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居住證”體現兩岸同胞“同等待遇”大陸説到做到

2018年9月1日,台灣同胞在大陸可以申領“台灣居民居住證”,這是一個重要的日子,這天也將成為兩岸關係史上最重要的一天,這意味著台灣同胞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的全面完善,也是台灣同胞在大陸邁入新時代的開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居住證

自從今年2月28日的“31條措施”、全國各省市跟進出臺的惠臺措施、取消“港澳臺工作證”到如今“港澳臺居住證”的落實,大陸對於台灣同胞是真心實意的説到做到,從中央到地方,台灣同胞在大陸“同等待遇”問題基本上已經得到了完整的落實。作為一名長期居住在大陸的台灣青年,筆者認為“居住證”新時代的到來,對於廣大台灣同胞來説是一大喜訊,因為這很好地解決了很多臺胞在大陸工作、學習、生活等上的各種問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圖為2015年旅客秀出新版卡式臺胞證。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圖為2015年旅客秀出新版卡式臺胞證。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首先從就學來説,領有“居住證”的台灣同胞,可以享有大陸的義務教育。臺胞子女在大陸就學將不成問題,他們可以不用因為台灣人的身份而到處找學校,讓整個家庭的發展都能夠更加幸福美滿。

 

其次對於創業者來説,有了“居住證”,對於台灣人在辦理貸款和申請信用卡上也會更加便利,這樣台灣創業者在大陸創業可以做更多的投資,壯大屬於其在大陸的事業版圖和夢想。

 

其三是對於青年成家立業者,他們將大陸做為人生築夢的天堂,此時就要有屬於自己的家,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但是一線城市的高房價往往都只能讓人為之興嘆,作為台灣同胞在大陸,有了“居住證”加上穩定的工作,“五險一金”中的住房公積金無疑可以減輕台灣同胞在大陸買房的壓力,使台灣同胞在大陸的築夢旅途上不再是個過客而是一名真正融入大陸的主人翁。

 

其四是在出行和住宿上跟大陸同胞無異,有了一張“居住證”在搭乘火車和國內線機票時,跟大陸同胞一樣,憑居民身分證就可刷卡進站取機票;住宿上因為台灣同胞在居住證出來前,在大陸各地都只能居住涉外賓館,有了居住證後台灣同胞跟大陸同胞一樣,在大陸各地的賓館都可以憑居住證登記入住,解決了台灣同胞因為出差旅行時為了找涉外賓館的一大困擾。總之,“居住證”讓台灣同胞可以享有與大陸相同的生活便利性,在生活實用性上讓台灣同胞在大陸生活更無後顧之憂。

 

“居住證”的申領採取自願的方式,不像 “臺胞證”是往返大陸必備,因此未來可以從申請“居住證”的台灣同胞上觀察到,只要願意認同大陸和願意在大陸更便利生活的台灣同胞,都會主動申辦,這也意味著從以往頻繁往返兩岸的“兩岸族”進一步深化成融入大陸發展的“融陸者”新身份的象徵。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居住證2

圖為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總隊的一名民警在展示電子臺胞證樣證(左)和本式臺胞證的對比。新華社記者陳曄華 攝

回首過去三十多年來兩岸交流交往的每個時期,大陸對於台灣同胞都是説到做到,每項政策的出臺都很用心,此次“台灣居民居住證”的推出,我們可以看出從中央到地方各省市都在積極準備,等待著這一時刻的到來。

 

我們看到《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發佈之後,台灣民進黨當局對此千方百計進行阻撓,甚至威脅台灣民眾一旦申領將不能擔任島內重要公職。但島內輿論對居住證仍然相當看好。如台灣《中國時報》的一篇評論文章稱,民進黨再次執政後仍拒絕接受“九二共識”,致使兩岸關係重回過去的緊張對立,但大陸依舊維持戰略定力,繼續推動惠臺措施。文章認為,不強迫民眾選邊站的臺胞居住證制度,從某種意義上説是大陸對台灣人民單方面敞開大門的重要舉措,顯示北京對自身的高度自信,已然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分水嶺。

 

大陸和台灣誰對台灣民眾好,誰為台灣民眾著想,我們一看便知,當然是大陸! (作者係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羅鼎鈞)

