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從“我”到“我們”——淺談“臺青融陸六原則”實務例證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青年是國家發展的未來,更是擔當兩岸橋梁的重要所在,不能也不可能置身事外。最近兩年,大陸各級政府積極響應在陸臺胞們的建言獻策,出臺了一系列對臺政策、措施,“惠臺31條”和各省市實施細則相繼出臺、就業證的取消、居住證的發放等等,兩岸民間交流持續發展。作為我們對大陸支持的回應以及對新時期到大陸發展的台灣青年的幫助,由我起草、全國各地50多位台灣青年代表共同發起了“新時代台灣青年六個原則”(後簡稱為“融陸六原則”)。“融陸六原則”是什麼?是台灣青年到大陸發展需要具備的基本價值觀。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月14日,本文作者鄭博宇(左三)和傑出臺青代表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文藝晚會《我們的四十年》時的合影

 

12月14日,本文作者鄭博宇(左三)和傑出臺青代表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文藝晚會《我們的四十年》時的合影(鄭博宇 供圖)

 

“融陸六原則”的內容是“靠自己、接地氣、不投機、共發展、促融合、贏未來”,簡寫口訣為“志(自)氣激(機)發出(促)來”。這是我近三年來在大陸工作及觀察的總結,也是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各領域共同發起的臺青代表們在大陸發展的共同總結及願景。一直以來,島內媒體充斥著太多對於台灣人來到大陸的負面案例新聞。這更讓很多在大陸務實發展的台灣青年回到島內,被誤解為投機主義的“脫臺者”。這一次由在陸臺青自發提出的六原則是想讓兩岸民眾知道,有這樣一群務實努力的台灣青年,用自身的發展做大陸最好的代言人,台灣青年來到大陸的任何城市發展,跟大陸青年離鄉背井到任何省市發展都是一樣的,所以沒有所謂“脫臺者”,只有“融陸者”。希望讓有心想要來大陸發展的台灣民眾知道,依循這六個原則,你也可以跟著大陸的發展,贏得屬於自己的未來。

 

這六個原則的分別定義是:“靠自己”意指憑藉自身實力與專業獲得認可;“接地氣”意指融入在地特色文化與價值認知;“不投機”意指不通過非務實方式取巧走捷徑;“共發展”意指實現個人價值助推兩岸發展;“促融合”意指反獨促統增進融合迎向新時代;“贏未來”意指贏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未來。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本文作者作為台灣青年的傑出代表,參加12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

 

本文作者作為台灣青年的傑出代表,參加12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鄭博宇 供圖)

 

“融陸六原則”的迅速推廣,離不開每一位共同發起人的努力,而不同領域的台灣青年融陸的典型案例就生動地詮釋了這六個原則。

 

黃柏翔,來自台灣高雄,2014年從台灣政治大學博士畢業,他在網上看到中國光大集團的招聘啟事,試著投遞了簡歷。經過筆試、面試,2015年4月他正式成為了光大集團首位臺籍幹部。起初集團將他送進集團的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繼續深造,並參與集團的發展戰略研究。2017年7月,博士後出站後,黃柏翔開始在光大集團下屬的金融租賃公司風險管理部擔任高級經理,平時熱心投入兩岸交流,引導更多台灣青年走向來大陸就業發展。多年來,許多個到大陸發展的“黃柏翔”的例子説明,現在這個時代,大陸發展日新月益,機會更多,台灣青年要勇敢地走出島看一看、學本領、歷練後,發展得更快更好,贏得更光明的未來。

 

王孟筠,廣西師範大學任教的臺籍青年教師,2017年台灣東海大學博士畢業後,靠著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努力,為自己爭取到了教職,更樂於分享自己的求職經歷,讓更多台灣青年學者在這裡找到適合自己的機會,實踐夢想。她的身上較好地詮釋了“靠自己”實力的原則。

 

林智遠,來自台灣嘉義,因為一次參訪活動到訪平潭,了解了平潭綜合實驗區的未來規劃後,決定結合文化旅遊的自身專業,來到平潭發展民宿産業。經過多次探訪村落,後來選擇了與台灣嘉義相同地名的“北港”村進行民宿改建設,後來更是帶動北港村民一起發展民宿産業,現已成為福建平潭知名景點。因在探訪過程中聽到島上有座山,山上的石頭敲擊會産生不同聲音,於是上山嘗試找出能夠敲擊出七個音階的石頭組合,成立了“石頭會唱歌“打擊樂隊,並以此命名民宿,加入平潭自由貿易區兩岸發展有限公司,推動了兩岸交流及青年創業,獲得國臺辦授予的“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資質,林智遠2018年5月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勞動模範”稱號。林智遠的項目選擇、實際操作更多地體現出了“接地氣”的內涵。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林智遠

