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探索綜合育人新模式

2018-12-29 09:00:12|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探索綜合育人新模式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上海市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改革方案》等文件精神,2016年4月,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在全市範圍內組織實施“上海市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項目,旨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資源,通過項目實施厚植科學創新人才培養基礎、完善科學創新實踐育人模式、擴展青少年科普活動參與群體數量、提高學生科創興趣和綜合能力、更好地適應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深入推進的形勢。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12月27日,上海市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項目總結活動在上海中醫藥大學舉行,同時,項目新增華東師範大學地理學、同濟大學物理學實踐工作站;上海科技館、上海動物園和上海植物園(試點初中實踐工作站),並舉行授牌儀式。

  合力提升青少年科創教育

  科學精神如何養成?創新意識如何培養?科學研究到底怎麼進行?如何提問,如何將興趣和好奇心發展成“探究”?科創素養是綜合能力,需要集社會之力一同探索培養路徑。2016年,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統籌協調,集社會各方資源,形成“一站四點”為基點,以“創新實踐”為核心,在全市各區設點佈局,架構上海市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2-25-100”的三級管理體系——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上海科普教育促進中心2個市級總站;中設由17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1家高校附屬三甲醫院承擔的25個實踐工作站;下設由上海市市級實驗性示範高中52家、區級實驗性示範高中24家、16家青少年活動中心(少科站)、4家科普場館、1家科普教育基地、2家重點實驗室、1家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組成的100個實踐點。這一龐大“科創育人網絡”的形成,大大提高了高中生高品質科創教育的覆蓋面,三年共招收高中學生7860名,招生人數逐年遞增,其中自薦生的報名人數增長尤為明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主任陸曄介紹,項目實施近三年,凝聚團隊力量,打造項目品牌,形成鮮明特色,革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同時獲得良好反響。項目整合社會資源,為高中生提供走近科學、規範學術、實現創想、發展興趣的平臺,經過實踐學習和成長,已有一批優秀學員明確專業方向、取得科創成果。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工作站站長李贛介紹,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工作站通過“站—點”聯動,以激發興趣為主,注重科學實踐過程中的思考,強調學生動手實踐,在考核中突出學生的創新性試驗設計;同時以中醫藥文化浸潤讓學生感受大醫精神和人文關懷,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通過科學實驗和創新提升專業實踐和科學創新能力。

  上海天文臺天文學工作站左文文介紹,上海天文臺天文學工作站有豐富的科普教育經驗,項目成立後以精幹管理團隊、完整運行體系、完備培養方案和學生評價體系及成熟專家團隊為青少年設計太陽系天文、數據挖掘、恒星天文及引力和對地技術研究4個方向的12個課題。工作站為學生全面體驗天文科學實踐提供了平臺,引領實踐點成長,同時工作站也正探索形成可複製的科普教育內容進行進一步推廣。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匯集優質師資探索精品課程

  總站協同25家工作站,積極整合青少年科技創新實踐資源,多方聯動,匯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力量,集結一大批包括院士、大牌教授、優秀教師等在內的高水準師資團隊,遵循青少年成長需求、認知特點和創新實踐教育規律,開發適合高中學生的創新實踐課程。

  項目充分挖掘高校及科研院所教師資源,組建師德品行高、專業底蘊深、教學能力強、教育視野寬的輔導教師團隊,三年累計有13名院士,近三百名正、副教授(研究員),工程師走進課堂,走近學生,帶教學生課題研究。例如,聞玉梅、楊雄裏、薛永祺、匡定波、褚君浩等成就卓越的院士、知名專家的演講,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科學知識,創新精神,更多的是他們身上散發的人格魅力,他們對工作的嚴謹恪守,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對祖國的滿腔熱愛,潤澤了學生的心田,點燃了青少年不畏艱難的求索熱情,涵咏心繫天下的人文情懷。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工作站以“普及”和“提高”為導向,針對學生年齡階段、認知能力和知識結構特點,將高中知識與大學知識有效銜接,量身設計定制課程。課程由基礎課程和研究課程兩部分構成,每家工作站提供不少於10個課題研究方向供學生選擇。項目實施三年來開設生物學、醫學、化學、計算機等10大類課程,做到學員“人人有一個小課題”,近八千名學生完成課程學習三十余萬課時,課題研究近八千項。各工作站發揮專業優勢,轉變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活動,呈現出諸如上海大學數學工作站2+2+4基礎課程和16+4+8+4研究課程樣式、上海交通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實踐工作站MOOC教學及翻轉課題教學模式等一批特色課程。

  創新評價碩果纍纍

  項目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實施科學記錄,創新多維評價體系,革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取得豐碩成果,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科技創新後備人才。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驅動,以鼓勵學生學習創新為核心,工作站基於高校教師課堂實踐的優秀經驗萃取,採用教學科研與課題實踐相結合,專業教學與科技實驗相結合,帶領學生們走進高校、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高科技企業、博物館等開展課題研究。項目注重科學實踐,著眼于教與學關係的轉變,讓每個學生經歷一個較為完整的科研過程,在實踐學習中逐步培養思維品質、知識素養、創新能力、創新習慣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項目採用成長記錄與素質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依託項目信息化平臺,完整記錄每位學生的學習經歷,留存學生項目研究的全過程,通過對學生設立合格性指標和發展性指標2個維度的綜合評價,客觀反映學生創新素質和個性特長髮展情況。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工作站的實踐學習成為學生們發展興趣、實現理想的平臺。來自上海市崇明中學的倪雨清同學是2016年復旦大學基礎醫學實踐工作站的學生,在工作站的學習時光中深深感受到“健康所至,性命所托”,立志從醫的她錄取為復旦大學附屬醫學院臨床八年制的醫學生。來自上海市金山中學的許昱也是2016年復旦大學基礎醫學實踐工作站的學生,在工作站學習中明白了科研的不易與醫學探索的永無止境,因其父親罹患癌症而英年早逝更讓其自身切身體會到了現代醫學有時的局限,2018年報考了臨床醫學專業。來自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的黃凱同學與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的羅言同學201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電子科學與技術創新實踐工作站的學習,進入工作站後在老師悉心指導下完成了所有課程的學習以及論文的撰寫,黃凱同學獲得“明日科技之星”稱號,羅言同學獲得“明日科技之星”提名獎,被評為2017年度上海市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優秀學生並在上海市第十三屆青少年科技節進行展示。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倪閩景充分肯定上海市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項目的價值。他提出,調研發現中小學階段有過科技創新經歷的孩子在進入大學選擇科技相關專業的比例很高,科技教育有“窗口期”,高校階段再培養科學素養已經“過時”,同時高中階段也是形成“志、趣、能”合一的最後階段。他希望工作站項目能繼續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努力構建更完備的小學、初中、高中青少年科學教育體系,通過精妙課程、嚴謹組織和過程評價,同時進一步為青少年創造創新和展示空間,搭建綜合素養教育平臺,為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建設培養後備人才。本版撰文 龔潔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