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在陸臺青“六原則”既是“護身符”更是“倍增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鄭博宇1

“新時代台灣青年六原則”。正如該倡議發起人鄭博宇

日前,選擇到大陸創業發展的臺青提出了“靠自己、接地氣、不投機、重發展、促融合、贏未來”的“新時代台灣青年六原則”。正如該倡議發起人鄭博宇所言,為準備赴陸就業、創業的台灣青年指明瞭方向。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六項原則

“新時代台灣青年六原則”

他們認為,登陸發展的臺青要靠自己,而不是只拿補助,更不能拿著臺胞證當擋箭牌,一味的提出超出常理和法理的條件。更多的要腳踏實地的真正融入大陸,努力加實幹打拼自己的天地。這既是臺青的工作經驗分享,也是臺青登陸心路歷程的真言。

 

的確,面對大陸無限商機和發展空間,臺青登陸的潮流和趨勢勢不可擋。臺青自發的提出登陸“六原則”,為他們更好的融入大陸,更深的感悟大陸,更快的紮根大陸,提供了經驗和心得。可以説,臺青提出的“六原則” 既是他們揚帆遠航的“護身符”,更是圓夢飛翔的“倍增器”。

 

靠自己,紮根大陸打拼創業。隨著大陸對臺胞釋放更多、更好、更實的便利舉措,出臺更順心、更安心、更放心的同等待遇,提供更給力、更寬廣、更多元的發展商機,讓每一位選擇到大陸創業、學習、工作的臺青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了大陸的真實善意和濃濃親情。和台灣相比,臺青深感大陸的打拼機遇和創業崗位更適合他們。不管是薪酬待遇,還是提升空間,諸多事實表明“大陸要比台灣好”。可是,一味的利用大陸的善意,而放棄自己的努力和勤奮,再好的機遇也將失去,再多的平臺也將失色。所以,臺青認為紮根大陸,靠自己不當“小確幸”, 從心得到行動,用自己的勤奮和努力,在大陸打拼屬於自己的天地。

 

接地氣,認同大陸找準定位。在絡繹不絕登陸的臺青中,心中難免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顧慮和疑惑,心中的問號應該是有很多。但是,看到自己身邊的同學或者親人,衝破阻力,突圍登陸。對大陸充滿好奇心的“誘惑”中,做出了到大陸闖一闖、看一看的選擇。來到大陸之後,發現今天的大陸,應經不是台灣當局精心包裝和誤導下的情形,尤其是生機勃勃的創業氛圍和商機,讓他們一眼就“愛得沒商量”。隨著大陸各地加快推動共同待遇和發展機遇的加速度中,臺青發現適合自己的平臺很多,創業的商機很多。專業不同,特長不同,需要不同的崗位和平臺。臺青在各地的精心幫助和引導下,探尋屬於自己的舞臺。這個過程,既是臺青認同大陸善意和親情的過程,更是找準定位和角色的過程。而“六原則”讓他們少了彎路,多了保障。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鄭博宇和年輕人在一起

鄭博宇和年輕人在一起

不投機,感悟大陸做好功課。在大陸秉持兩岸一家親,一家人理念的深化推動落實下,通過綠色通道、特辦窗口等手段,在服務保障、答疑解惑中,臺青紮根大陸打拼創業的信心和動力不斷增強。在這其中,也有一些人披著“友善之皮”,做著“分裂之事”。這也是臺青提出“六原則”的出發點。這些投機者,一時的得勢得利,終究會身敗名裂,現出原形。感悟大陸,不是口頭上的紙上談兵,而是行動上的腳踏實地。唯有從內心真實感悟大陸,在感悟中發現商機,享受親情,才能收穫滿滿,幸福滿滿。

 

