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2017-10-17 14:25:31|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十八大以來,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和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效果,中國經濟前景得到良好支撐,併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經濟企穩向好的“法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是解決長期以來中國經濟面臨的深層次矛盾與問題,推動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兩方面的積極效應:一方面,通過減少低端供給和無效供給,改善供求關係,助力工業部門走出通縮陰影,帶動企業經營狀況好轉、效益回升,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另一方面,通過將供給側改革釋放出的資源配置到創新型生産活動中去,推動各類新技術、新産業、新産品和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動力。

  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不斷取得進展。以去庫存為例,2016年鋼鐵、煤炭産能分別退出6500萬噸以上和2.9億噸以上,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今年1-7月,鋼鐵去産能已完成預定目標任務;煤炭去産能1.28億噸,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85%。今年6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佈首份《二十國集團結構性改革進展的技術性評估報告》指出,中國的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在生産率提升、穩定就業、增加收入等方面效果顯著。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將逐步在農業、電力、水泥、玻璃、稀土等行業深入推進,最終使經濟發展更可持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中國企業經營狀況明顯好轉。今年1-8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1.6%,增速同比加快13.2個百分點。從近三年看,2015年工業利潤同比下降2.3%,2016年同比增長8.5%,今年1-8月工業利潤增速再比2016年全年加快13.1個百分點。在三年時間裏,工業利潤實現了由降轉升、增長提速的跨越式轉折。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了中國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孕育成長,以戰略性新興産業、分享經濟等為代表的新動能不斷壯大。風險投資界用“獨角獸”一詞來形容估值超過10億美元、未上市的新興企業,因為這些企業珍貴而稀少。截至今年7月底,中國的“獨角獸”總估值達到360億美元,遠高於美國的220億美元,在全球遙遙領先,顯示了中國經濟的強大創新能力。今年6月,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正式開行,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中國成為世界上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稱,中國已經展現出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能力。

  隨著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國經濟向好趨勢進一步顯現。2013-2016年,中國GDP年均增長7.2%,高於同期世界2.6%和發展中經濟體4%的平均增長水準。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6.9%,在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國際機構繼續看好中國經濟,並不斷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10月1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均上調0.1個百分點至6.8%和6.5%,這是IMF今年第四次上調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美國《福布斯》雜誌稱,“‘中國奇跡’沒有結束,而是進入了第二階段。”

  在全球經濟大格局中,中國已經成為結構性改革的引領者,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持續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強大動力。2016年,中國GDP達到11.2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4.8%,比2012年提高3.4個百分點,穩居世界第二位。2013-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0%左右,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居世界第一位。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發佈研究報告指出,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GDP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以市場匯率計算,中國將在2030年之前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法國《回聲報》指出,作為全球經濟的“發動機”,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中國經濟穩定發展將為各貿易夥伴提供強大信心。(張茂榮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