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國際銳評】“天問”探火將最終惠及全人類
2020-07-23 17:58:09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韓基韜

  承擔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發射升空,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而在此之前,阿聯酋“希望號”火星探測器20日從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升空,美國“毅力號”火星車計劃30日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至此,2020年人類的三次火星探測任務,全部聚于鎂光燈下。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火星探測工程採取了“一步到位”的方略,也就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這不僅在中國航天歷史上是一大突破,在國際上也是獨一無二。過去幾十年,中國航天的各項工程一直秉持“小步快跑”的發展理念,也就是每一次任務突破一個單項技術,通過多次任務的組合發射來獲得某一方面技術的整體突破。比如載人航天工程以及嫦娥探月工程,都是將一個複雜的、系統性的總體技術分解到多次任務當中去,以降低風險,保障任務順利推進。先於中國進行過火星探測的美國、蘇聯、日本、歐空局、印度等國家和國際組織,此前都採取先環繞、後登陸、最後實現漫遊的策略,分步驟進行“探火”。

  此次“天問一號”探測任務集成了“環繞”、“著陸”、“漫遊”三大工程目標,説明中國在此前的嫦娥探月、載人航天、北斗衛星導航等一系列航天系統工程的實施當中,已經充分積累起進行火星探測的必要技術基礎。尤其是嫦娥工程的實施,可以被看作是中國火星探測工程的先導。中國通過嫦娥工程突破並熟練掌握了地月轉移軌道設計、地外天體環繞飛行、航天器在地外天體自主著陸、漫遊器(月球車)在地外天體自主行走探測、深空通信等一系列關鍵技術,所建立起的深空探測網將直接服務於火星探測。而中國在載人航天、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當中不斷完善的運載火箭技術和航天基礎設施,也成為中國火星探測工程的有力依託。

  不僅如此,在一次任務中集成三大工程目標,也體現出中國航天無與倫比的魄力。從工程技術角度講,如果“天問一號”任務成功,將是人類火星探測事業一次跨越式的進步。

  需要指出的是,工程技術方面的突破只是火星探測事業的基石,而人類探索火星的真正目的,是獲得太陽系乃至宇宙起源的知識,了解地球生命從何處來、到何處去、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生命等問題。通過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人類將不斷完善宇宙觀,更好地認識自己以及所處的這個宇宙,最終解決好地球上的問題。

  當下的火星探測,就好比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目前,人類對火星的知識還相當貧乏,距離開發火星資源或者將火星建成“第二個地球”還相當遙遠。因此,火星探測不同於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等這些近地球軌道的航天技術應用工程,短期內是不能用經濟價值來衡量的,而是完完全全的“人類公益事業”。

  因此,無論哪個國家,能夠有幸代表人類前往火星,探尋前述終極問題的答案,本身就是對人類的巨大貢獻。在過去,這一領域僅限于美國、蘇聯、日本、歐空局等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現在,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包括印度、中國、阿聯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加入“火星探索俱樂部”,在人類探索宇宙新知的偉大事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一貫堅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深入開展外空領域國際交流合作。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中,就搭載了歐空局、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奧地利研究促進署提供的多項科學儀器,用來探測火星的磁場、土壤等。中國深空通信方面則得到了阿根廷方面的幫助。可以説,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本身就是一次國際合作的典範,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

  如果説浩瀚宇宙是星辰大海,那麼地球上的人類就是在這大海中同坐一條船的乘客。在面對一個與地球相隔甚遠而且完全陌生的世界的時候,人類只有充分共享優勢資源,集合世界各國的智慧,才能實現目標。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人類會看到更多在深空探索事業方面的國際合作,獲取和分享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新知,從而推動先進技術和生産力的共同進步,而最終獲益的,將是整個人類。(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國際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