重發展,立足大陸實現理想。誠然,台灣是“亞洲四小龍”。這種唸唸不忘的優越感,也讓一些臺青認為“大陸吃不起茶葉蛋”。可是,今天的大陸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登陸發展創業的臺青,在現實的體驗中,讓他們感覺到搭乘大陸順風車不能再等再靠了,否則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即便台灣當局拋出各種阻擋、嚴審、嚴懲的招法,依然沒有阻擋住他們擋路的腳步。因為大陸的商機和空間,讓登陸的臺青實現價值有保障、創業打拼最大化,一味的意識形態和口水抹黑,都是延誤臺青登陸發展的絆腳石。臺青在立足大陸中,不再充當台灣當局肆意妄為的買單者,而是擔當起兩岸和平發展的促進者。

 

促融合,擁抱大陸敢於擔當。島內多家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臺青將大陸作為工作和創業的首選目的地,認為大陸是他們打拼圓夢的港灣和實現理想的沃土。現實中,一波高過一波的“登陸潮”,一浪高過一浪的“離島潮”,他們更是用腳步和行動詮釋了“選擇大陸打拼,成就希望未來”。臺青們認為,兩岸融合發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唯有兩岸聯手才能掙世界的錢,台灣也唯有站在大陸的肩膀上才能實現騰飛,台灣立足大陸才能走向世界。登陸的臺青,成為這一潮流和趨勢的佼佼者和受益者。他們在擁抱大陸中,擁有了成就未來的信心,有了圓夢飛翔的動力。任何的“去中國化”和“綠色恐怖”都沒有嚇阻他們的腳步,反而在這種阻擋和恐嚇中,越發的堅強和自信。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兩岸青年

兩岸青年集聚北京創業公社

贏未來,依附大陸圓夢遠航。越來越多的臺青,從誤解到擁抱,從誤判到深愛,從猶豫到堅持,從觀望到堅守,自覺自發形成的磅薄之力和串聯起的認同之心,匯聚成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和潮流。即便台灣當局處心積慮的搞“去中國化”,執迷不悟的推“綠色恐怖”,但終究沒有阻擋住臺青登陸的腳步。因為,他們懂得在台灣這些人只會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和意識形態的利用品,而不會關心他們的未來,關乎他們的現狀。登陸後,臺青們發現,大陸的廣闊天地才是他們理想的沃土和港灣。在試一試的心態下,變成了依附大陸圓夢遠航的執著。正是如此,他們有了大陸,也有了贏得未來的源泉。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鄭博宇

鄭博宇和年輕人在一起

如今,大陸正敞開雙臂歡迎臺青來大陸圓夢。祝願每一位登陸的臺青,在“六原則”的認同中,利用好這個“護身符”,打拼屬於自己的天地,把握好這個“倍增器”,收穫屬於自己的未來。(此文作者係兩岸觀察專欄作者賈永輝)

東亞青年運動會遭取消 “台獨”們該醒醒了

2018-07-27

近兩日來重大的新聞事件,莫過於2019年首屆“東亞青年運動會”被取消,這不只在台灣島內造成一股震撼,同時也可謂打醒“台獨”有心人挾著“正名”綁架奧運家族體育盛事的企圖。國臺辦也在新聞發佈會上指出,歸根究底的原因就是台灣一些政治勢力和“台獨”分子所為,加上民進黨縱容下搞所謂的“東京奧運正名公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台中市申辦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海報   來源:台中市體育處

 

台中市申辦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的海報 (據資料圖)

 

首先得從曾自稱為“永遠的中國人”,而如今是“東京奧運正名”的發起者紀政説起。紀政同時身兼東亞青運“榮譽總顧問”,素有“飛躍的羚羊”之美名。她曾在1968年的墨西哥城奧運會上獲得過田徑女子80米跨欄銅牌,更曾以田徑一百米10.98秒的成績刷新亞洲女選手的紀錄。她在1981年至1989年期間還擔任過中國國民黨籍的“立法委員”。從運動員轉戰政壇,紀政每個角色都扮演得活靈活現。紀政當年曾經説過:“我的皮膚是中國人的,眼睛是中國人的,全身無處不是中國人的,我要永遠作中國人,為國增光。”但孰不知在最近短短的五年內,政治立場卻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發起了2020年“東京奧運正名公投”。誰也想不到當年口口聲聲稱自己永遠是中國人的紀政,現在卻如同發夾彎般支持“台獨正名”的政治運動。作為一名台灣知名運動權威人士,卻因為政治意識形態作祟,害慘了廣大無辜的青年運動健兒,作為長期關注台灣體壇的筆者只有遺憾和難過啊。