9月1日起,雲南省開放71個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點

2018-08-31

隨著國家《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的正式實施,按照公安部統一部署,雲南省將於9月1日與全國同步啟動港澳臺居民居住申領發放工作。全省各地公安機關,共設立71個受理點,為港澳臺居民申領辦理居住證。

 

屆時,凡是在內地(大陸)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連續就讀”條件之一的港澳臺居民,根據本人意願,可持本人有效出入境證件、居住滿半年的證明材料(符合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連續就讀條件之一的證明資料),就近到居住地所屬受理點申請辦理港澳臺居民居住證。未滿十六周歲的港澳臺居民,可以由監護人代為申請領取居住證。

 

據悉,港澳臺居民居住證有效期為五年,由縣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簽發,由省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統一製作。持證人可享有勞動就業、參加社會保險、依法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三項權利;享有義務教育、基本公共就業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公共文化體育服務、法律援助和其他法律服務、國家及居住地規定的其他基本公共服務六項基本公共服務;以及在居住地辦理機動車登記、申領機動車駕駛證、報名參加職業資格考試、申請授予職業資格、辦理生育服務登記、在內地(大陸)住宿旅館、乘坐國內航班、火車等交通運輸工具、辦理銀行、保險、證券和期貨等金融業務、與內地(大陸)居民同等待遇購物、購買公園及各類文化場館門票、進行文化娛樂商旅消費活動、國家規定的其他便利等九項便利。

 

據介紹,港澳臺居民到居住地所屬公安機關指定的公安派出所或者戶政辦證大廳申請辦理居住證時,需填寫《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登記表》,交驗申領人出入境證件,提交居住地住所、就業、就讀等證明材料。居住地住所證明包括房屋租賃合同、房屋産權證明文件、購房合同或者房屋出租人、用人單位、就讀學校出具的住宿證明等;就業證明包括工商營業執照、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出具的勞動關係證明或者其他能夠證明有合法穩定就業的材料等;就讀證明包括學生證、就讀學校出具的其他能夠證明連續就讀的材料等。申請領取、換領、補領居住證,符合辦理條件的,受理申請的公安機關應當自受理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發放居住證;交通不便的地區,辦理時間可以適當延長,延長的時間不超過10個工日。首次申請領取居住證,免收證件工本費。換領、補領居住證,應當繳納證件工本費。

 

據了解,港澳臺居民居住證採用居民身份證技術標準製作,具備視讀與機讀兩種功能。港澳臺居民辦理居住證後,可以通過現有的居民身份證閱讀機具進行快速核驗,能夠很好地滿足港澳臺居民在內地(大陸)工作、學習、生活、出行便利的需要。( 中國台灣網8月30日昆明訊 通訊員李仁興)

展開全文

澳門學聯副主席:居住證便利澳門學生內地求學

2018-08-30

據《澳門日報》報道,本身在內地就讀的澳門學聯副主席梁君濤近日表示,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的出臺,給予在內地學習的澳門學生極大的方便。

 

不少在內地就讀的澳門學子錶示,過去在出行、求診、購物、學校行政手續等方面都存在諸多不便,如今有居住證後,該些情況將得到大大改善。

 

梁君濤表示,內地澳生申請居住證後,在出行方面可以享受到與內地居民同等便利,可以使用居住證在網上平臺上購買車票,及在車站自助取票機自助取票,還可以在網上進行如掛號求診、購物等登記手續,且享有與內地居民同等的權利和便利;尤其在學校行政手續方面,將與內地學生一樣方便,可望節省不少時間。

 

此外,居住證出臺後,澳門市民在內地就業亦將方便許多,以其本身就讀師範專業的學生為例,可望與內地同學一樣,通過考取教師資格證,在內地就業,成就理想。

 

梁君濤認為,居住證的出臺正是體現了中央對港澳臺同胞的關懷,正面回應了港澳臺同胞的需求。

展開全文

臺生:赴大陸追夢的腳步,綠色恐怖也阻止不了

2018-08-30

這兩年台灣青年赴大陸就業最夯的話題,莫過於廈門海滄區的35名台灣青年小區主任助理,這開了台灣小區治理人才赴大陸發展的先河,同時也是促進台灣青年在大陸深入基層一線和共同治理的一個起點,當然最為重要的是體現“兩岸一家親”理念的重要落實。