 林智遠獲得“福建省勞動模範”稱號(資料圖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林智遠在表演打擊樂《平潭石頭會唱歌》,贏得陣陣喝彩。新華網 王雄 攝

林智遠在表演打擊樂《平潭石頭會唱歌》,贏得陣陣喝彩。新華網 王雄 攝

 

范姜鋒,來自台灣桃園,2008年作為台資企業的臺幹派駐在廈門,看到了廈門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方向,2015年決定自己創業。在獲得福建首屆創業之星後,除了繼續發展自己的創業項目外,更決定協助更多台灣青年加入發展機遇,與大陸合夥人共同成立龍山文創園-啟達創業基地,幫助近百組台灣項目落地廈門,于2018年獲得國臺辦授予“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資質,本人亦獲得首批臺籍“福建青年五四獎章”。他就是“促融合”的典型代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范姜鋒獲得首批臺籍“福建青年五四獎章”

 

范姜鋒獲得首批臺籍“福建青年五四獎章”(范姜鋒 供圖

 

為何六原則中會專門提出“不投機”呢?其實是源於筆者從事的雙創産業以及參與的會議中所觀察到的現象。自2015年起,國家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希望台灣青年也能加入其中。全國各省市都相繼出臺了相關支持政策,但在宣傳上,過度強調所謂補助,加上島內媒體的刻意扭曲,産生了許多亂象。像去年就有島內媒體宣傳“台灣人來大陸簽個字就能拿到100萬”,導致很多台灣青年誤以為真的來了就可以拿錢,於是就産生許多光怪陸離的項目,筆者就碰過如發光骨灰壇、火星旅遊一類的怪異項目,諮詢時根本沒有提及項目內容,只問補助怎樣拿?又或是有的組織在島內搞活動招商宣傳,橫幅上居然寫著“到大陸創業免學歷、免專業、免資金”,試問因這些而來的人真的是為了創業嗎?在一次會議中,我曾聽到與會的學生提到自己的博士論文過不了,快畢不了業了,希望政府單位可以幫忙;還有長輩開會時建議,給的補貼應該要再多一點,房子不好找,不然來大陸發展的台灣青年會活不下去,等等。這些都是筆者遇到的一些狀況,筆者認為,創業成敗憑市場機制決定,就業和就學是個人專業能力的印證,如果都是奔著補助和政策而來,註定不會成功。台灣青年在大陸發展遇到問題,可以透過相關單位合理協助,而非過度依賴和予取予求。已經有很多臺青臺商通過自己的實踐證明,如果是來大陸投機的,一定會失敗。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中國人民大學“兩岸學子·彩虹計劃”10週年,鄭博宇接待學員們參訪創業公社。每年像這樣的講解、培訓有幾百次,鄭博宇希望幫助更多的台灣青年在大陸更好地紮根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學子·彩虹計劃”10週年,鄭博宇接待學員們參訪創業公社。每年像這樣的講解、培訓有幾百次,鄭博宇希望幫助更多的台灣青年在大陸更好地紮根

 

一個理論的提出需要不斷的完善。近期我們幾位發起人對六個原則進行過一個小小的調整,“共發展”最早是“重發展”,改成“共發展”,意指優勢互補共同推進兩岸發展,希望讓更多人能更直觀地了解共同發展的重要,無論是合作夥伴還是未來規劃,合作共贏永遠比單打獨鬥更有成效。我們將前三者詮釋為個體的意識,而後三者詮釋為群體的共識,讓六個原則能夠更有邏輯脈絡,更直觀易懂。

 

“桃桃喜”是2015年底來到北京發展的台灣創業團隊。創始人簡子復説服了另外三位大學同學放棄原本的工作,一起投入創業中,後來找了一位大陸的夥伴加入合夥。和大多數從事互聯網服務的台灣創業者一樣,簡子復一開始想要研發APP,後來這位大陸合夥人力排眾議,堅持應該透過經營新媒體、社群平臺和微信公眾號等互聯網工具來進行。實踐證明公司在一年之內就實現了盈利,粉絲量達到50多萬。還曾經因為其中一個産品太過火爆,達到上億的用戶,被平臺方認定為非法增粉而下架。如果當時使用APP來發展,可能在項目前期就因研發、推廣成本過高而胎死腹中。這體現出接地氣、團隊合作共同發展的重要性。現在“桃桃喜”已有30人規模、獲得了三輪融資,獲得了“中關村高新技術認定”的首個台灣新創項目,今年獲得了中關村雛鷹企業人才資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簡子復(左一)看中了7000萬中國單身女性市場,此市場人群特徵為20-30歲之間有主見、時尚,由於生活節奏快、工作繁忙而耽誤談戀愛的單身女性。簡子復和他的團隊成功地在大陸將占星做成了一門不錯的互聯網生意。

 