 

其次,東亞青年運動會遭取消,民進黨當局又將責任推給大陸,説大陸打壓云云。上至蔡英文、“陸委會”到台中市長林佳龍,炮口一致稱又是大陸打壓台灣。但是讓我們回顧過去兩年多以來,蔡英文當局在台灣島內放任“台獨”興風作浪,對內大搞意識形態的鬥爭,“不當黨産條例”和“轉促條例”就是再明顯不過的政治法案。各種挾著改革之名行粗暴鬥爭之實的“改革”,害慘了多少台灣廣大老百姓;民進黨當局在兩岸關係上堅稱要“維持現狀”,卻又拒絕承認“九二共識”,遇到事情只會抱怨大陸打壓卻不知反省;大陸出臺“三十一條”措施造福廣大臺胞,民進黨卻開記者會予以攻擊、顛倒黑白;對外關係上又“挾洋自重”對抗大陸,寧作美國的看門狗而不求兩岸共同守護祖産合作。這就如國臺辦發言人指出的,大陸已經多次提醒規勸民進黨,但是民進黨還一再限制和打壓兩岸交流,誰對誰錯就立馬高下立判了。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國民黨籍台北市議員參選人遊淑慧25日在臉書公佈一張公文,直指東亞青運被停辦“早有預警”。該公文係國際奧會發給中華台北奧委會主席林鴻道和秘書長沈依婷,關於台灣地區有“獨派”團體欲為台灣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正名”一事,該公文明確指出,“國際奧會于2018年5月2日至3日于洛桑召開的執委會中討論,決議不予核準任何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名稱的改變,因此,1981年的兩會洛桑協議內容維持不變,且完全適用。”。

 

國民黨籍台北市議員參選人遊淑慧25日在臉書公佈一張公文,直指東亞青運被停辦“早有預警”。該公文係國際奧會發給中華台北奧委會主席林鴻道和秘書長沈依婷,關於台灣地區有“獨派”團體欲為台灣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正名”一事,該公文明確指出,“國際奧會于2018年5月2日至3日于洛桑召開的執委會中討論,決議不予核準任何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名稱的改變,因此,1981年的兩會洛桑協議內容維持不變,且完全適用。”。(據資料圖)

 

其三,“奧委會模式”模式不容挑戰和變更。台灣地區運動員參與國際賽事,都是以“中華台北”名義參與賽事,這是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與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在1981年于瑞士洛桑簽訂並核準後決定採用的名稱。簡稱“奧委會模式”。台灣地區運動員因此能在國際賽事上取得佳績,這都是中華兒女的光榮,但是卻因為“台獨”分子的一己之私搞“正名公投”而意圖破壞行之有年的“奧委會模式”,少數“台獨”分子政治意識形態的作祟最終導致廣大勤學苦練的運動員和全體台灣同胞受害。運動員最重要的就是一個舞臺,請“台獨”分子莫將其政治臟手再次深入單純的體育圈中。

 

最後,從“東亞青運”的取消事件觀察到,台灣政治的內耗仍舊持續不斷,年底“九合一選舉”又即將到來,台中市長選情是否會發生翻轉,民進黨是否能夠打著“大陸打壓”旗號消費選民,我想台灣的選民是睿智的。回首過去兩年多來兩岸關係不好、台灣百業蕭條,民進黨“逢陸必反”的招數還有效嗎?

