩挑,“幹常規活,吃大鍋飯”。現在,根據每個人特點“專人幹專活”。王忠會好鑽研,被安排負責維護油井皮帶,他和兩個成員一起從一根皮帶裏摳出了大效益。

  節能:過去皮帶誰當班誰調,或過松或過緊,前者影響採油,後者增加電耗。如今專人精細化維護,每根皮帶鬆緊被拿捏得正好,既保證效率,又節省用電;

  降耗:2016年,五礦每口油井年更換5根皮帶。現在,王忠會雨天給皮帶搭防雨罩;負荷大的油井用新皮帶,過段時間再把用舊的皮帶放負荷小的油井用;廢舊皮帶可再利用部分改造,變廢為寶……如今,五礦每口油井一年只換1條皮帶,僅這一項,每年就節約100萬元。

  還多産油:以前皮帶運轉時率是96%,現在達98%,時率每提升一個點,根據礦區井數測算,一天就多産15噸油……

  “時代進步了,好傳統不能丟。”張弼説,“‘崗位責任制’‘三老四嚴’,永遠是大慶人的根和魂。”

  改革驅動

  打造高産穩産百年油田

  口紅和油井有啥關係?

  大慶採油二廠高級技師劉麗的“天馬行空”,讓人嘖嘖稱奇:以往井口漏油,更換圓筒狀盤根盒的密封圈,要拿螺絲刀往裏一點點摳取,底部碎塊摳不凈,還會磨損盤根盒裏的光桿。

  看著口紅,劉麗腦洞大開——在盤根盒下方設一旋轉底座,像轉口紅一樣把損壞的密封圈“轉”出來。劉麗設計的可調式盤根盒不僅省時提效,還大大減少磨損,提高光桿使用年限。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個小發明自2000年問世,竟更新研發了5代。今年新推的第五代産品,劉麗給它裝了一套彈簧裝置,單井日省電11度。

  20年堅持做深做好一件事,劉麗卻笑稱,“一直踩在改革的鼓點上。”

  這些年,她拉起了隊伍:從起初每有生産難題組織一批技工攻堅,到成立“劉麗工作室”,併發展到集採油、測試、機械等11個專業531名成員。這背後,是大慶不斷整合基層技術革新資源,探索專業工種互補、生産難題共克,把技術創新力量扎進生産一線的種種改革舉措。

  最核心的改革就是讓創新成果和利益掛鉤,不僅可按生産一線實際應用成效提取獎勵,而且成果還納入技工職稱晉陞評審。今年年初,劉麗和工作室的其他5名成員憑年均拿出20余項革新成果的佼佼業績,成為中石油集團公司技能專家。

  不斷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創效活力,大慶油田公司一班人思路清晰:大慶高産穩産要靠科技,大慶永葆活力要靠改革。

  許多人仍記得,2003年初,大慶給技術創新突出貢獻者每人獎勵一輛小轎車。這,在當年稱得上是件“稀罕事兒”。如今,這樣的“稀罕事兒”越來越多——

  伍曉林“辭官了”!

  2017年伍曉林又去找領導請命,辭去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總工程師職務,“讓我當這個官,每天開各種會,對大慶來説是損失!”

  原來,大慶在所屬各科研機構推行行政、技術崗位“雙序列”改革,為有不同發展意願的科研人員搭建成長平臺。伍曉林獲聘油田公司一級專家,雖辭了官,但工資等待遇不變。這項改革,讓包括伍曉林在內的全公司70多人離開領導崗位,專心搞研發。

  伍曉林的助手“高升了”!

  作為伍曉林團隊的研究人員,張曉芹只是副科級,卻有3名油田公司的處級領導在她手下當專家,協力完成一重大項目課題攻關。

  2016年,大慶油田對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實施課題制改革,課題組長公開競聘,不唯資歷、級別。憑著在一、二、三類油層采收率研究方面均有涉獵的優勢,張曉芹脫穎而出……

  踏著改革的節拍,越來越多的大慶人感覺“價值更大發揮,工作更有幹勁”,大慶油田發展後勁十足。

  國內挖潛有“後招”——伍曉林給記者演示了最新的微生物驅油技術:往地下注入微生物驅油,通過化學作用,一些不易開採的石油,竟能以天然氣的形式採出,“技術還在實驗論證階段,每克原油年産氣量可達150毫升以上,油氣轉化率在10%以上!”

  按照“超前15年研究,超前10年試驗,超前5年配套”的發展規劃,大慶儲備了一批這類技術。

  國外市場潛力足——近年來,碩果纍纍的三次採油技術開始隨大慶的海外隊伍走出去。伍曉林介紹:“目前,我們正在跟相關國家合作,開展三次採油技術的先導性試驗,試驗成功後,我們的海外權益油産量會有更大突破!”

  採訪大慶油田黨委書記孫龍德時,記者再次看到那張未來油氣當量産量規劃圖——到2059年大慶油田百年時,年油氣當量仍將保持4000萬噸以上。孫龍德説:“改革會激發智慧,智慧和意志,才是大慶永不枯竭的高産油田!我們的夢想,何止4000萬噸?!”(記者 王一彪 費偉偉 吳齊強 孫 振)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