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造“水杉樹”文化IP 書寫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湖北日報  2019-12-24 14:03:26

  原標題:“生態文學·水杉樹”研討會在京召開  打造“水杉樹”文化IP 書寫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191224084916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191224084931

  12月20日,利川市委、市政府與人民文學雜誌社在北京成功舉辦“生態文學·水杉樹”研討會。

  2019年9月上旬,人民文學雜誌社與利川市委、市政府聯合舉辦了一次“生態文學·水杉樹”采風活動。隨後,《人民文學》在2019年第12期對這次活動的成果進行專題展示,並出版《生態文學·水杉樹》增刊,旨在進一步弘揚水杉樹精神,推動文化和經濟深度融合,譜寫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這次活動的舉辦,推動了生態文學的創作,豐富了新時期的文學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吳義勤

  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

  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管委會主任

  水杉樹作為利川的市樹,它既是自然的標識,也應該是文學的形象和文化的形象,通過文學的形式,把水杉樹代表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自然、生態、審美特徵進行展示與呈現,非常有意義。

  這次采風活動非常成功,我這兩天翻看了作家們的作品,寫得非常好,是生態自然文學的重要收穫,我要向這些作家表達我的敬意。同時,也要向利川市委、市政府表示感謝,感謝他們在支持文學和文化發展方面的獨到眼光與魄力,祝賀利川在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也去過利川,這個地方真的是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生態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雖然去的時間很短,但我們看的幾個地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利川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確實先行了一步,有著非常好的理念,保證了利川沒有犧牲自然環境去發展經濟。黨的十九大提出美麗中國建設,我感到這在利川已經進行了很好的實踐,並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

  利川對文化的重視,包括對水杉樹這種市樹的文化內涵的挖掘,他們的眼光,他們的魄力,都是值得尊敬的。敬畏自然,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是文學和全社會共同的命題。我相信,利川市委、市政府把水杉樹文化、文學內涵進行挖掘,進行一種文學的表現、呈現,不僅是地方文化建設的方向和著力點,而且也會為我們當代方興未艾的生態文學事業提供豐厚的資源、作出特別的貢獻。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191224084937

  施戰軍

  《人民文學》主編、著名評論家

  曾被視為已滅絕物種的水杉,在恩施州利川市被重新發現,蒼勁茂盛、龐然挺立,著實震驚了國際。如今這老而彌堅的巨樹的子孫後代,已經分佈在世界各地。

  無一例外,誰都得依靠自然的大樹存活,在看得見、看不見的福蔭下,天地運行,萬物生長。

  人本來就是自然之子。自然被我們寫照,我們也在自然中受到啟迪。

  人總是在觀察、分析、總結自然規律中調節自身,而不自覺地也在秩序、法度上模倣自然偉大的平衡術。

  我們對喜怒哀樂的表達,總是借助自然物象才能恰切。文人的身世之感在尋求慰藉之時,最為理想的境地,是山水之間;浪子的迷失之旅在尋覓故鄉之時,最為闊朗的歸宿,是山水之間。

  在城市中,刺耳炫目襲來的聲光,永遠不如雷電更具有震撼威力;在日常裏,嘀嘀咕咕傳來的“八卦”,永遠不如自然更知曉黑白陰陽。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説。《莊子·知北遊》之不言、不議、不説,那是指向人類真正在山水之間生存的年代。現今,天地、四時、萬物已經在我們心裏變得不夠自然的時候,甚至是不旅遊就無從感觸的時候,我們要記著把這些大美、明法、成理,試著以更加珍惜的心,寫出來。

  古老中國的詩詞、繪畫、民間樂舞以及風俗儀式,是生活的表現,更是山水之間的産物。茂密的細節、樸素的枝幹,無不生長于自然的大樹,一切都喻示著向自然質地的返魅。新時代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包含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人類和自然相交融,心存感恩與敬畏,人文情懷便找到了背景。山水林田湖草,人與自然作為生命共同體,古老水杉的活力做到了傳四季、播八方。今日我們的筆力,是不是更要嚮往籠天地、通古今的境界呢?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191224084943