 

但是近日有台灣媒體報道指出,台灣當局內政部門在近日以“一般公務機密”函件發送給各個台灣青年,要求其在廈門工作的的內容填寫調查表,以厘清是否違法。該公文主旨就已“疑似涉有違法”來恫嚇這些台灣青年,這樣的函件寄送到這些臺青的家裏,簡言之就是想讓其知難而退在大陸工作徒增不安感。

 

從這則新聞觀察到,用法律函件的手段來恫嚇台灣青年赴大陸發展呢,這是否又是一場民進黨綠色恐怖的開始呢?其實,從今年大陸“31條措施”出臺以來,台灣當局多次召開記者會稱“31條”是“口惠而實不會”,但是經過這半年來,大陸從中央到各省市,無不在完善“31條”和台灣同胞的“同等待遇”,特別在取消港澳臺工作證和《港澳臺居住證辦法》出臺後,這都無疑是大大地打臉民進黨蔡英文當局。誰對台灣同胞最好,在此也不必多説當然是大陸啦!現在再用這種“發函”手段來恫嚇赴大陸發展的台灣青年,可謂是讓人看得無語和可笑。

 

世界上的人才都是自由流動的,當全世界都關注中國大陸的發展時,台灣同胞當然也有機會在大陸追逐自己的夢想,因為兩岸同胞本是一家人。台灣青年赴大陸築夢,是為了追逐人生理想的價值在大陸實現,一來可以促進兩岸的融合發展,另一方面又可增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卻不知民進黨當局遇到大陸時,一方面説我們不反對台灣人赴大陸同時也要維持過去既有的兩岸交流成果,但實際上在島內卻是搞意識形態鬥爭放任“台獨勢力”和“去中國化”,真是自相矛盾、自欺欺人。

 

再從近年來台灣學生赴大陸求學的暴增到西進築夢的台灣青年越來越多,這是時代的潮流,民進黨當局的做法仍是逆時代潮流而為之,大陸的發展機遇一直是展開雙手迎向全世界迎向台灣同胞的,大陸也多次強調願意與台灣同胞優先分享發展機遇,一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同努力。

 

最後還是要説:大陸是台灣青年的築夢寶地,是誰也阻擋不了的。(作者:羅鼎鈞,臺生,現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國台灣網觀點)

展開全文

9月1日起,港澳臺居民可在江蘇就近申領居住證

2018-08-30

9月1日起,江蘇省公安機關首批將開放135個受理點,開展港澳臺居民居住證受理業務,證件辦理週期不超過20個工作日,首次申領免收證件工本費,證件有效期限為5年。9月1日恰逢星期六,各受理點將正常上班,受理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請。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規定,港澳臺居民前往內地(大陸)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連續就讀條件之一的,可到居住地縣級公安機關指定受理點申請辦理港澳臺居民居住證。

 

港澳臺居民居住證持有人在居住地依法享受勞動就業、參加社會保險、依法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等3項權利,以及義務教育、就業、衛生、文化體育、法律援助等6項基本公共服務,在內地(大陸)享受乘坐國內航班和火車等交通運輸工具、住宿旅館、辦理相關金融業務、辦理機動車登記、申領機動車駕駛證、參加職業資格考試等9項便利。

 

江蘇省公安廳已組織部署各地公安機關加快做好系統設備升級改造、業務技術培訓等各項準備,要求各受理點切實提供規範、高效服務。江蘇省首批開通的135個受理點,本著“就近、便利”原則設置,保證每個區、縣(市)至少設置1個,港澳臺居民較多的地方均有所增設。下一步,江蘇省還將根據工作需要逐步增加受理點數量。(江蘇省臺辦)

展開全文

臺媒:綠色執政成泡水保證 只會離民心越來越遠

2018-08-30

 

臺媒:綠色執政成泡水保證 只會離民心越來越遠

 

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圖片來源:台灣“東森新聞雲”)

 

雨炸南台灣,嘉義以南縣市都泡在水裏,被形容是“八二三泡戰”,台灣《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戰區是綠色執政17至21年難以撼動的鐵板區塊,不論是極端氣候釀成難以抗拒的災害,或是蔡當局企圖淡化災情而救災遲緩,執政者是不是應該苦民所苦,人不分老少、地不分南北,全力動員救災為先?難道是綠色執政太久,讓民進黨産生南部選民是其禁臠的迷思,永遠跑不掉?

