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國際銳評】中國金融市場何以吸引外資“百花齊放”
2020-09-07 17:21:5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顏觀潮

  目前,北京正在舉辦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下稱“2020服貿會”),金融服務專題展是本屆服貿會的8大專題展之一。在參會的150多家金融機構中,包括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43家外資金融機構,其中不乏摩根士丹利、瑞銀集團、德意志銀行等全球頂尖金融機構。它們積極參展,展現了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堅定信心和良好預期。

  這一信心與預期首先來自於中國宏觀經濟強大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德國《經濟週刊》近日報道稱,由於疫情影響,世界貿易額顯著下降,服務貿易在世界貿易中佔據越來越大的份額,“美歐金融業強烈希望借這次服貿會的機會擴大在中國的業務”。外資機構為何如此青睞中國金融市場?英國《經濟學人》文章分析説,是因為中國為它們提供了“世界其他國家目前難以提供的GDP正增長和高於零的正利率”。

  的確,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基礎上,中國經濟二季度由負轉正,同比增長3.2%;截止到7月,中國製造業PMI連續5個月保持在臨界點以上,表明經濟運行正在穩定恢復。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9%,而中國有望成為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同時,外資和外資機構對中國金融市場的信心和預期,還來自於近年來中國推出的一系列金融擴大開放舉措的逐步落地。在2020服貿會上,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運營官侯傑明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採訪時表示,中國當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為中國的資本市場奠定了持續增長和完善的堅實基礎,越來越多的海外客戶都希望加大對華投資”。瑞銀證券董事長錢于軍也説,過去兩年中國金融對外開放呈現出“加速度的發展”,他看好瑞銀證券未來在華發展前景。

  正如多位外資機構高管所指出的,近年來中國擴大金融開放的舉措不斷加碼,目前已經取消了對銀行、證券、期貨和基金管理等領域的外資持股限制,降低了資産規模、經營年限等股東資質方面的限制,同時在企業徵信、信用評級、支付清算等領域給予外資國民待遇,積極推動會計、稅收和交易制度的國際接軌。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6日在2020服貿會上表示,相關措施已經初見成效,更多的外資和外資機構正在有序地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呈現百花齊放的新格局。

  “百花齊放”的形容恰如其分,這從過去半年裏外資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在華發展上可見一斑。比如,就在2020服貿會開幕的同一週,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宣佈獲得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基金託管業務資格核準,成為首家獲此執照的美國銀行。《經濟學人》文章形容説,這是一張“令人垂涎”的託管許可證。此外,過去半年裏,摩根大通期貨正式成為中國境內首家外資獨資期貨公司;美國運通在華合資子公司Express Technology成為首家在中國大陸清算人民幣交易的持牌外國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雙雙獲得在華證券業務的多數控制權。資産管理公司中,貝萊德獲准在中國開展公募基金業務;先鋒集團決定將其亞洲總部遷至上海……不難看出,中國已經推出的金融開放政策正逐步落地開花。中國正在努力打造的門類齊全、功能完備的超大規模金融市場,讓全球投資者看到了巨大的賺錢機會。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近日發佈的最新報告指出,中國金融服務市場規模為47萬億美元,鋻於這一龐大體量,外資機構如果能在其中提升市場份額,那就意味著鉅額利潤,因此“中國金融市場對外國公司的吸引力是巨大的,而且只會越來越大”。報告同時指出,中國融入投身世界金融體系的步伐似乎在加快,而眾多美國金融機構也積極參與這一進程,這讓所謂的“中美金融脫鉤”變得愈發不可能。

  更讓外資機構振奮的是,更多的中國金融開放政策正蓄勢待發。人們注意到,在本屆服貿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和銀保監會這三家中國主要金融監管機構均釋放出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明確信號,表示“將推動金融業邁向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為基礎的制度性系統性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以市場化改革促更大開放”……在新冠肺炎疫情與保護主義“逆風”的衝擊下,中國金融業持續擴大開放再次證明:中國目前推進的新發展格局,絕不是關起門來搞發展,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中國正在著力打造的與國際接軌、更高水準的開放型金融新體制,將成為吸引外資的強大“磁石”。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金融市場,將讓中國乃至世界的金融“血脈”更加暢通,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修復“受傷”的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助力打造“互惠共享”的全球經濟。(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國際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