 

此次東亞青年運動會遭取消,“台獨”們該醒醒了,“台獨”永遠都只是天方夜譚的白日夢不可能成功,同時也請民進黨真心為台灣老百姓著想不要再內耗台灣了。

 

                                                                                                  (本文作者係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羅鼎鈞 此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展開全文

“四個堅定不移”為臺海和平發展定錨

2018-07-20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習近平會見連戰一行

7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率領的台灣各界人士參訪團

習近平總書記在7月13日“習連會”上提出的對臺工作“四個堅定不移”,是十九大報告後大陸最高領導人對首次涉臺談話。在紛繁複雜的臺海和國際局勢下,在關乎民族興衰的歷史節點上,展現了以戰略定力應對周邊變局,以民心大勢平抑局部亂流的信心與遠見,為未來的兩岸關係和對臺工作規劃了清晰的方向、路徑。

【海峽兩岸】習近平會見連戰一行

首先,堅定不移地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原則,清楚體現了大陸以政治剛性應對臺海亂流的戰略決心和高度警惕心。

 

其一,堅持“九二共識”的戰略決心。蔡英文自上臺以來,始終堅信自己可以繞過、否認“九二共識”來“維持兩岸現狀”,甚至讓台灣“走向國際”,直到日前,蔡還在妄言“沒有前提的政治對話”。受其蠱惑,美國內部也出現不少否認“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定海神針的聲音。此時,習近平總書記用明確對“九二共識”的堅持,回應了近期以來兩岸關係各個利益攸關方的期待、疑慮乃至幻想、妄想,再一次為兩岸關係定錨、定向,體現了大陸堅守政治原則、維護政治基礎,不畏浮雲遮望眼的戰略定力和戰略決心。

 

其二,對“台獨”高度的警惕心。兩年來,蔡當局的“文化台獨”、“漸進台獨”從未止息而愈加系統,“獨派”的“台獨”暴衝表演也更加公開、密集和實質化,再加上美、日等國不再把民進黨當局視為“麻煩製造者”,域外干預力量從民間到體制內都對“台獨”予以縱容和策動,“台獨”再度死灰複燃、愈演愈烈,從極端主張上升為帶有明確目的性、策略性的政治冒險與社會實踐,並轉化為美西方遏制中國大陸的便利籌碼,成為對兩岸和平實質、突出的現實威脅。就在“習連會”同時,一名台灣軍官邱裕弘因“台獨在島內獨大”,不願“為分離主義而戰”而憤然選擇退伍,顯示兩岸愛國人士都對現狀充滿危機感。習近平總書記開門見山、旗幟鮮明地強調反對“台獨”,顯示了大陸對分裂勢力及其活動的危害性和緊迫性有嚴肅認識和高度警惕,表明“反獨”工作成為了當務之急。

 

其次,堅定不移擴大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是大陸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工作路徑,表明大陸也體現了大陸對兩岸關係的恒心,對台灣同胞的同理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同胞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分歧,不應影響兩岸正常交流合作,更不應成為阻撓限制兩岸交流合作的藉口”。自去年以來,蔡當局的“遠中、去中”路線有所升級,以意識形態和政治分歧為由,加大了借政治、司法和情治力量壓抑、干擾和破壞兩岸交流合作的力度,試圖用“綠色恐怖”來惡化兩岸的僵局和對抗局面。而此時,習近平重申理解台灣民眾的特殊心態,尊重台灣民眾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也提出希望台灣同胞尊重大陸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兩岸同胞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增進理解認同,實現心靈契合。

 

一方面,這是再次明確大陸仍將堅持開大門、走大路的開放胸襟,同時對民進黨與台灣民眾在政策實施上作適度切割,以交流合作化解淡漠隔閡,在爭取民心過程中實現心靈契合。

 

另一方面,大陸也向台灣民眾發出真摯感召,應當客觀認識大陸所堅持的社會主義道路和一國兩制基本國策的成就和潛機,有能力包容和承載島內民眾對美好生活和價值認同的期望。今年以來,島內多份民調均顯示,台灣民眾對大陸、對共産黨的好感度在不斷攀升,“中國人”的認同感也在持續強化,説明這一工作思路和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