 

對比莫拉克風災重創南部,災情有過之無不及,但當時當局全力救災,民眾不分南北、一心救災為先,反觀現今官員則是忙著説幹話、撇責任。

 

暴雨下不停,傾盆的大雨聲令災民驚恐難以入眠,災民最想知道的是何時水才能退,家園多久可以恢復正常生活。無奈等到可以解答並前來勘災的執政者,面對眼前狀況卻視而不見,反倒花心思解釋“這雨下在哪都會淹”“民進黨治水還是有效”,讓災民的心都涼了半截。

 

原本以為這是民進黨官員政治智商的最底線,但“內政部長”徐國勇在面對救災慢半拍時,竟説出治水像感冒的無厘頭比喻,“沒有藥可以吃了後,就永遠不感冒的!”讓人驚覺,原來底線之下還有深不可測的下限。

 

其實,災民急著恢復家園的心情不難理解,執政者只要放低身段跟災民高度一樣,苦民所苦,而不是站在雲豹裝甲車上揮手勘災,就能了解他們為何而急、為何發怒。

 

面對這次西南氣流引發暴雨災情,臺當局與地方似乎都刻意淡化因“治水成效”破功帶來的淹水災情,未來這種比颱風還可怕的暴雨型氣候還會再來,執政者若不多用心處理,讓綠色執政成了泡水保證,恐怕只會離民心越來越遠。(中國台灣網8月30日訊   盧佳靜)

展開全文

臺胞:搭上改革開放快車

2018-08-30

1978—2018年,改革開放的如椽巨筆,寫就中華民族奮鬥的史詩。伴隨大陸改革開放的步伐,兩岸實現直接全面雙向“三通”,形成“一日生活圈”,年貿易額約1900億美元。一批又一批臺胞來大陸謀發展,成為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參與者和獲益者,寫下屬於自己的“春天故事”。

 

親歷:見證大陸滄桑巨變

 

8月,台北。在永然聯合律師事務所的會議室裏,李永然律師正在與來自上海法學會的客人們探討兩岸仲裁法律的異同。談起兩岸交流的變遷,李律師感慨不已。早期,海峽那邊禁令重重,但還是有臺商衝破台灣當局的法律與政策障礙,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就開始了兩岸貿易往來與間接赴大陸投資的歷程。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呼籲海峽兩岸“相互之間完全應當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北京紫玉山莊董事長黃紫玉當時在香港,受此感召,她開始協助開拓兩岸貿易。“當時大陸物資匱乏,需要各種商品,台灣經濟比較活躍,促成這樣的貿易,對大家都好。”黃紫玉的父親和兄長都是台灣政商界的知名人士,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為了不連累他們,原名黃美廉的她改名為黃紫玉。

 

從暗流涌動到春潮洶湧,從20世紀80年代第一波以輕紡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到第二波以石化為代表的資本密集型産業,再到第三波以電子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産業……臺商投資大陸的軌跡,已成為大陸改革開放進程的“注腳”之一,而台灣同胞的改革開放記憶中,“進步”“變化”是最高頻的關鍵詞。

 

中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壯源早年從事紡織業。1982年,李壯源到江蘇考察投資環境時發現,“那時大陸的紡織業,生産設備、工廠形態和技術還很落後。”再後來,李壯源的足跡遍及大陸多地,如今在四川綿陽投資生物科技。他感慨:“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大陸的變化和進步真是不得了。”

 

台灣《中國時報》資深記者王銘義1990年第一次到大陸,最令他震撼的是那些在地理課上學過的名山大川第一次“活生生”地出現在眼前。這些年,他幾乎走遍神州大地,東到黑瞎子島,西至新疆烏恰邊城、西藏的納木錯湖,南抵三亞的天涯海角,北達戈壁灘上的酒泉航天城,見證了大陸翻天覆地、迅猛發展的改革開放歷程,也記錄了無數台灣同胞在大陸奮鬥、拼搏的傳奇故事。他説,“改革開放是出故事的年代,我何其幸運能見證與書寫。”

