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山中青年】朱姜蓓:我要為這些不會説話的動物而戰
2020-08-14 13:27:49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廣網編輯:梁靖雪

  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同志到安吉天荒坪鎮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

  “兩山”理念提出15週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特別策劃了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山中青年》,今天推出第十三篇《朱姜蓓:我要為這些不會説話的動物而戰》。

  央廣網麗水8月14日消息(記者杜金明 張國亮 魏煒 實習記者李維雯 麗水臺吳峰平 通訊員 張軼歐)在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的青山綠水間,一座以鸚鵡為主題的花鳥主題公園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公園的主人朱姜蓓是一名90後海歸。她不僅僅是鸚鵡園的投資者,還是一名鸚鵡繁育師。

  一個90後女海歸,沒有留在城市的商務樓宇裏,而是跑到大山裏和鳥打交道,是什麼樣的初衷讓朱姜蓓決定“與鳥為伴”?她和鸚鵡之間,有什麼不解之緣?近日,記者到麗水縉雲採訪了這位誓要“為不會説話的動物而戰”的女青年。

  朱姜蓓和混血葵花鸚鵡彼得·潘(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是鸚鵡基地,也是自然天堂

  今年28歲的朱姜蓓出生於麗水縉雲,是個説話細聲慢語的江南女子。正是這個柔美女孩,一手辦起鸚鵡繁殖場,花了四年時間將之擴大為鸚鵡培育中心,並逐步推向全國。

  今年7月,朱姜蓓又迎來了一個好消息:位於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仙都景區內的“千鸚鳥舍”項目土地摘牌,這標誌著“千鸚鳥舍”可以正式投入建設,將成為我國首個以鸚鵡為主題的大型花鳥樂園。而身為即將開建的“千鸚鳥舍”的大後方,基地將承擔起日後“千鸚鳥舍”的鳥類繁育、供應、輪換等職責。

  據朱姜蓓介紹,鸚鵡培育基地目前共有鸚鵡300多只,涵蓋品種50多種,包括眾多珍稀品種,如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灰鸚鵡、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藍喉金剛鸚鵡等等。

  幾十種堅果穀物配製而成的鸚鵡飼料(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在眾多鸚鵡中,有一隻鸚鵡和朱姜蓓的感情最為深厚。“如果説每一個藝術家都有一個繆斯,那彼得·潘就是我的繆斯。” 彼得·潘是一隻混血葵花鸚鵡,和所有號稱“鳥中二哈”的葵花鸚鵡一樣,彼得·潘生性活潑、熱衷跳舞,十分喜愛與人親近。雖然沒有經歷過特殊的訓飛練習,但無論是飛翔玩耍後還是遇到危險時,彼得·潘始終會回到朱姜蓓身邊。朱姜蓓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她因為一些生活瑣事崩潰大哭,彼得·潘為了讓她開心起來,拼命地展翅舞蹈逗她笑。這些暖心的記憶讓朱姜蓓深信,鳥類能夠感知到人的情緒,人跟動物的相處理應這般和諧。

  如今的“千鸚鳥舍”鸚鵡保育基地,從當初只有朱姜蓓一個人變成了十多名員工,他們都是愛動物的人,有專業飼養員、育雛師、馴鳥師、異寵獸醫等多個工種,分別進行養育幼鳥、人工干預瀕死雛鳥、鸚鵡馴飛、鸚鵡喂食等工作。也正是在養育鸚鵡的過程中,朱姜蓓和團隊成員——目前主管“千鸚鳥舍”獸醫院的異寵獸醫林政走到了一起,如今他們的寶寶已經十個月大了。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非洲灰鸚鵡(央廣網發 李維雯 攝)

  十個月大的寶寶和鸚鵡們一起玩耍的畫面非常有愛,朱姜蓓笑著回憶,有時候鸚鵡叫了寶寶會模倣,寶寶發出的咿呀聲鸚鵡也會模倣,到最後她也分不清到底是寶寶還是鸚鵡在叫喚了。

  人和鸚鵡和諧共生,這幅畫面也正應和著“千鸚鳥舍”的英文名——Papago Land。在世界語中,Papago意為聰明的鸚鵡,讓“千鸚鳥舍”成為鸚鵡健康生活的樂園,是朱姜蓓建園的初衷,也將是她一以貫之的經營理念。“在這裡,鳥是快樂的、舒適的、健康的,人也是快樂的,大家相互是平等的。我希望‘千鸚鳥舍’成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小小縮影。”

  五彩金剛鸚鵡(央廣網記者 張國亮 攝)

  是“挑戰者”,也是“征服者”

  朱姜蓓自小便隨父母去往上海,15歲獨自赴英留學,就讀于英國倫敦聖馬丁藝術學校建築學專業。8年的英國留學生活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帶給她思想獨立和敢作敢為的特質。留學期間,朱姜蓓因為喜歡極限運動,而滿世界去潛水;因為喜歡帆船,她特意休學一年,報考英國皇家遊艇協會的水手資格證並隨船環遊世界。5年前,22歲的朱姜蓓還成為橫渡大西洋的中國水手中最年輕的那一個。

  生長于鱗次櫛比的都市中,人們很少有機會接觸自然,在這一點上朱姜蓓比大多數人都幸運。她的愛好和冒險帶給她更多和大自然密切接觸的機會。

  “在我航行于大西洋上的一個夜晚,那天的海況很好,風平浪靜,我正掌舵的時候突然聽到船周圍傳來噴水的聲音,下舵一看,竟是十幾條海豚在追逐我們的船嬉戲。它們攪動著浪花,時而還躍出水面,所經之處帶動著海面上的浮游生物,泛起一道道綠色熒光。”時至今日再回憶這幅畫面,朱姜蓓仍然表現得有些激動,她説,那個瞬間讓她發自內心地感受到,人類和這些生物共享同一片自然是多麼彌足珍貴。