 

再者,堅定不移為兩岸同胞謀福祉,闡明瞭大陸對臺工作的最終落腳點是為兩岸同胞的利益福祉而擘畫、創造,體現了大陸以“兩岸一家親”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誠心和信心。

 

長期以來,綠營把持著島內“愛台灣”論述話語權,強行將“鄉土親情”扭曲為“台獨”認同,鼓吹“反中仇中”才是“愛台灣”;相應地,將或鮮明、或隱蔽地用“空包彈”來剝削台灣和禍亂臺海的西方國家鼓吹為台灣的“戰略同盟”、“互惠夥伴”,將年均向台灣輸血、讓利達800億美元的大陸視為“敵人”。不過,在民進黨再次執政後,其政黨認同與蔡英文支持度一同飚低,來到低於國民黨認同的2成水準。島內希望“推翻藍綠高墻”的“無色選民”佔比也越來越高,不少人指出,如今在“藍綠紅”三方對島內民心的爭奪戰中,反而是大陸成為越來越多民眾對幸福生活的希望所繫。近期多份民調和市場報告顯示,約6成臺青希望西進大陸學習、就業,這些一度被認為打上“天然獨”標簽的青年世代的轉向,可以看出通過“年金改革”、“勞基法修法”、“吳音寧事件”等惡政,民進黨充分暴露出執政只為一人一黨之私而非民生福祉,使其“愛台灣”自我標榜已經破産,厭惡政治操作、嚮往幸福生活的民心,才是兩岸政治最重要的依歸。

 

一方面,大陸是台灣同胞的機遇之窗。在蔡當局無力增加民眾獲得感、幸福感之時,大陸不但有龐大的資本、市場和機遇,可以容納台灣的技術、人才的發展空間需求,習近平也再次確認,將會有更加靈活、務實的惠臺政策持續落地,釋放實質性的利多,落實台灣同胞的同等待遇,與台灣同胞共享大陸發展機遇,讓台灣同胞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上不缺席。例如,在台東縣長黃建庭于海峽論壇拿下水果銷陸訂單後,連戰此行也向大陸請願,在蔡當局對水果滯銷束手無策之時,能夠出手解民生於倒懸。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和平是兩岸最大的紅利和福祉。面對“台獨”和“挺獨”勢力為臺海帶來的戰爭風險,島內越來越多的民眾理性認識到了和平的可貴。連戰13年前首次“破冰之旅”,即是在兩岸烽火的危機邊緣為和平而來,而後開啟了兩岸不可逆轉的和平發展進程。如今,“習連會”再次彰顯兩岸回到和平交流的正軌不但刻不容緩、而且符合兩岸最大利益。兩岸命運休戚與共,在發展與和平兩個利益維度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連戰今率團訪大陸 臺學者期許能成“重啟和平之旅”

連戰12日率團訪大陸 臺學者期許能成“重啟和平之旅”

最後,堅定不移團結兩岸同胞共同致力民族復興,是從中華民族總體利益高度和中國歷史興衰榮辱的長週期來定位兩岸關係,體現了大陸領導人強烈的民族心和高度歷史責任心。“習連會”上,雙方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了當前兩岸中國人所應具備的中華民族歷史責任感,強調了要矯正歷史坐標,牢牢把握舵盤,才能讓兩岸和平發展、和平統一的歷史航船駛向勝利的彼岸。習近平特別提及了自己參訪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所在地劉公島的感慨,這裡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山河破碎、睡獅夢醒,是百年台灣問題的肇始。如今,中華民族再一次來到了百年未遇的大變局臨界點上,台灣問題也又一次成為決定民族氣運的關鍵。兩岸中國人都有相似的歷史責任感。正如連戰在會上所言,兩岸同胞都有權利要求享有臺海和平穩定,也有責任為追求兩岸和平共榮而獻策獻力。對比近十年來海峽兩岸和朝鮮半島和平進程的快慢消長,也深刻體現出政黨在把握時勢時機,推動歷史進程的關鍵作用。歷史的機遇轉瞬即逝,兩岸中國人豈能不為之惕然?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劉匡宇)