 

先機:搭上改革開放快車

 

作為台灣知名律師,李永然成功的秘訣之一,是前瞻的眼光和敏銳的嗅覺。1990年9月,為到北京觀戰亞運會,李永然第一次去大陸。從廈門到北京的行程中,他遇見許多臺商。李永然敏銳地意識到:兩岸間的法律市場是一塊巨大的處女地。他隨即牽頭組織臺商經貿考察團,一個月發一個團,先後帶了30多個團到大陸實地了解各地的投資環境、地方與中央的法律法規,並選定上海設置服務點。“當時,浦東還是一片農田,我印象最深刻的標語是‘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

 

為了促進兩岸法律界交流,李永然還與工商界朋友在台灣籌組了“兩岸經貿交流權益促進會”,與上海法學會每年舉行不同主題的研討會。讓李永然感到最有成就感的,是當年制定《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實施細則》時,他曾以顧問身份參與會談,並建議在其中加入了有關“臺籍仲裁員”的內容。李永然也是中國國際經貿仲裁委員會聘任的第一屆臺籍仲裁員,之後,他又擔任上海、廣州等多個仲裁委員會的仲裁員。

 

憑藉女企業家特有的直覺,黃紫玉從做兩岸貿易到投資金融、地産、生態旅遊,“我總能踩上拍子,當然祖國大陸對我們很照顧,也很信任。”紫玉山莊所在地是1992年北京市政府的對外招商項目,當時還是一片荒地。黃紫玉斥資數億元,將其打造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生態社區,紫玉山莊也被譽為北京綠色生態發展的“名片”。

 

深圳臺商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力平1994年到深圳,“因為當時工作的傢具行業老闆把工廠搬到了深圳,我也跟著過來了,可以説是被動的,現在回頭看,覺得自己很幸運。”張力平是高雄人,自小家境優渥,親戚朋友對大陸不了解,認為他到深圳工作是“受苦”,母親更是非常擔心,幾乎一天一個電話問情況。

 

在大陸這些年,張力平先給別人打工,後來自己創業,經營著香港與深圳之間的巴士服務。現在,台灣親友都非常羨慕他,親朋好友一撥接一撥要求到深圳來看看,順便尋找商機。談及這二十幾年大陸的變化,張力平十分感慨:“以前大陸企業向我們學習,很多人才是台資企業培養的,現在是我們向大陸企業學習。大陸的政策法令越來越清晰、明確,政府工作人員的素質越來越高,工作熱情高,‘5+2’‘白加黑’是常態。”

 

“還好有大陸市場”,是台灣知名文創企業法藍瓷公司總裁陳立恒的感慨。陳立恒1989年就在廈門和深圳設了兩個工廠,做代工設計。法藍瓷公司成立後不久,他又把生産基地轉到景德鎮。“最初印象其實並不怎麼樣,景德鎮當時燒瓷用的還是焦煤,到處煙囪冒煙。”

 

改變來得很快。景德鎮的焦煤換成了天然氣,黑煙囪全部拆除,舊公路換成高速、高鐵、機場,大陸居民從口袋癟癟到錢包鼓鼓。陳立恒看到了商機和潛力,決心紮根發展,2005年法藍瓷開始在大陸做內銷。3年後,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陳立恒不可避免受到波及。“我們很快決定,把銷售重心從歐美日本轉到大陸。現在我們的大陸市場已經超過歐美市場份額,在大陸有超過100家直營實體店,網上商店估計今年底開張。”

 

期許:兩岸攜手共謀發展

 

到大陸發展,深圳臺商協會南山聯誼會常務副會長林銘聰同樣慶倖自己走對了這一步。1991年到大陸,做過皮件、塗料、裝修等行業,林銘聰成就了自己的事業也見證了大陸的成長。“這些年,我看過太多大陸年輕人從很偏僻的地方買張單程車票到深圳找工作,命運從此改變。那種勇氣和魄力,是當下台灣的年輕人要學習的。”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大陸市場廣闊、機遇多,林銘聰的女兒7年前大學畢業以後就到上海工作。他真心地希望更多台灣年輕人把眼界放寬、把勇氣放大,“不要滿足於一點小安逸,到大陸的廣闊天地來尋找機會。”