簡子復(左一)看中了7000萬中國單身女性市場,此市場人群特徵為20-30歲之間有主見、時尚,由於生活節奏快、工作繁忙而耽誤談戀愛的單身女性。簡子復和他的團隊成功地在大陸將占星做成了一門不錯的互聯網生意。(資料圖片)

 

趙顧酵素是2016年于北京成立的兩岸合作項目,創始人是兩岸聯姻的青年夫妻,來自台灣新竹的趙翌捷與來自四川成都的顧月,兩人在本科就讀相識,經歷了一次創業,雖然最終失敗了,但男方讀研後,看到大健康産業的發展,決定將家裏為知名品牌酵素代工多年的經驗進行包裝,聯合各自的姓氏取名為“趙顧”,諧音“照顧”,即照顧健康的意義,成為2017年北京市高校大學生創業版首個登版台灣新創企業,並於今年獲得中關村雛鷹企業人才資質。

 

楊品驊是來自台灣花蓮的阿美族青年,他憑著自己敢幹且實幹的精神,在近10年的北漂生活中,開創了一項又一項的奇跡。現在的他,已經是台灣漂流木文化藝術團創始團長、北京“VA·兩岸人文複合式音樂餐飲”的東家、台灣少數民族潮創品牌——原朝的創始人,並與大陸苗族女青年合組「山浪花」組合,致力發揚少數民族文化及青年發展,雖然事業小有所成。然而,與其他商人不同,他創業並不是為了個人掙錢盈利,他希望能把這個發展傳回台灣的部落中,讓更多部落的青年走出來,參與到大陸的發展中。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漂流木藝術團第一次在北京演出

 

漂流木藝術團第一次在北京演出,右一為楊品驊(資料圖片)

 

以上這些實例中的台灣青年,他們不僅是“臺青融陸六原則”的共同發起人,也是親身的實踐者;他們靠自己的專業在不同的領域取得認可和成就,接地氣地選擇適合的方法,融入大陸的社會發展;他們不依靠補貼、特權或優待,而是憑藉分析熟悉市場規律獲得事業的發展,結合兩岸的優勢互補共同合作實現共贏,更有兩岸聯姻夫唱婦隨的攜手共進。希望用他們務實的實踐與發展告訴更多台灣民眾,唯有從社會的融合,走向心靈契合,通過反獨促統實現兩岸統一,才能贏向屬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

 

上述案例僅僅是“臺青融陸六原則”迅速推廣的眾多實例中的一小部分,筆者希望更多台灣青年成為該原則的共同發起者和踐行者。兩岸本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兄弟,祈盼“臺青融陸六原則”,讓每一位台灣青年從個體的“我”掌握髮展機遇實踐自身發展,進而引導更多人成為群體的“我們”去影響兩岸的未來發展,由量變産生質變,共同完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贏向新時代。

 

                                                              (本文作者鄭博宇係首鋼創業公社臺港澳部總經理,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再出發——清華台灣學霸説唱這項“中國奇跡”

2018-12-19

在改革開放的40年間,中國發展日新月異,創造了一項又一項令世界矚目的中國奇跡。這其中,就包括前不久通車的港珠澳大橋。

這項粵港澳三地合作共建的“超級工程”也吸引了台灣青年的關注。來自台灣的小宇和沛穎實地感受了港珠澳大橋的魅力,參與創作歌曲《此刻,再出發》。他們用説唱的方式為港珠澳大橋點讚,也道出了他們不懈追逐夢想,書寫人生奇跡的心聲。

展開全文

晉江臺青創業就業服務中心 助力臺青夢想

2018-12-21

一年多時間來,晉江市梅嶺街道桂華苑6—7號樓二層,常有許多台灣青年身影的進出,這裡,現在是晉江市台灣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的所在地。中心總面積2000多平方米,目前一期場地面積1125平方米,設置辦公室、輔導室、創客室、博士(研究生)工作室、會議室、接待室、休閒區等功能化區域。

 

晉江臺青創業就業服務中心 助力臺青夢想

 

晉江市台灣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

 

服務中心借助晉江市民營經濟發達的獨特優勢,充分發揮晉江“愛拼敢贏”的創業活力,依託晉江市洪山文創園、三創園、五店市傳統街區等台灣青年創業基地,聚合泉州輕工學院、泉州理工學院等高校資源,為來晉創業就業的台灣青年提供註冊服務、場地辦公、政策資金申請、創業輔導、技術支持、創投融資、市場諮詢、法律援助等創業就業一條龍服務。

 

根據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17年10月27日正式掛牌至今,已經有四百多人次台灣青年到服務中心現地考察諮詢,目前吸引近五個項目落戶在中心,包含了母嬰護理、美容産業、黏土創作和音樂培訓等項目。

 

