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路邊小店搖身一變成了“新零售”

2017-10-17 13:20:31|來源:中新網|編輯:賈雪靜

  (財經中國·這五年)互聯網+:路邊小店搖身一變成了“新零售”

  中新經緯客戶端10月17日電(常濤)經歷一場降雨的杭州,終於有了初秋的樣子:楓葉紅似火,桂花滿城香。

  在浙江大學玉泉校區鬧市的西溪路418號,140平方米的“維軍超市”內,47歲的溫州人黃海東和老婆華菊像往常一樣忙碌著。

  從2009年至今,他們夫妻倆已經在這家小店內打理了9年。一個多月前,它還是一個行人走過並不會多看一眼的普通小店。不過最近,因為一些變化,老黃和他的維軍超市成了媒體眼中的“網紅”。

  “除了媒體,每天至少還有六、七撥人來店裏參觀,既有顧客、店主,也有品牌供貨商。”説話間,他點著一根煙抽了起來。

  説起這些變化,時間還要拉回今年夏天,他的街邊小店經歷了一場互聯網的改造,改頭換面,成為了天貓新零售轉型的探索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網絡零售為代表的零售業在中國迅速發展。2013年,中國網絡零售額達到1.85萬億元,超過美國成為第一。2016年,中國網絡零售總額達到5.16萬億元,是2010年的10倍,2012年的4倍。

  2016年10月份,“新零售”概念被提出,而後得到了迅速發展,這讓全國超過600萬家夫妻小店迎來了新機遇。維軍超市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為進貨犯愁 全憑“感覺”走

  2009年5月份,黃海東幾經週折和親戚籌資20余萬盤下了浙大玉泉校區一家正在轉讓的水果店,置辦起了這家維軍超市。

  盤下店面後,黃海東又四處湊了十幾萬元,添購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小百貨、休閒食品等,各類物品一應俱全。

  此後的生活,和全國大多數的夫妻小店一樣,黃海東和華菊每天守著這個既是家又是工作地的小店,早上7點開門,晚上12點打烊。每個星期進一次貨,應付各种經銷商,生意時好時壞,好的時候一天收入上千元,差的時候也就幾百塊錢。

  不過,最令黃海東頭疼的事還是進貨。黃海東説,剛開始時,進貨真是難,不知道周圍人喜歡啥,就全都進,結果很多食品都過期了,不得不扔掉。

  後來,黃海東覺得經驗很重要,他進貨也更加依靠自己的喜好和感覺。比如,他自己喜歡喝茶,就進各種茶杯,大量的茶杯佔據了貨架,造成浪費。

  時間來到2015年,隨著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新興支付工具開始在大眾中流行,夫妻倆也照著周邊小店的樣子,自己印了個支付寶的二維碼,用來接收顧客支付的款項。

  這是夫妻倆第一次利用互聯網對小店進行改造。

  現在管理“靠數據” 線上線下資源融合

  2016年,黃海東産生了全面改造小店的想法,可苦於無從下手。考慮再三,他招回了在事業單位做外貿的兒子黃安。

  憑藉自己8年開超市的經驗,和兒子的互聯網思維,父子倆決定聯手“搞事情”。

  如今,升級後的維軍超市,接入了智慧門店管理系統,黃安可以實時查看店舖每日銷售額、庫存等數據,甚至,根據後臺數據,還能查看店舖的商品銷售排行,同類哪種商品更暢銷,就可以多補一些貨。

  據了解,接入了智慧門店管理系統後,維軍超市所售商品信息都會在後臺形成數據,這些數據會反饋給商品的生産方,指導他們生産消費者最需要的産品。未來,系統還能根據超市周邊的人群、店主畫像計算出最適合店舖的貨品。

  “基於大數據,新零售會讓商品社會變得越來越透明。”某調味品品牌電商部總監胡群偉説,“世界會變平,一望無際,一覽無余。在這個數據世界裏,商品社會中的所有人,都會變得自覺並遵守秩序。”

  快速發展 新零售時代到來

  黃海東認為,小店的成功改造是趕上了“新零售”的風口。

  新零售,這個當前最熱的商業詞彙之一,已在中國取得了快速發展。據阿裏研究院的數據,過去五年,中國電商規模增長了10倍,已加速邁入了新零售時代。

  今年9月,商務部流通産業促進中心發佈了《走進零售新時代——深度解讀新零售》報告,指出新零售産生是“雙升驅動”的結果,技術升級為新零售提供發動機,消費升級為新零售增強牽引力。

  何為新零售?知名企業家馬雲認為,未來線下與線上零售將深度結合,再加現代物流,服務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創新技術,才能構成未來新零售的概念。

  對於新零售的未來,人們或許在黃海東的小店裏可以找到一些答案。這家小店,讓備受關注的新零售特徵變得可觸可見:大數據轉化為生産力、商業效率大幅提高、商業生態變得清朗公正……這些特徵,正在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悄然重塑和重新洗牌。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影撰文指出,新零售對農村精準扶貧、就業問題、大城市病問題的解決具有戰略意義,新零售或給中國經濟帶來換道超車的新機會。

  (原標題:互聯網+:路邊小店搖身一變成了“新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