  王必勝

  《人民日報》高級編輯、著名評論家

  我們現在的文學要發展,要提升,要打造乾淨的、清潔的文學,也要擴展領域,我覺得生態文學的提出很有意義。2013年初,我寫過一篇《生態美文之魂》的文章,是在上海《文匯報》發的,我就想到這個問題,就是生態文學在當下已經引起了重視,是過去我們説的自然文學,古代的田園山水詩文。古代的陶潛、謝靈運等人,以及美國的梭羅、蘇俄的普裏什文等,曾是這類文學的先行者。我以為,生態文學不僅是一種純美的文學,她的厚重在於,描寫自然世界的優美和諧、丰姿神韻,也抒發人類對於大自然保護的一種責任,可見風物,也見人文,還表達對於消失的風物和失落的生態文明的憂慮。而這一點是我們的先輩像陶潛、普裏什文、梭羅們所沒有想到或做到的,而凸現人文精神,為我們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進行文學的書寫,是生態文學的精髓。

  今天會上提出生態文學這個命題,很有現實性,還可以拓展,不僅是聚焦在一棵樹上、一個地方。在生態建設上,利川有了好的舉措,才有了這麼多好文章,有了《人民文學》這一文學重鎮的關注,以後,利川還可以做出大的文學作品來。

  兩個多月前,三四十位作家,集中在美麗的利川,沉靜下來,看這麼多的美景,為生態文學主題書寫,是2019年文學界的一件大事。當然,我們寫的還遠遠不夠,包括對利川的人文生態,也還有眾多的東西需要開掘。我們正在建設美麗中國,振興鄉村,可以説方興未艾,文學如何更好地反映,文學怎麼樣接地氣,也許生態文學是一個很好的通道。當前的文學作品,需要新的生長點,文學要揚清除濁,吸收新的空氣,我覺得,生態文學的提出和發展,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191224084949

  王幹

  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學院名譽院長

  《小説選刊》原副主編、著名作家、評論家

  生態文學是新時代的新要求。我們的文學經過前17年傳統的紅色敘事階段,經過改革開放的“改、開”敘事階段以後,現在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怎麼敘事,怎麼繼承與發展,生態文學,就是嘗試之一。

  生態保護和發展是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要求,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所以,生態文學是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結合起來的。生態文學具有人民性,他是人民的文學,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

  生態文學主要處理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長期以來,尤其是文藝復興以來,我們的文學是以人為中心,而在生態文學裏面,人與自然生態是和諧共生的。

  所以在新時代,生態文學是對我們當前文學的豐富,是一個新的向度;對於充實、改善新時代人與自然的關係、人民與自然環境的關係,都是非常重要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191224084955

  劉醒龍

  湖北省文聯主席、著名作家

  近一個時期,有一個話題在文學界談得很多,幾乎無會不談,無人不談。往大處著眼,這個話題叫做中國的鄉村往何處去?往小處著筆,這個話題叫做中國的鄉村文學往何處去?在一般人眼裏,鄉村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徹底淪落,成為被時代所拋棄的無足輕重的“邊角料”;一條是無論願意與不願意都必須照著城市的模樣,哪怕做不了真正的城市,也要變為半真半假的城鎮。在一般作者筆下,鄉村同樣只有兩種模樣供選擇,一種是黃昏日暮、一種是小橋流水。

  《人民文學》與利川市聯合舉辦的生態文學筆會,並且聯合出版的《生態文學·水杉樹》,其實是在暗示,關於鄉村,還有第三種條道路可供行走,這條路在今天暫且可以叫做生態,在不久的將來,可能還會有更具概括性,更具標誌性的提出。比如,新自然主義文學,或者乾脆叫中國式的新自然主義文學等。在本質上,出於對自然生態的敬畏,對自然生態的依賴,自然生態是包括鄉村在內,整個世界的物質基礎和文化精神源頭的認知無法改變。人從自然中來,活在自然萬物之中,最終還要回歸自然。只有符合如此自然生態,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符合自然的生態,甚至可以説,那些在自然狀態下呈現的生態,正是鄉村可以預見的未來。這樣的未來,能給社會生活帶來全新的鄉村形象。在完成人類對苦難的克服之後,對苦難最敏感的鄉村,會率先進入到中國文化一直以來都在追求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審美境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191224085001