“我們的母嬰護理引進台灣的先進理念,對産婦和嬰兒的護理更科學更週到,受到了晉江當地民眾的歡迎。”昕愛母嬰護理負責人朱旋告訴記者,自己的母嬰護理工作室落戶在中心才短短3個月,但已經接待護理了十幾位客戶,並且都得到了客戶的認可。她認為,大陸的市場很大,加之閩臺兩地與生俱來天然的親近感,她相信台灣特色的母嬰護理服務在大陸一定可以有很好的發展空間。

 

晉江臺青創業就業服務中心 助力臺青夢想

 

范庭甄、方翊瑋接受記者採訪

 

同樣是看中了嬰童市場,來自台灣的8位年輕音樂人則將目光鎖定在大陸的幼兒音樂教育市場。科班出身的范庭甄、方翊瑋等台灣年輕音樂人放棄原先在台灣與知名藝人合作的機會“西進”闖蕩到大陸,正是通過親戚朋友的介紹他們才到服務中心進行諮詢,並最後決定留在晉江發展。在他們看來,兩岸在兒童音樂教育方面有一個很大的差別,那就是台灣偏重表演,大陸偏重學習和培養,加之大陸開放二胎、家長對音樂教育越來越重視,這讓這些年輕人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他們音樂教育培訓項目的落地程式正在推進中,預計明年就將開張授課。

 

晉江臺青創業就業服務中心 助力臺青夢想

 

導師團

 

為了讓赴晉江創業就業台灣青年更快融入當地的生活和工作,服務中心還將聘請有在晉創業經歷,既熟悉大陸市場環境,又了解台灣青年創業需求的專業導師團隊為入駐項目提供貼心服務。“我們導師有晉江本地的也有台灣地區的,有企業家也有高校老師。通過輔導,為有意向到大陸發展的台灣青年解疑釋惑,為他們更好融入新的環境搭建橋梁。” 作為導師之一的泉州理工學院招生處處長蔡金佩面對台灣青年的諮詢總是能盡其所能進行幫助。在他看來,只有讓台灣青年有了安全感,才能讓他們安心在這裡創業就業。

 

晉江臺青創業就業服務中心 助力臺青夢想

 

昕愛母嬰護理工作室

 

晉江臺青創業就業服務中心 助力臺青夢想

 

昕愛母嬰護理工作室負責人接受採訪

 

據了解,服務中心堅持真誠服務台灣青年創業就業的理念,立足搭建海西經濟區兩岸青年交流及創業最佳平臺,匯聚各方資源,培育優質項目,致力於將晉江市打造成為台灣青年大陸創業的首選地和聚集地。海峽之聲網12月20日泉州訊(記者廖一傑)

展開全文

“大家一起拔蘿蔔”----臺青大陸創投攻略篇

2018-12-07

“現在是最好的時期,台灣年輕人,快來!”----虞慧芳(廈門市場臺商協會副會長、臺青創客家總經理);

 

“咱們中國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高莉蓁(中國國際金融理財師、台灣國際認證理財規劃師,富鴻理財規劃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認清自己,大步向前,美好的未來等著大家”----許煒昕(廈門掘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人);

 

“台灣創業家來大陸一定要細緻入微、體貼入心,要在這邊學習擁抱變化”----郭宏鴻(淘寶大學講師、國家級青創基地寧波市鄞州紅番薯孵化器有限公司總經理);

 

“巾幗不讓鬚眉,為了夢想我們永無止境”----法卓(全國“三八”紅旗手、天津草帽眾創空間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董事長);

 

冬日鷺島,風和日麗,海闊天空。12月5日剛剛閉幕的2018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上,中小企業合作及青年創業推動小組分論壇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兩岸青年企業家及創業者們圍繞“創新、融合、新夢想”主題,就如何更好地交流合作展開熱議。兩岸青創代表指出,中小企業和青年正成為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主力”。近幾年大陸各地陸續出臺針對台灣青年的優惠政策,吸引了越來越多臺青來大陸創業就業,不少臺青已在大陸取得了亮眼成績。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峰會

 

12月3日至5日,2018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在美麗的廈門召開。(攝影 :何婧 )

 

對於事業已有起色的青年臺商來説,今後可能要花更多時間思考如何深耕專業領域,如何通過轉型升級來突破創業瓶頸。而對於剛剛來大陸或者正準備來大陸創業的台灣青年來説,這些前輩的創業經驗和他們走過的路就成為了寶貴的財富,具有強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創業應具備的心態

 

對於初到大陸的臺青創業者,幾位創業前輩都普通談到了一個“穩”字。

 

法卓:《航海王》這部動漫劇伴隨著我十幾年的成長,一群年輕人為了夢想而永無止境地去追求。對我們青年來説,人人都可以成為你自己心目中的海賊王,成為互聯網大航海時代的贏家。創新就是面對現在而去改變未來的態度。你一定要去充分發揮你自己的長板,不要盲目地去追風,要深度地思考自己的優勢到底在哪,然後做好佈局和規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法

 

天津草帽眾創空間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董事長法卓在專題論壇現場向青年們傳授經驗。(攝影 :母曼曄)