展開全文

兩岸青年:家國天下 真誠合作 共創未來

2018-07-13

“新時代台灣青年六個原則:靠自己、接地氣、不投機、融合、重發展、贏未來,需要更多人一起實踐。”在首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上,首鋼基金創業公社港澳臺及國際事務部總經理、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協會執行長鄭博宇如是説。

 

由台灣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與大陸有關民間團體共同舉辦的首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8日在杭州舉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  由海峽兩岸交流中心、浙江省海峽兩岸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會、台灣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首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 7月8日在杭州舉行。(中國台灣網王怡然 攝)

 

由海峽兩岸交流中心、浙江省海峽兩岸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會、台灣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首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 7月8日在杭州舉行。(中國台灣網王怡然 攝)

 

中國國民黨前主席、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此次帶領了300位台灣青年到杭州市參加首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本次論壇成員皆由海選面試産生,35歲以下青年約150位,成員組成有學生、中小企業CEO、文化領域與公益領域青年專家學者等。

 

洪秀柱辦公室發言人李昶志表示,首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主題為“攜手開創新時代”,強調“新時代”在兩岸所處的歷史方位,希望發掘新時代的內涵與機遇,展現新時代的特色與願景,發展新時代的生機與創新,並著重兩岸青年“攜手開創”,共同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劉結一在首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開幕式致辭上表示,青年是時代的先鋒,是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社會群體。兩岸青年是與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要以“家國天下”為己任,共同承擔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推動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貢獻者。台灣同胞的福祉,特別是青年一代的發展,與兩岸關係息息相關。兩岸關係好,台灣才有前途,台灣青年一代也才會獲得更大更好的發展機遇和舞臺。希望兩岸青年順應歷史大勢、共擔民族大義,共同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月8日,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劉結一齣席首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開幕式並致辭。(中國台灣網 王怡然 攝)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劉結一齣席首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開幕式並致辭。(中國台灣網 王怡然 攝)

 

中國國民黨前主席、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在致辭中表示,未來“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台灣同胞的融合與參與,離不開兩岸青年的相互理解與真誠合作。她期許兩岸青年致力於推動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希望兩岸青年接受時代的考驗,攜手共創新時代。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中國國民黨前主席、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出席論壇並致辭。(中國台灣網 王怡然 攝)

 

中國國民黨前主席、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出席論壇並致辭。(中國台灣網 王怡然 攝)

 

主論壇主旨演講環節,敏實集團行政總裁兼董事長、浙江臺商臺企專委會主任秦榮華笑稱,他把25年的青春獻給了大陸,一根根烏黑秀髮的“光榮退役”見證並陪伴了企業與大陸共同發展。

 

秦榮華認為,汽車行業的顛覆時代已經到來,而大陸正是兩岸有志青年值得揮灑青春之所在。“祖國大陸是互聯網創業最好的空間。現在正是台灣年輕人來大陸發展最好的時候,有政策扶持的優勢,有天然的市場優勢,以及國臺辦惠臺‘大禮包’。我們為你們把辦公樓造好,把宿舍裝修好,把床舖好,你們還不來嗎?”

 

“我們欣逢偉大的時代,欣逢祖國的改革開放,欣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欣逢‘中國夢’正在逐步實現的新時代。”浙江省工商聯主席、富通集團董事局主席王建沂主席與兩岸青年們分享了浙江“走遍千山萬水、説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歷經千辛萬苦”的“四千精神”和以“創業、創新、擔當、合作、法治、奮鬥”為核心的“新時代浙商精神”。

 