手機掃一掃 《生態文學·水杉樹》 即時呈現

  尹達

  恩施州委常委、州委宣傳部部長

  水杉樹源於利川,她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水杉樹的發現從一開始,其價值和意義就超出於植物學的範疇,成為了古老的華夏民族的一種符號。如今,水杉樹已遍及世界各國,為人類共同的家園書寫新的篇章。

  水杉樹是生態文明的號角。生態文學是人類生態意識的覺醒和對現代文明的深刻反思,它以語言藝術構築的形象抒寫人與自然的關係,表達人類應有的對待自然的倫理信念、情感態度及行為規範,引領人們進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審美理想境界。開展“生態文學·水杉樹”采風創作研討活動,旨在貫徹落實“兩山”理論和“生命共同體”等生態文明重要思想,為推動利川高品質發展鼓勁加油,為建設美麗中國搖旗吶喊!

  水杉樹是文旅融合的載體。利川是清江、鬱江的發源地,集溶洞、古寨、峽谷、飛瀑于一體,是旅遊勝地;利川是著名的“水杉之鄉”“茶葉之鄉”,尤其是“利川紅茶”經東湖茶敘後,轟動了世界,是開發寶地;利川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被譽為“天然氧吧,涼爽之城”,是康養福地;利川是巴人發源地,巴蜀、巴楚文化在此交融,誕生了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的《龍船調》等文化瑰寶,是精神高地。“生態文學·水杉樹”采風創作研討活動的開展,必將進一步擴大利川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讓利川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利川。

  胡平

  中國作協小説委員會副主任、魯迅文學院原常務副院長

  中國作協創研部原主任、著名評論家

  傳統文學歷來被定義為人學,表達中心是人類,自然界包括風景等在作品中只作為環境出現。環境這個術語,今天來看,也是人類中心主義的體現,確實有些過時了。人是萬物之靈,這是普遍接受的一種説法,但人類不是單純、孤立的存在,人類要依存于環境和自然。所以,文學的內涵需要擴展。在這本增刊裏,水杉作為主人公,成為作家關注和探尋的焦點。散文中,“杉樹王”是個神奇的存在,其它水杉都滅絕了,它怎麼會在利川留下來呢?到現在還得不到科學的論證。假設水杉家族也有文化傳承的話,它把數億年曆史記載下來,寫就一部水杉的史詩,會是很雄奇的。只不過因為人類有文化,水杉族沒有文化,所以它沉默不語。磨刀溪,僅僅是由於關羽在溪邊磨過一次刀而被命名,但溪邊的“水杉王”不是比關羽更偉大嗎?這條溪流不應該稱為水杉溪嗎?所以我們人類的文學不能夠只寫照人類,還要寫照整個世界。

  文學不應該僅僅是人學,文學不能以人類和任何一個物種、任何一個局部的利益作為價值判斷為最高標準,而應該是以生態整體主義為思想基礎,這是我們今天基本得到的共識。一個大作家,尤其需要具備生態主義觀念,一個大作家心裏不能只有人類,要善待萬物。

  張陵

  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著名評論家

  生態文明這個概念,我們今天並不陌生。但是,對這個概念深層當中的歷史內涵,實踐思想和時代精神,我們還需要深刻認識。我們是發展中國家,在一段時期裏,我們和世界發展中國家一樣,在發展的進程中,走過一段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而發展經濟的老路子。但是,中國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創造美好生活的同時,也成功探索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兩者並舉的正確道路,提出了屬於中國的又向世界提供中國方案的生態文明思想。精闢地表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從而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時代,也為中國生態文學的提出和發展指明瞭方向。

  因此,生態文學的精神不能簡單停留在人與自然和諧、敬畏自然的哲學層面上,而更應該接地氣,與中國人民的生存奮鬥和現實實踐聯繫在一起,與中國先進的經濟社會發展聯繫在一起。這是中國生態文學的文化自覺和發展方向。

編輯: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