 

虞慧芳:今年是大陸改革開放40年,很多臺商都是改革開放的受益人。“九合一”選舉以後,非常多的台灣企業現在要過來大陸“卡位”,因為以後台灣和大陸的經貿往來會更密切。對青年創業者來講,現在應該是更好的時期。在座的青年我們一起發大財。我給創業者的意見是務實、不好高騖遠。我建議在讀大學的同學可以勇敢一點,無非就是實習,過來試一試,不管你以後在哪工作,實習的經驗是你最寶貴的財富;如果你是剛剛大學畢業,我建議你先來大陸工作,然後想好了再開始。我們不建議大學畢業拿著父母親的錢就來創業。不要説大陸各地現在都有補助我就來了,靠補助的企業是撐不住的。企業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産品、營利模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月7日至8月13日,25位台灣學生聚首福州,“第二屆極限60小時微電影PK賽”打響。兩岸青年學子一起分工合作,以“好福趣”為主題,規定在60小時內寫腳本、拍攝,並製作出一部5分鐘的微電影。透過兩岸青年不同視野,深入了解福州傳統工藝之美。

 

8月7日至8月13日,25位台灣學生聚首福州,“第二屆極限60小時微電影PK賽”打響。兩岸青年學子一起分工合作,以“好福趣”為主題,規定在60小時內寫腳本、拍攝,並製作出一部5分鐘的微電影。透過兩岸青年不同視野,深入了解福州傳統工藝之美。(據資料圖)

 

許煒昕:馬步蹲得深才能跳得高。創業沒有捷徑。大陸市場大、機會多、優惠的政策非常地好,但創業初期穩紮穩打往目標邁進才是真正的捷徑。我對於臺青創業者的建議是多看多聽多思考。許多創業者在創業之初有很多很多的想法,其實要先確認自己能做什麼以及什麼做不到。大陸市場是台灣的60倍以上,各行各業競爭是非常激烈的,而且各領域分工非常詳細。放眼世界,大陸對於青年創業的初始環境真的是給予非常多的政策補助,但是自己的基本功要夠硬,對於市場的調整應變以及專注的程度要足夠。創業者要先了解自己創業項目的優劣勢,不要對市場過於樂觀。

 

高莉蓁:創業是艱難的,所有的困難都是磨煉,要有在冰裡長出一朵花來的精神。當這個心態對了以後,企業家遇到任何的事情都挺得過去。企業家都有個特質:專注,因為只專注做一件事,所以他能從小做到大。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月5日舉行的小組青創交流座談會主題為“攜手開創兩岸青年在大陸的發展新契機”。這是座談會現場,臺青創客分享創業經驗和建議。

 

12月5日舉行的小組青創交流座談會主題為“攜手開創兩岸青年在大陸的發展新契機”。這是座談會現場,臺青創客分享創業經驗和建議。(攝影 :母曼曄)

 

 

學會融合接地氣

 

談到融合,接地氣是幾乎所有青創家們提到最多的詞語。

 

郭宏鴻:大陸人和台灣人在講話方式、思維模式上都有很大的區別,文化造成雙方的差異。我來寧波的時候朋友跟我説,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接地氣。接地氣是什麼?是把鞋子脫了站在草地上嗎?其實不是。我會建議剛到大陸創業的臺青搭著公車去吃全城的小吃,逛當地的菜市場,實際使用微信、支付寶,去接觸到民眾的生活,感受他們的感受,分析市場,你才有辦法去決定你下一步要怎麼樣。許多台灣青年憑著在台灣的經驗到大陸施展,“陣亡”的非常多。其實你花半年一年的時間來看市場、調整、站穩腳跟再去做,對企業的發展會有更好的幫助。另外,我會建議,一是過來的商品要符合大陸這邊的需求;二是從小地方做起,目標客戶群更準確,做小而美,不要一開頭就是全國市場,深耕好以後再往外擴展。

 

虞慧芳:放棄小確幸、融入大舞臺。我們基地是兩岸的團隊在服務兩地的青年,成就了好幾對兩岸的婚姻。我以為,對於來大陸的台灣青年,融入和接地氣非常重要。對於企業來説,融合是取長補短多合作。台灣的文創更加有底蘊、台灣的服務更加有溫度、台灣的人才更加有活力。在資金方面,大陸政府在天使資金方面比台灣做得要好,我所在的廈門和上海各級政府都有天使資金在幫助新創企業。全國有76個台灣青年創業基地,如果臺青來創業可以優先選擇基地,這些基地有便利的辦公環境、完善的服務、成熟的運營模式,每年都會辦創新創業大賽,還有配套的扶持基金。政府的營商環境更加法制化,服務也更加人性化。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月5日上午,臺青創客、“臺青創客家”總經理虞慧芳講述大陸創業歷程,分享經驗和建議。新華網 肖和勇 攝