而另一位新杭州人——杭州愛爾堡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浙江省臺商臺企專委會副主任林佳燕則用親身經歷為大陸對臺胞臺企的政策福利佐證。林佳燕即將新開的一所幼兒園位於杭州大江東的江東村。據林佳燕介紹,在江東村,有不少民居可以供台灣創業青年做民宿或工作室,符合條件的臺胞可以獲得免租或減租等相應的政策,低廉的租金成本大大降低了創業青年的壓力。“事實上,如果不是當地政府有扶持創業政策,你要租到一棟這樣的房子至少一年要15-20萬人民幣不等。”

 

在首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的機遇·創享分論壇上,漢鼎宇佑集團董事長王麒誠對兩岸青年創業者的建議是“想幹就幹,要有勇氣去改變自己人生”,並且希望大家不要認為自己現在做的事情渺小,奇跡就是由每天的微小累積起來的,每天小小的努力,每天的正能量,每天都要充滿夢想。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月8日下午,首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機遇·創享分論壇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舉行。(中國台灣網 王怡然 攝)

 

在互動討論環節,兩岸企業家表達各自的觀點和看法。(中國台灣網 王怡然 攝)

 

台灣優尼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瑞彣説,公司選擇在大陸落地,正是看好大陸廣闊的市場。他説,創業要做好以下幾件事:一要定位準確,二要找到市場需求,三要對社會有價值,四要了解競爭對手,五要構建商業模式,六要做好財務規劃。

 

浙江三花智慧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亞波對兩岸青年創業者的建議是,要有行動力,要堅持、不怕失敗。其次,張亞波認為,大陸消費升級蘊含不少機會,台灣很多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很契合目前大陸消費升級的一些理念。

 

學美(上海)教育信息諮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恒瑞分析了臺商和臺青的優勢劣勢。他表示,臺商和臺青在技術開發、産品設計、服務創新方面具有優勢,但在市場開拓、渠道建設、本地人員管理、資本運作、人脈這五方面是短板,所以他建議,台灣青年來大陸創業要比大陸年輕人更努力,並且可以先就業再創業,一定要能勇敢走出舒適圈,做好充分融合發展的準備。

 

“最苦的時候,我甚至想過就算在天橋上貼膜,也要留在大陸發展。” 2015年博士畢業後到大陸來工作的鄭博宇經歷了許多困難,但是,上進勤奮的他依靠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在大陸發展得越來越好。  

 

“這是一個讓你感受到在往前走的地方”。鄭博宇表示,對於大陸的前景相當有信心,不僅很多城市都可以感受到正在發展,而且變化速度相當快。他目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挑選並協助台灣的青創團隊在大陸創業、生活。在他的幫助下,目前首鋼基金創業公社已累計孵化逾50家台灣新創團隊,多數集中在互聯網、基因技術、智慧硬體等領域。

 

要能在大陸成功發展,“接地氣”,真正了解市場需求,絕對是創業者不可或缺的功課。鄭博宇恰恰在這方面下足了功夫。他所創立的創業公社台灣青年創業驛站,已獲得了國臺辦授予的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發展至今已有團隊首個登上北京大學生創業板、首個獲得中關村高新技術認定,這些團隊皆是兩岸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團隊。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鄭博宇和國臺辦主任劉結一、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合影

 

鄭博宇和國臺辦主任劉結一、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合影(鄭博宇提供圖片)

 

鄭博宇在大陸的工作讓他結識了更多兩岸年輕人,大陸的廣闊舞臺也讓他得到極大的鍛鍊和成長。他現在身兼多職,不但是北京臺聯名譽理事,也是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協會執行長,他越來越投入地去做更多促進兩岸青年交流的工作。

 

鄭博宇認為,如果年輕人想要在有限的時間裏有更好的發展,一定要選擇更適合的落點,大陸正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好點,“人才西進是台灣一個很大的趨勢,大部分台灣年輕人很有想法,只是缺乏一個平臺。”鄭博宇認為,台灣年輕人來大陸發展應該著重於事在人為,任何發展,都應該憑藉自己的能力去爭取,並非台灣同胞的身份。“進入、融入、找出路”,一直是他認為台灣青年來大陸應當依循的務實發展脈絡。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