 

這幾年,林銘聰所在的社團都會回台灣向高校學子介紹深圳從小漁村到現代化城市的改革開放奇跡,出錢出力動員、組織學生到大陸參訪、實習,找尋機會。“我們來得比較早,抓住了大陸改革開放的機遇,積累了一些經驗,希望傳授給台灣的年輕人。”林銘聰説,年初大陸出臺了“惠臺31條”,最近又取消了就業許可證、推出港澳臺居民居住證,可享受同等待遇,“條件比我們當年好太多了!”

 

兩岸一家親,共謀新發展。大陸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將為台灣同胞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在當前兩岸關係嚴峻的形勢下,尤其需要加強兩岸同胞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兩岸關係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台灣“中國青年大陸研究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鐘桂1992年首次到大陸,20餘年來奔走兩岸,不遺餘力推動兩岸青年交流。她認為,青年是民族的未來,兩岸年輕人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唯有兩岸青年加強互動、增加理解方能攜手前行。“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是李鐘桂鍾愛的座右銘,她説:擁抱希望,方能撥雲見日。(記者 王堯 汪靈犀)

展開全文

蔡當局傲慢執政無以復加 自稱的“謙卑”哪去了

2018-08-29

蔡英文日前在表示:“我們會‘謙卑、謙卑、再謙卑’,集結台灣社會智慧,一起面對挑戰。”這是繼2016年發表當選感言後,蔡英文再次提到執政要“謙卑、謙卑、再謙卑”,只是回顧民進黨兩年多來的執政成績,真的明白何為“謙卑、謙卑、再謙卑”嗎?若是做到了,試問蔡當局的施政滿意度民調會如此低迷嗎?

 

大華網路報28日發表社評説,以最近蔡英文前往南部勘察水災為例,如果高高地坐在雲豹裝甲車上看著民眾家園淹水的情況,是種謙卑的表現,怎會在被民眾要求下,才下車步行勘災?雖然事後蔡英文辦公室解釋搭乘雲豹裝甲車是為了快速到達現場,然而網絡上瘋傳民眾直播畫面卻不是如此,更有網友將前宜蘭縣長陳定南半身浸在水裏勘災的照片,與此次情況相互對照,誰謙卑、誰傲慢還不明顯嗎?

 

此次南台灣嚴重水災固然與全球氣候極端化,短期內降大雨有關,但是相關單位的治水不力及傲慢的反應,恐才是災情不斷擴大的主因。君不見在823淹水災情發生前,台南市代理市長李孟諺、高雄市代理市長許立明都誇口民進黨執政治水有功,不料在大雨來時立刻破功。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台中市,台中市長林佳龍才誇口治水有功,不久立即被豐原水災及台灣大道淹水打臉。

 

由此可見,面對大自然的環境變化,執政者必須謙卑面對,而不是動不動用好大喜功的態度誇大執政成果,更不可在災害發生時,想要用話術來轉移焦點。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為了掩飾在台南市長可能治水不力的狀況,竟然對外表示“這次水災顯示台灣防汛能力已經勝過日本!”、“批評的人,應該要當上帝看看,能不能做好防洪工作。”明顯想藉話術卸責,怎麼也不像是在謙卑執政!

 

儘管賴清德為了選舉的緣故對不當發言致歉,並表示“一肩扛起治水成敗,責任由我承擔,所有責難到我為止”,也吁藍綠停止彼此攻擊,“一起卷袖投入救災工作,讓民眾免於繼續受苦”,但是為何不一開始就展現謙卑的態度呢?蔡英文也對此緩頰指出,這是臺當局“行政院長”負責任的態度,然而民眾心裏總會有疑問,此種遲來的道歉是真心反省,還是因為迫於形勢?