  這段“人與自然和諧共舞”的美妙場景始終會在朱姜蓓的腦海中浮現。就像是一顆種子,輕飄飄地落下,卻在心底深深地扎了根。

  一隻鸚鵡開冠展示漂亮的羽毛(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2016年,朱姜蓓歸國,並在父親的安排下進入家族企業工作,也經歷過年輕人在職業選擇時候的掙扎和搖擺,但是出於熱愛,最終她下定決心選擇以動物保護繁育為事業,在家鄉麗水縉雲開辦了第一家鸚鵡繁殖場——“千鸚鳥舍”。

  對於一個建築學專業畢業的學生來説,零基礎開鳥類繁殖場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因為國內鸚鵡繁育研究的資料較少,她只能蒐集外文資料進行自學,每天下班後讀外文資料到深夜是常態。養殖場建設初期一切工作都是在摸索中開展起來的。據朱姜蓓回憶,鸚鵡的孵化條件非常苛刻,由於育鳥經驗不足,受到種鳥品質、溫度濕度等多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初期小體型鸚鵡的存活率較低。這不僅帶給朱姜蓓重擊,也為她敲響警鐘,事前要做更充足的準備。

  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她在接下來的培育過程中學會提前規避許多可預見的養育難題。比如,在攻擊力較強的鳥類的籠舍之間進行視覺格擋,減少彼此的攻擊意識;在巢箱中設置兩個進出口,以便鳥打架的時候能夠選擇逃離;為求偶期公鳥剪羽,減弱公鳥的攻擊力,使其在求偶的過程中不至於傷害到母鳥等等。

  如今的“千鸚鳥舍”配備專門的育雛室和育雛師,鸚鵡繁殖的存活率越來越高,那些曾經讓朱姜蓓及其團隊“抓狂”的繁育難題也隨之迎刃而解。

  “開始的時候父母也不支持,怕我‘玩物喪志’,但我知道我不是在玩,我是很認真的在做事業。”

  朱姜蓓的努力得到了回報。縉雲相關部門和仙都景區相關負責人在走訪當地自然生態産業時,對朱姜蓓的“千鸚鳥舍”頗感興趣。經過慎重考慮,他們決定將“千鸚鳥舍”納入仙都景區規劃。在這份規劃中,“千鸚鳥舍”被定位為除景區自然觀光之外,集鳥類欣賞、動物保護、科普教育于一體的景區新業態。這也是仙都景區自創5A以來首個超5000萬業態投資項目。

  “人生本來就是接連不斷遇到困難和解決困難的過程,我不想錯過我想做的事情。”無論是創業路上的不同聲音、審批立項的複雜程式、需要不斷自學的鸚鵡專業知識還是新晉媽媽的育兒壓力,都沒有澆滅一個年輕人的逐夢熱情,“反正我這一輩子都要是要跟動物打交道的。”朱姜蓓説道。

  小學生正與藍喉金剛鸚鵡親密互動(央廣網發 張澤灃 攝)

  是公益鳥舍,更是致富鳥舍

  鸚鵡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物種,生存能力較強。先秦中國地理專著《山海經》中曾記載:“鸚鵡:狀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和人類文明足跡的延伸,這些美麗的鳥兒面臨生存環境的惡化,種群銳減,一些種類已經接近滅絕。這時候,人工飼養成為一種維持種群存在的重要方式,例如在野外已經完全滅絕的斯皮克斯金剛鸚鵡,就是通過動物保護者的自發交流,以人工繁育的形式保住了這個瀕危物種。朱姜蓓認為,這也恰是“千鸚鳥舍”存在的價值。

  至於為什麼會選擇在麗水縉雲搭建“千鸚鳥舍”,朱姜蓓坦言,是縉雲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深深吸引了她。縉雲縣綠地覆蓋面積佔全縣總面積80%以上,全縣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還多年被評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據縉雲林業局副局長朱曉亮介紹,縉雲縣始終非常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隨著村民們逐漸向城鎮集聚,村中的閒置農田退田還林,縉雲縣的綠地覆蓋面積更加廣闊,山上常能遇見野豬野兔。

  依託仙都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資源和良好的生態地理環境,“千鸚鳥舍”建成後將會為仙都景區增加一個動態活躍、高參與度的旅遊亮點,帶動縉雲周邊景點、麗水生態旅遊和特色精品民宿一併發展。

  到那時候,“千鸚鳥舍”將不僅僅只是一個鸚鵡公園,一個具備野生動物救助功能的“公益鳥舍”,它更是一個帶動當地景區經濟效益擴大化的“致富鳥舍”。

  兩隻金剛鸚鵡在休息(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帶著這些特殊的使命,朱姜蓓的心裏已經有了更深遠的謀劃:教學醫院已經列入“千鸚鳥舍”的規劃中,屆時他們將邀請世界各地的異寵獸醫專家到鳥舍進行獸醫培訓。此外,他們還考慮建設研學旅行基地,邀請全國高校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攝影和珍禽愛好者齊聚仙都,實地感受仙都的“靜”與鸚鵡主題公園的“動”,真切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作為90後中的一員,朱姜蓓積極投身自然保護事業,既為新時代的生態保護和修復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力量,也在綠水青山的建設中實現了自我價值。“希望‘千鸚鳥舍’建成之後能夠吸引更多人來參觀,加入到保護動物的行列中來,為這些不會説話的動物而戰。”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