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上海民企創新活力 對接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規劃 21家民企掛牌“上海市技術創新中心”

2021-04-22 15:20:02|來源:解放日報|編輯:趙瀅溪 |責編:李勝蘭

  最近,上海至純潔凈系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上海科技大學達成合作意向,至純科技擬出資與上科大物質學院共建聯合實驗室,圍繞新型半導體材料、微納器件等前沿領域開展合作。“上科大擁有國際一流的微納加工實驗設備,有實力開展‘捅破天’的前沿研究,讓我們公司建設的上海市超高純工藝系統技術創新中心獲得更大的發展後勁。”至純科技董事長蔣淵告訴記者。

  蔣淵説的上海市技術創新中心,全市已掛牌28家,其中21家依託民營企業建設。市科委基地建設處負責人表示,支持民企建設市技術創新中心,既是提升上海民企創新活力的積極探索,也是對接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規劃的重要舉措。

  民企佔比達到四分之三

  “在上海市技術創新中心中,民企佔比達到四分之三。”市科委基地建設處負責人介紹,去年初,千尋位置等10家民企掛牌建設上海首批市技術創新中心。此後,民企一直是這類科技創新基地的主角,迄今已有21家企業入選。

  相關政策之所以向民企傾斜,是因為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很多民企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意願十分強烈,其整體基礎與國企相比又較為薄弱,所以更需要得到政府的認可和扶持。根據《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方案》,科技部正在按照“科學與工程研究、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基礎支撐與條件保障”三類基地進行優化整合與佈局建設。其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是我國應對科技革命引發的産業變革,面向國際産業技術創新制高點、面向重點産業行業發展需求佈局的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類基地。

  在此背景下,市科委面向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先進製造等重點主導産業的需求,遴選了至純科技、千尋位置、之江生物等一批擁有代表性技術成果,以及在抗疫中有突出表現的民營科技企業,支持其建設上海市技術創新中心,為這些企業參與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奠定基礎。

  校企“緊耦合”實現雙贏

  挂上“金字招牌”,民企與高校的合作更順利,也更深入了。千尋位置首席科學家馮紹軍博士介紹,他們與復旦科研團隊共同申報了上海市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項目,已取得一批成果——雙方聯合申請了2件中國發明專利,均已通過初審;聯合完成了6篇論文,其中3篇在中國衛星導航年會和全國電波傳播年會上獲獎。近期,千尋位置還聯合復旦、同濟、上海交大等高校,成功獲得工業和信息化部、上海市科委的3個時空智慧領域項目。

  作為一家時空智慧基礎設施公司,千尋位置正在建設上海市北斗時空信息技術創新中心。 

  公司與復旦的合作,旨在破解“電離層對衛星導航信號的干擾”這個世界難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金亞秋團隊在這個領域有深入研究,千尋位置的優勢,則是擁有遍佈全球的北斗地基增強站網和在此基礎上採集的大數據。有了這些數據,復旦與千尋位置聯合團隊就能建立更為精準的模型,越來越準確地預報電離層變化對衛星導航信號的影響,提升北斗高精度增強服務和定位的性能。

  “我們與復旦開展的是‘緊耦合’合作,實現了優勢互補。”馮紹軍説。這種“緊耦合”合作也體現在人才培養上。馮紹軍經常去復旦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講課,為時空智慧産業培養後備人才。復旦等高校的研究生則來到千尋位置,在資深專家指導下,利用公司的大數據和強大算力做課題研究,畢業後有望入職這家企業。

  至純科技也在與復旦合作,前者出資並出題,讓高校團隊根據企業需求研究高純工藝系統、半導體濕法設備領域的前沿問題。“任正非先生講得好,研究型大學應該做‘捅破天’的研究,企業要解決‘卡脖子’的難題。”蔣淵説,“為了未來不被‘卡脖子’,企業要舍得投資前沿基礎研究,與大學積極合作。”本著這一理念,至純科技與多所高校達成合作意向,資助在校師生開展積體電路産業的基礎性、創新性研究。

  民企期盼組建創新聯合體

  挂上“金字招牌”,還激發了民企牽頭或參與組建創新聯合體的動力。中共中央在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推進産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這句話給馮紹軍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看來,千尋位置等一些上海民企已具備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的實力。

  在時空智慧領域的高精度增強服務和定位完好性演算法方面,千尋位置達到了國際領先水準,不僅獲得服務端和用戶端功能安全的國際認證、ASPICE(汽車軟體過程改進及能力評定)三級認證,還與業界領先企業合作,將完好性演算法用於無人駕駛。“完好性是未來數字無人世界的安全標配,能確保無人駕駛汽車、無人機根據可信的導航信息安全運行。”馮紹軍説,“我們希望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組建時空智慧創新聯合體,加快技術攻關和應用進程,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在高純工藝系統、半導體濕法設備領域,至純科技已達到國內領先水準。“我們公司從成立第一天起就開始做進口替代,見證了國內這個産業從不毛之地到如今的欣欣向榮。”蔣淵感慨道。2017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後,至純科技每年將數千萬元利潤投入研發,向産業技術高點攀登。目前,公司正瞄準邏輯晶片7納米節點、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17納米節點研發半導體濕法設備,力爭實現進口替代。

  蔣淵覺得,民企牽頭或參與組建創新聯合體,離不開國企的支持。“我們希望國有大企業在行業主幹道上開展技術創新,把分支領域的創新任務交給民營企業,通過混改、合資等方式加強與民企的合作,這樣才能更好發揮國企和民企各自的優勢,避免創新投入上的資源浪費。”

  這位女企業家還建議市政府提供一定的擔保支持,讓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專項的政策性貸款更好落地。“上海推出的戰新産業研發貸款政策很給力,但目前在操作層面,政策性銀行對抵押物的要求與民企實際能提供的難以匹配。”蔣淵説,“如果有政府的擔保,民企會更容易拿到研發貸款,這比純粹的資金支持更有效率。”

     (解放日報首席記者 俞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