 

文章説,當災民還泡在水裏的時候,臺當局“內政部長”徐國勇竟然表示:“民進黨執政後治水有效,災情已經沒那麼大”;他並舉例,“就像感冒一樣,沒有藥可以讓你永遠不感冒的,不會馬上好,但仍可以延緩症狀”。此種的談話叫災民真是情何以堪!徐國勇雖然已卸下“行政院”發言人的職位,但是似乎始終改不了發言人捍衛臺當局立場的習慣,無形中坐實賴清德的致歉顯得有口無心。

 

當然民進黨傲慢執政不是自今日始,早在執政當天就開始了。君不見民進黨當局利用“立法院”席次過半的優勢,打著“轉型正義”的名號,通過有“違憲”之虞的不當黨産處理條例及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來政治清算與追殺在野黨。即使在“行政法院法官”作出暫停審理、聲請“釋憲”的決定下,依然透過行政力量查封在野黨的財産。如何讓人相信這是謙卑執政的態度呢?

 

同樣地,民進黨當局假推動世代正義之名,違反信賴保護與不溯既往的法律原則,追繳軍公教的退休所得,並將原本奉公守法、信任政府承諾的一群人,塑造成貪得無厭的“米蟲”。如果沒有大肆慶祝年金改革成績就是謙卑,只能説執政黨不知謙卑執政為何物!

 

當南台灣花費好幾千億新台幣的治水預算,仍然不敵大雨的侵襲,不禁令人擔心也編了治水預算的“前瞻建設”計劃,是否將重蹈覆轍。尤其是“前瞻建設”計劃倉促完成規劃,並且在民進黨利用“立法院”席次優勢情況上強行通過,更難以確保其執行成效。偏偏原本應該行政中立的“大法官”會議,卻偏頗地以技術性理由,不接受在野黨“立委”所提出該計劃的“釋憲”案,更是看不到任何謙卑執政的痕跡!

 

社評説,蔡英文雖然多次聲稱執政要“謙卑、謙卑、再謙卑”,但是實際的施政作為卻是“傲慢、傲慢、再傲慢”。

展開全文

國臺辦:各地各部門持續加緊推動落實“31條措施”

2018-08-29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28日表示,近來,各地各部門持續加緊推動落實《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31條措施”),取得積極進展。日前江西省、山東省、重慶市、福州市因地制宜出臺了具體實施辦法。

 

——8月8日,《江西省貫徹〈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實施辦法》正式發佈,共60條具體舉措,為臺企臺胞在江西投資、創業、就業、學習、生活提供與當地居民同等待遇。

 

一是務實回應訴求。對臺胞臺商普遍關注的子女就學、醫療服務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和優惠。臺生在江西就學由教育部門統籌安排,享受所在地學生入學同等待遇,參加江西中等學校招生考試和普通高校招生考試,享受優惠加分政策。臺胞及家屬享有同等醫療衛生服務待遇,並開闢“綠色通道”等。

 

二是新增較多措施。在落實“31條措施”基礎上,加大惠及臺企臺胞力度,又增加了24條新舉措。在吸引人才方面,將引進台資企業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納入江西省引進培養創新創業高層“雙千計劃”申報範圍,符合條件的推薦省級人才創新創業引導基金項目支持。在拓展市場方面,支持幫助當地臺企出口企業充分利用原産地優惠政策開拓國際市場等。

 

三是凸顯江西特色。定期結合“精準服務台企月”等活動,開展“百家銀行進千企”金融定向幫扶臺企政銀企對接會;將符合條件的臺企納入“江西名牌産品”認定範圍;幫助當地臺企採用贛歐班列運輸出口貨物;在江西長期居住的臺胞可憑臺胞證辦理當地旅遊年卡,符合條件的臺胞可享受景區免票或半價優惠等。

 

四是加大開放力度。在營造稅收經營環境、設立江西涉臺商事仲裁中心等方面加強服務。優先邀請臺商參與江西國企招商引資專項活動,每年篩選重點項目向臺商推介等。此外,在臺胞購房資格、“五險一金”等方面有了新的明確規定。

 

——8月15日,山東省發佈實施《關於促進魯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涉及經濟合作、文化交流、臺胞在山東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等3個方面,共56條具體措施。

 