 

12月5日上午,臺青創客、“臺青創客家”總經理虞慧芳講述大陸創業歷程,分享經驗和建議。(攝影:新華網 肖和勇)

 

許煒昕:創業之初,資源是有限的,要把所有火力集中在自己能掌控的事務上面。我公司在初期對大陸的稅法不了解,以至於多交了好多稅。新創公司接到業務固然開心,但我要提醒的是,稅、賬、法是非常重要、馬虎不得的,我建議台灣青創者都要進入到兩岸青創園區,園區對於政策、財務、稅務、法務都會給予企業相當大的扶持以及及時解決問題。  

 

關於團隊

 

法卓:創業過程中,人是最核心的要素。團隊每個人的思想是否能夠達成共識,是否能夠尋覓到三觀一致、志同道合的人快速連接到一起組建團隊,形成思想上的共融,達到共同高度的認知是關鍵。

 

高莉蓁:創業就像拔蘿蔔。一隻小兔子從一個小蘿蔔開始,慢慢慢慢拔出大蘿蔔。當他拔大蘿蔔的時候發現,糟糕,人不夠了,怎麼辦?沒關係,找人來,所以開始有了團隊的概念。團隊需要融合。我在大陸十年,我認為融合就像夫妻相處一樣,有的一輩子相親相愛,有的一輩子吵吵鬧鬧。在創業之前應該先要交朋友。重點考量我到底適不適合這個團隊,我認識的這批人適合不適合我往下走?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腳步是一致的,中間怎麼吵吵鬧鬧都沒有關係,就像鄧小平説的,摸著石頭過河吧,總有一天會走到河的彼岸。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高

富鴻理財規劃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高莉蓁認為,團隊的融合需要大家互相的理解和包容(攝影:母曼曄)

 

 

許煒昕:創業初期我們要找戰友。大陸的小夥伴一般比較有狼性,敢衝敢闖;台灣的創業團隊沒有那麼衝,但是想得比較多、比較務實一點,一步一個腳印規劃得更好一點。一個團隊如果有大陸夥伴又有台灣夥伴我認為是一個非常好的結合。融合體現在一個團隊中就是互補,由大陸的夥伴先開頭,由台灣的夥伴在後續的執行上作支持。

 

“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今年適逢大陸改革開放40週年,而大陸致力於為臺商提供良好服務的政策取向一以貫之,對台灣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各項政策和服務只會越來越好。

 

青春逢盛世,奮鬥正當時。台灣青年們,come on,baby!

展開全文

閩臺青年共同探討“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成就”

2018-12-19

在福建省生活工作13年的台灣青年孟憲霆18日説,雖然在大陸生活只有13年,但深刻感受到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無論是從經濟還是人文領域。作為在大陸發展的臺胞,“能夠參與改革開放建設倍感榮幸,將繼續努力推動兩岸交流合作。”

 

18日上午,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當天下午,50多名閩臺青年齊聚福建省福州市,聚焦“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成就”。

 

慶祝大會上,林毅夫作為改革開放傑出貢獻人員之一受到表彰,讓台灣青年受到激勵。孟憲霆説,希望能像林毅夫先生一樣,為大陸的發展做出貢獻。

 

孟憲霆是福建兩岸金橋人力資源有限公司總經理。他介紹,正是得益於改革開放以來的政策,2015年8月,他在平潭創立了福建兩岸金橋人力資源有限公司。該公司面向台灣創業企業和團隊提供創業孵化服務,提供手機號碼申請、申領薪資補助、學歷認證、醫社保辦理等一系列服務。

 

孟憲霆表示,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將繼續在大陸紮根,為台灣青年來大陸生活便利提供更多幫助,為兩岸交流貢獻更多力量。

 

曾獲得裏約奧運會女排冠軍的排球運動員徐雲麗認為,國家興盛方才體育振興。中國從“東亞病夫”刻骨銘心的屈辱,到笑傲世界體壇,中國體育的發展壯大見證了中國繁榮富強的歷程。

 

徐雲麗説,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女排精神具有濃厚的時代烙印,當下和未來,女排精神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應不斷延續與傳承。

 

當天,福建光陽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第七屆福建省青年商會副會長余劼等人也先後發言。余劼表示,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將繼續加大技改創新,推動智慧化和機械化的融合,不斷推動企業轉型升級,保持高品質發展。(中新社福州12月18日電 記者 龍敏)

