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河南蘭考堌陽大力發展民族樂器産業實現增收致富

2017-06-08 11:03:14|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圖片默認標題

村民正在生産古箏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叢薇薇):蘭考,位於中國河南省的東部。歷史上,由於黃河在蘭考縣境內多次決口改道,當地形成了大面積的沙土鹽鹼地,這也成為了這個農業縣城的窮困記號。50多年前,為了治理風沙,蘭考種植了大片泡桐林;如今,這些泡桐苗已長成參天大樹,以蘭考泡桐為原材料的民族樂器銷往全國各地,為當地百姓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蘭考的樂器廠家大部分開設在堌陽鎮,堌陽鎮因此成為遠近聞名的“樂器鎮”。堌陽鎮黨委書記董文選介紹説,堌陽鎮下轄48個行政村,有10個村進行民族樂器加工産業,徐場村在樂器加工製作方面一直走在前列。董文選説:“徐場村有105戶(村民),其中有50多家都在做這個民族樂器,這個産業已經成為了我們堌陽的名片産業,也是一個朝陽産業。”

  在徐場村,全村有一半的村民開有製作民族樂器的家庭作坊,而剩下的村民則在這些樂器廠打工。走在徐場村裏,古箏、古琴、琵琶等樂器試音、調音的聲音不絕於耳,當初的一個貧困村,現在已然成為“音樂村”。

圖片默認標題

堌陽鎮生産的古琴

圖片默認標題

堌陽鎮生産的古箏

  村民徐會波和妻子邢娜在幾年前開辦了一家古琴作坊,如今已註冊了自己的品牌,每年能銷售約1萬台。徐會波告訴記者,普通的古琴會賣到四、五千元人民幣,好一些的最高可賣到一、兩萬元。他説,依靠古琴製作現在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富裕了。最近,徐會波還順應國家“互聯網+”的潮流,經營起了網店:“(我們的商品)在淘寶、天貓上都有,我們有自己的團隊,我們有自己在淘寶上開的店。電商銷量佔一多半,約60%。”

  家裏人手不夠,還吸納了本村和附近村裏人來學習製作古琴。徐會波和邢娜不僅自家致富了,還帶動了別的貧困戶脫貧。邢娜告訴記者,他家招聘的務工人員就是以招聘貧困戶為優先。邢娜説:“現在(我)這裡有三、四戶(原先都是)貧困戶,收入方面都是計件的,女工一般(每月)3000元人民幣,男工的收入比較高,能有七、八千元,要是有加班,差不多就能掙1萬元了。”

  徐二重今年61歲,之前因為長期患有肩周炎,加上年紀大了,無法從事田間的農活,生活一直非常困苦。現在,他在徐會波制琴坊裏找到了一份較為輕鬆的工作,生活有了極大的改善。徐二重説:“我有病,經常吃藥。以前沒有多少收入,現在一個月俺們倆個(我和老伴)有三、四千塊錢。我在這裡就是打打古箏的架子,我在這裡幹了兩、三年了。”

圖片默認標題

堌陽鎮生産的琵琶

圖片默認標題

徐場村村容

  現在,堌陽鎮的樂器加工産業鏈已形成完整體系,樂器生産、板材加工成為蘭考縣經濟的主要支柱産業之一,創出了涉及古箏、古琴、琵琶、二胡、揚琴、柳琴、吉他等樂器的20多個知名品牌。根據蘭考縣民族樂器行業協會統計,堌陽鎮的民族樂器加工企業有106家,容納10800人就業,其中,有2200人因此産業脫貧。

  蘭考縣民族樂器行業協會會長湯二法,同時自己也經營著三家樂器製造廠,他説,堌陽鎮從事民族樂器生産的基本是勞動密集型小微企業,對促進當地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作用很大:“我們樂器協會總共安排了200多戶的貧困勞動力,我的廠子就有20多戶貧困戶,現在在我們廠子裏打工兩、三年的貧困戶,他們都蓋上小洋樓了,有的還買上了小汽車。”

  企業的發展加大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原先外出務工以養家糊口的村民都紛紛選擇留在村裏的樂器工廠打工,不但比在外打工掙得多,也解決了村裏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問題。

圖片默認標題

徐場民族樂器村

圖片默認標題

樂器協會會長湯二法

  蘭考縣民族樂器産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扶貧政策的支持。據了解,蘭考縣政府開展“精準扶貧”,為了大力發展民族樂器産業建造了特色工業區,幫助協調銀行貸款融資以解決村民的後顧之憂。同時,還擴大泡桐種植面積,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蘭考縣民族樂器行業協會會長湯二法介紹説,目前全國的民族樂器有90%的音板是出自蘭考,蘭考出産的民族樂器行銷日韓、東南亞和歐美各國。越來越多的外商來到蘭考考察,希望能將蘭考泡桐的優質木材與本國樂器相結合進行産品創新。湯二法説:“山西、陜西、安徽、浙江都有泡桐樹,但是蘭考泡桐(有自己)的特點,(蘭考這邊是)黃河古道沙壤地,受著早晚溫差的影響,就造就著它是生産民族樂器音板的獨特的好材料。因為我們的土質是,砂礫性的,透氣性能好,會呼吸的木材就是我們蘭考的泡桐。”

圖片默認標題

徐會波的愛人以及他家的古琴

  當年為治理風沙栽下的泡桐樹,“無心插柳柳成蔭”,成為了蘭考的巨大財富,一棵棵的泡桐樹已經成為了音樂樹,帶領這裡的人脫貧奔小康。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