在促進魯臺經濟合作方面,對經審核認定的新設台資企業區域總部和職能型總部,享受山東省財政一次性500萬元獎勵;支持台灣民間資本與山東國有資本共同設立股權投資基金、産業投資基金,並支持台資企業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山東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受聘于山東省內單位的台灣科研人員,可作為省級科技計劃項目負責人,享受與山東科研人員同等政策。

 

在文化交流合作方面,鼓勵台灣同胞、高校研究和民間社團參與承接山東文化工程和文化産業項目,享受和本地企業同等産業政策;增設獎助學金,吸引台灣學生來山東高校就讀;山東文藝院團、研究機構可吸收台灣文藝工作者和台灣青年任職、教學和研學;大力吸引台灣儒學研究高端人才到山東開展儒學研究和傳播工作。

 

在便利生活、保障臺胞應享受權益方面,統籌安排和管理臺胞子女就學、臺胞行醫等問題,明確臺胞在繳存使用住房公積金、購買自用住房、參加職業資格考試以及各類生活服務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山東省還將於近期出臺保護促進臺胞投資權益的地方立法條例,在法律層面對臺胞應享權益予以明確和保障。

 

另外,山東省濰坊市于8月6日發佈實施惠及台灣同胞80條措施,著力為臺商投資興業、臺企轉型升級、臺胞居住生活、臺青就業創業等創造更多便利,提供更多優惠。

 

——8月21日,重慶市發佈實施《關於促進渝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包含經濟交流合作、社會文化交流合作和台灣同胞在當地學習實習、就業創業、居住生活等5個方面,共58條措施。

 

在經濟交流合作方面,支持當地臺企依法到重慶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支持重慶股份轉讓中心為臺企非公開發行、轉讓企業股票等提供服務;鼓勵臺企向重慶産業轉移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強渝臺兩地知識産權保護合作,保護臺胞、臺企知識産權。

 

在社會文化交流合作方面,鼓勵臺胞結合重慶當地優秀文化遺産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保護傳承;支持臺胞同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務,鼓勵臺胞創辦各類文化企業,同等享受當地相關政策;鼓勵兩岸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業設立兩岸合作研發機構。

 

在台灣同胞學習實習方面,建立渝臺人才培訓合作機制,鼓勵台灣優質職業院校與重慶職業院校、職業教育機構合作,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人才聯合培養;臺胞子女就學與當地居民子女同等交費,並享受中考降分錄取政策。

 

在台灣同胞就業創業方面,鼓勵並協助來自台灣的專業人才申報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和重慶市重點人才項目;支持臺胞投資當地醫療機構,依法開辦個體診所;支持臺青創企業入駐各類青創空間,掛牌青年創新創業板;支持臺胞創辦養老服務機構。

 

在台灣同胞居住生活方面,支持在當地長期居住的臺胞參與社區服務,列席當地政協會議,加入社團組織;在市臺辦設立聯繫窗口,為當地臺胞提供緊急救助服務,在定點醫院開設緊急救助“綠色通道”。

 

——8月12日,福州市發佈《貫徹〈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實施意見》,包括4個方面68條具體措施。

 

在經貿合作方面,符合福州市産業規劃和環保規劃的新設台資企業,年度台資實際到資500萬美元以上的,按實際到資額的1.5%折合人民幣給予獎勵,最高獎勵1000萬元;臺企與當地企業同等適用相關用地政策;臺企可參與福州市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等公共服務領域的特許經營項目等。

 

在實習就業創業方面,每年開展“植根榕城”優秀創業項目資助評選,按10%的比例選拔台灣青年優秀創業項目;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含台灣高校)的臺胞可報考福州市相關事業單位崗位;設立福州市台灣人才服務工作站,為高層次台灣人才提供服務等。

 

在文化交流方面,鼓勵當地臺胞參與文化遺産保護工程等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鼓勵、支持臺胞申報、設立民辦博物館等。

 

在安居樂業方面,當地臺胞可享受同城待遇;購買自住用房的首付比例、辦理時限、貸款申請等享受同等待遇。在福州工作的臺胞可按規定參加“五險一金”,享受與當地居民同等勞動保障、醫療衛生服務;臺胞可參評福州市各級勞動模範、“五四青年獎章”、“三八紅旗手”、就業創業傑出代表、榮譽市民等榮譽稱號。(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 記者劉歡)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