展開全文

三湘四水出傑青 芙蓉國裏盡朝暉

2018-11-02

一群可愛的機器人萌寶隨著音樂的節奏,整齊地踢腿、抬臂、轉身、起舞……在家裏就能喝上優質健康山泉水的人工山泉直飲機、把養生古方和新中産消費定制結合起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牛膠糕、色彩和圖案更有設計感更貼合現代人審美情趣的新派精緻湘繡…… 10 月 30 日,湖南長沙隆平水稻博物館裏充盈著青春跳動的氣息,涌動著一張張年輕的臉龐,第十四屆湘臺會湘臺青年創新創業專區活動在這裡舉行。來自湘臺兩地的創新創業青年及企業家代表、湘臺兩地青年學生近300人薈萃一堂,講述青年創新故事,探討青年創業之路,展示青年創新成果,簽署青年合作框架。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圖 楊旭)

 

第十四屆湘臺會湘臺青年創新創業專區活動現場,小機器人開場舞無比酷炫(楊旭 攝)

 

郴州森林幼兒園及餐飲業法人代表陳淑貞女士講述了她從台灣台中遠道而來在郴州創業的故事。她説:台灣人生活很安逸,我自己以前開了一個小店,覺得那樣的生活也不錯了,如果不是父親鼓勵和支持我走出來,我真的還是原來那個樣子。現在大陸發展非常地迅速,台灣有局限性,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平臺,台灣青年如果不走出來開拓一下視野,真的就是平平淡淡了。只要你有技能,大陸這麼大的平臺足夠以讓你發揮;如果説你沒有什麼專業,這裡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的地方。兩岸各有各的優勢,可以很好地結合和融合起來。青年出來創業肯定有個過程。我自己也不是一開始就很順利,也是跌倒過很多次的,關鍵是你自己要勇敢,要想辦法去調適。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陳

 

短短幾年,陳淑貞已經開了三個上席民間菜館、一家幼兒園和一個休閒生態園,她在第十四屆湘臺會湘臺青年創新創業專區活動上介紹來大陸的經歷(李晴沛 攝)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湖南和台灣雖山水遠隔,但歷史相連、文化相通、血脈相親,湘臺兩地淵源很深、緣分很深、情誼很深。目前,臺商投資穩居湖南境外引資第二位,湖南已成為中部地區吸引台資最為活躍的省份之一。截至2018年9月底,湖南省累計批准台資企業和項目2618家,實際到位台資600億元人民幣。

 

青年興則民族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作為最具創造力、最有活力的群體,是創新創業的主力軍。有不少有志湘臺青年,主動把握新時代湖南改革發展的歷史機遇,積極融入湖南、深深紮根湖南,為湖南的創新創業貢獻智慧與力量。湖南也出臺了不少利於本地青年創業、台灣青年來湘創業的政策和措施。自2014年開始,共青團湖南省委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圍繞“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把促進青年創新創業工作作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重要抓手,逐步建立了青創賽、青創群、青創課、青創板、青創園、青創雲的“六個青創”工作體系。

 

2018年,湖南廣播電視臺獲批全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長沙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就業基地、寧鄉經開區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等一批青年創業就業服務平臺相繼搭建起來。剛剛閉幕的第十四屆湘臺經貿文化交流合作會開幕式上,湘臺兩地達成簽約合同項目11個、合作協議3個,項目總投資達134.65億元,全部投産後總産值可達275.1億元。這些項目裏,有一半以上的項目就是聯合國定義的青年範疇的企業家們所創業的項目。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月30日上午,第十四屆湘臺經貿文化交流合作會在湖南長沙開幕。簽約儀式現場。(母曼曄 攝)

 

10月30日上午,第十四屆湘臺經貿文化交流合作會在湖南長沙開幕簽約儀式現場。(母曼曄 攝)

 

如今,湘臺青年一代既可以成為“同桌的你”,也可以成為“愛人眷侶”,更可以成為“中國合夥人”,他們共同生活、共享機遇、共同打拼,點燃了湘臺交流的新亮點。

 

“有人説,這個時代拋棄你,連句再見都不會説,這就是我們所有的青年人面對的環境和挑戰。”全國青聯委員、榕智股份創始人兼董事長郭煒原來在傳統媒體工作了20年,五年前開始自己創業。他説,我有很多台灣的年輕小夥伴。台灣青年擁有最大的財富是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匠人和匠心的精神,在大陸現在有這麼多産品和市場需要轉型、迭代的時候,我們台灣朋友是有很多機會的。青年的創新創業還是要從需求出發。湖南有很好的地理位置優勢和很強的文化基因,將來會有很多新的需求被釋放出來,有些傳統行業在互聯網背景下需要得到提升。我認為,奮鬥的人永遠是年輕的,無論我們的頭髮白了多少,但我們終究會和小夥伴一起實現夢想。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郭煒

 

郭煒在第十四屆湘臺會湘臺青年創新創業專區活動上分享他的創業歷程(母曼曄 攝)

 

