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山中青年】張雷:“融”進未來 “融”入中華
2020-08-13 17:20:31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廣網編輯:梁靖雪

  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同志到安吉天荒坪鎮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

  “兩山”理念提出15週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特別策劃了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山中青年》,今天推出第十一篇《張雷:“融”進未來 “融”入中華》。

  央廣網杭州8月13日消息(記者陳瑜艷 任磊萍 曹文君 浙江臺張秀青 余杭臺朱雲嵐 李媛婷)清康熙《臨安縣誌》記載:“治東十五里,林木青翠,獨冠群山。”青山村據此而得名。這裡三面環山、竹木蔥鬱,小橋流水人家,恬淡靜謐幽深,距杭州主城區50公里,要不是一對年輕跨國夫妻的到來,真可能會慢慢地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張雷和他的夥伴們在對這個小山村的解構和重塑中,找尋著文化的根脈,架構起現代與歷史的橋梁,展示出中華文化聯通世界的強大生命張力。

  如今,這座有著桃源仙境般美麗鄉野的小山村,漸漸展現在世介面前,傳遞著原汁原味的中國鄉村文化和含蓄包容的根脈情懷,古老村莊在人與自然、文化的融合中走向未來。

  融設計圖書館外觀(央廣網發 受訪者提供)

  融設計圖書館內部(央廣網記者 曹文君 攝)

  融,因山水而聚

  8月的杭州,剛出梅雨季,盛夏悄然來臨,群山環繞下的青山村卻在一片蔥蘢的隱逸中逃離了夏日的酷熱。

  張雷和青山村的故事,起源於這裡的山水。2015年,公益組織大自然保護協會將青山村龍塢水庫定為我國第一個小水源地保護項目,張雷因此受邀來這裡教授村民手工技藝,幫助他們擺脫僅靠竹子為生的困境,從而緩解水源污染的狀態。三年後,在眾多環保志願者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曾經污染嚴重的龍塢水庫水質從三類變為一類,方圓百里的森林覆蓋率在80%以上,青山村的美“破繭而出”。也是這三年,讓張雷愛上了青山的山水,他的設計理念漸漸和青山村的自然生態、傳統文化融合在了一起。他説,“人本就來源於自然,我認為我應該回到鄉村,因為回到鄉村,我可以站在祖先的肩膀上去思考未來的設計,因為山水影響生活方式,影響製造方法,影響我們的設計。”

  2018年,張雷和他的團隊將中國第一家研究和傳承傳統材料的“融設計圖書館”搬進了青山村。他們對村裏廢棄的舊禮堂進行了保護性改造,60年代的木結構夯土建築內用現代方式陳列了上千種中國傳統手工藝材料、百位設計師捐贈的書籍和來自不同國家的設計新作,張雷説,希望這裡正在發生的新老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可以讓中國的傳統工藝走向世界。

  德國設計師Chris和團隊成員王幸澤(央廣網記者 曹文君 攝)

  融,因文化而變

  圖書館建成後,張雷和夥伴們每年會面向全球設計師舉辦一個主題設計展,邀請約十個國家的設計師駐場創作,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設計師陸續來到了村裏,研究材料、尋找靈感、與有手藝的村民進行聯合創作。他們用村裏編竹簍的方法編各種燈飾,用蠶絲做成花瓶,不少作品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德國設計師Chris説,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讓他愛上了青山村。“中國傳統材料、手工藝術激發了我的設計靈感。將融合創作傳播給世界,這是我的使命。”

  “融設計圖書館”的集聚效應吸引了近40位國內外頂尖設計師來到青山村,他們租住在村民的家中,教授手工藝。在張雷的帶動下,當地村民參與到了竹編、竹刻、金屬編織、榫卯等工藝品製作,不僅解決了本地勞動力閒散的問題,也讓村民重拾了對傳統工藝的信心。

  正在工作中的張雷(央廣網記者 曹文君 攝)

  村裏的手工藝人俞才根幾乎每天早上都要在他的竹製品加工廠裏忙活。2017年開始,俞才根在新認的“洋師傅”——26歲的美國設計師戴斯的指導下,開始丟掉沿用多年的模具,給竹風鈴添加手繪設計,一朵“祥雲”讓俞才根風鈴的年出口銷量翻了一番,增長到了100萬,慕名找他定制竹製品的人絡繹不絕。作為村裏竹製品編織高手,俞才根從沒想過能在家門口天天和外國頂尖設計師討論手工藝製作,他欣喜地看到年輕時尚的設計理念給傳統手工藝帶來的改變。

  同樣,青山村的傳統手工藝也讓年輕設計師們為之迷戀。張雷的妻子約瓦娜來自塞爾維亞,也是品物流形工作室聯合創始人之一。她説:“這些傳統手工藝是我們藝術設計的源頭,對於我們設計師而言,這是當代藝術最基礎的養分。”絢麗的晚霞、青翠的山林、樸實的鄉村生活,無處不在的傳統手工藝文化,讓他們選擇這裡、留在這裡。

  與傳統融合的設計,對於年輕的設計師來説是非常高級的時尚。約瓦娜喜歡穿著手工縫製的布鞋在村內散步,和丈夫張雷一起共度浪漫的晚餐,“這種將手工藝和生活混合、交叉的方式,我覺得非常有趣。我的時尚風格是一種來自於本地的時尚。”

  融設計圖書館陳列了上千種中國傳統手工藝材料(央廣網發 張延 攝)

  融,因聚合而興

  青山村是個有著2600多人的傳統村落,村民以前的主要收入來源於毛竹和水稻種植。單一的産業使得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村裏空心化現象嚴重。

  “融設計圖書館”開放後,每年吸引訪客近2萬人,帶動了村裏的文旅産業發展,青山村從那個讓年輕人逃離的“空心村”,逐漸變成了匠人匯集的“潮流村”。

  2019年10月,青山村被杭州市余杭區正式確定為“未來鄉村實驗區”,張雷又有了一個新身份“青山村未來鄉村設計總監”。他和小夥伴一起以“新村民”身份加入“未來鄉村聯合工作坊”,合力為青山村的發展出謀劃策。他們會每天組織村民一起夜跑,會在端午舉辦龍舟賽,會和村民一起進行手工藝創作,為村莊帶來綠色收入。張雷説,他覺得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做一個青山村村民。

  張雷接受記者的採訪(央廣網記者 曹文君 攝)

  同年成立的“青山同心薈”,是杭州市首個以村為基礎的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分會。張雷擔任了“同心薈”的副會長。“青山同心薈”由入駐青山村的20名高端人才以及海歸精英群體組成,涵蓋了民宿、農家樂、文創等各類産業的創業者與經營者。對於村內重大事項的決策,張雷和會員們都會定期參與和建言獻策,他們還利用自身資源,為青山村美麗鄉村的設計與建設、文化傳承與構建、基層治理與共建貢獻力量。

  張雷一家人(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新村民”張雷現在最喜歡做的事情是背著自己未滿周歲的寶寶在青山村的山谷和竹林間跑步和散步,他和妻子在村裏租了一棟上世紀80年代建的老式夯土房,進行了精心設計和改造。張雷説,這裡就是他們的“家”。他真正的理想是可以安心在鄉村工作40年,和青山村一起守望未來。

  青山村目前正在打造全國首個生態設計文化村落,因山水而聚,因文化而變,因融合而興,良好的生態、多元的文化、青春的駐守讓這座小村莊煥發著獨有的魅力,描繪著未來的模樣。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