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國際銳評】中國科技創新提升全人類福祉
2020-10-05 15:30:3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侯嘉慧

  “我們最早在全世界公佈臨床試驗數據,比美國快了5個多小時。II期臨床試驗相關數據在7月22日和24日的《柳葉刀》雜誌發表了,也是全世界最快。”近日,中國科學家陳薇在介紹新冠疫苗研發過程時自豪地説。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又一次得到檢驗,成為“十三五”規劃期間科技進步的一個縮影。

  人們看到,在過去五年,中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量子衛星首發成功、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首條智慧化高鐵開通運營、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啟用、首艘國産航母下水、北斗導航系統完成全球組網……可以説,中國科技實力正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逐漸成為全球創新高地。

  中國科技創新之所以取得令人振奮的成就,首先在於中國領導層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提出五大發展理念並將“創新”放在首位,再到強調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頂層佈局為中國科技創新指明瞭方向,注入了強大信心與動力。巴西聖保羅州支持研究基金會産業創新領域專家費爾南德斯認為,中國能在科技前沿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一個關鍵原因得益於高瞻遠矚的國家發展戰略。倫敦政經學院管理學院副教授喬納森· 利伯瑙近日撰文指出,中國能夠出現世界技術領先者,是特定國內因素造成的,其中就包括國家和地方層面推出的刺激高科技産業的政策。

  同時,中國科技創新進步還得益於研發投入的增加以及創新環境的改善。2019年,中國研發經費支出達2.21萬億元,超過歐盟平均水準。中國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中國在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等機構發佈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中排第14位,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中國有17個科技集群進入全球科技集群百強,數量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2。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一代又一代中國科學家所展現的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正是助推中國科技發展的寶貴力量。以北斗為例,從産品到服務構成全部擁有自主知識産權,這背後是無數科學家前赴後繼、接續奮鬥的結果。面對美國政客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圍堵打壓,中國科學家近日明確表示,要把美國“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這再次彰顯了中國科學家迎難而上的寶貴品質以及愛國創新的堅定決心。

  經過五年發展,中國科技創新為高品質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2019年,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今年有望實現60%的目標。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方面,目前中國169個高新區生産總值達12萬億元,經濟總量佔全國十分之一以上。從隨處可見的移動支付,到不斷更迭換代的人工智能、5G、金融科技等,科技創新正為億萬中國人創造更高品質的生活。土耳其土中商業促進友好協會主席阿德南·阿克佛拉特説,創新技術和數字經濟是“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亮點,正成為助推中國服務業增長的新動能。

  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在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推動國際交流合作,以使科技創新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比如,國際化是北斗全球系統的重要屬性,中國與東盟國家和巴基斯坦等“一帶一路”國家分享北斗系統技術、産品和應用成果,讓世界人民可以更好享受北斗所提供的服務。關於新冠疫苗,中方多次強調,中國疫苗研究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産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作出中國貢獻。這有力證明中國科技發展不僅僅是為了自身,更是著眼于提升全人類福祉。

  開放包容是科技進步的硬核。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全球範圍內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不斷抬頭,一些美國政客出於政治私利與壟斷“科技霸權”,不擇手段打壓中國科技企業,鼓動“科技脫鉤”,妄圖阻撓中國發展。而從內部看,中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週期性問題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可以説,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

  可以預見,在接下來的五年,中國科學家們將繼續迎難而上、勇攀高峰,以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氣度參與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增強經濟發展動能,為解決關乎全人類福祉的問題提供更有效方案,幫助世界上更多人過上美好生活。(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國際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