長沙芙蓉區青創基地副理事長、湖南凝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趙晉穎來自台中,他對台灣青年給出了這樣的鼓勵和意見:長沙市在去年正式邁入稅收萬億城市,它的經濟發展、地理位置、交通情況都是非常優越的,中央對湖南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湖南剛剛出臺的惠臺59條政策、中央出臺的台灣居民居住證政策都極大地幫助到了我們,把我們台灣人當成自己的同胞,享有金融、交通、生活等各方面的便利。現在台灣整體的政治、經濟環境已經越來越不穩定,大中華市場早就已經是世界趨勢,我還是蠻鼓勵我們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勇於踏出這一步。現在中央給了我們臺胞很多的優惠,甚至比在地的中國同胞享有更多的優惠,來這邊創業會比到其它國家甚至在台灣創業會簡單很多。我們來中國創業不要在乎是不是免稅免地租等,這些本身就是你的既有成本,我們要在乎的是一個大格局,台灣只是一個2400萬人口的市場內需,可是光湖南就有800多萬,中國有14個億。台灣今年的民調,支持統一的比例已經超過獨立。我呼籲台灣青年不要想太多,要把格局踏出去,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闖一闖。       第十四屆湘臺會湘臺青年創新創業專區活動還舉辦了 “青年創新創業成果展”,緊密結合兩地産業特色、區域優勢,在歷屆“創青春”湖南省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優秀獲獎項目中分別選取“商工組”“互聯網組”“現代農業組”等賽組最具代表性的25個項目進行展示,為湘臺兩地青年共創搭建合作平臺;在會上,湖南創新創業組織與台灣相關組織機構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為兩地青年創新創業、共進發展提供更好的契機;此外,共青團湖南省委提前收集信息,現場發佈一系列駐湘央企、省屬國企、臺企的人才崗位信息,為更多湘臺青年提供優質的就業機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趙

 

趙晉穎認為,長沙具有得天獨厚的投資環境,希望台灣青年們勇敢地走出島,到這裡看一看,到這裡創業((母曼曄 攝

 

躊躇滿志的湘臺青年,在湖南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書寫著一段段創新佳話和創業傳奇。湖南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黃蘭香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湖南是人才高地,這些年來,湖南大力支持青年創新創業,出臺了完善的整套體系,衷心期待兩岸青年秉持協同共享的理念、以我之美、美人之美,在創新的道路上互學互建,在創業的征途上共享喜悅。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簽約儀式

 

第十四屆湘臺會湘臺青年創新創業專區活動兩岸合作項目簽約儀式上,湘臺青年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李晴沛 攝)

 

第十四屆湘臺會湘臺青年創新創業專區活動結束了。入場之前,所有嘉賓的笑臉已經被提前採集。在活動結束的最後時刻,所有人的笑臉匯成了“YOUTH”這個單詞定格在大螢幕上,讓人們仿佛看到了湘臺兩地青年的團結友愛、親密無間,也仿佛清晰看見了湘臺兩地青年創業夢想實現的幸福笑容……

 

 

展開全文

90後臺青對話臺商陳嘉雄:如果我家也來雲南種茶,要怎麼做?

2018-12-13

 

90後臺青對話臺商陳嘉雄:如果我家也來雲南種茶,要怎麼做?

 

“改革開放四十年之我的新大陸——北回歸線上的滇臺緣”兩岸自媒體人看雲南活動報道團走訪台企昆明統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台灣網 張亞靜 攝)

 

12月11日,臺企昆明統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辦公室格外熱鬧,參加“改革開放四十年之我的新大陸——北回歸線上的滇臺緣”活動的兩岸自媒體人一走進該公司,就被幾大盆漂亮的蝴蝶蘭吸引,特別是團隊裏來自台灣的8位年輕自媒體人,雖然蝴蝶蘭對他們來説最熟悉不過,但是在遙遠的雲南看到這種盛産于台灣的花朵還是感覺“surprise”。

 

該公司董事長陳嘉雄站在一旁笑瞇瞇地對報道團介紹説:“我把台灣的蝴蝶蘭品種和種植技術引進雲南,一種就是18年。雲南這裡的氣候和土壤特別適合發展農業。”

 

90後台灣自媒體人鄧勳澤曾榮獲海峽兩岸主持人大賽十強,目前就讀臺藝大廣播電視學系,現在還是上海戲劇學院播音與主持交換生,他聽了後立刻一連串地發問:“我家在阿里山下的嘉義縣從事茶葉種植,如果我家也來雲南種茶,要怎麼做?臺商在雲南種茶的多嗎?競爭會不會很激烈?”

 

陳嘉雄給鄧勳澤介紹了兩三位在雲南種茶比較成功的臺商的情況,並鼓勵他説:“我覺的來雲南種茶非常好,因為這裡的自然條件適合發展綠色農業。至於説到競爭的問題,我認為,如果你的茶葉産品足夠好,就一定會有市場。其次,我建議想來這邊創業的台灣同胞和台灣青年,一定要先學習,要很深入地了解當地情況,特別是要了解當地的産業政策,要契合當地的發展重點去選擇行業進入。比如説,雲南目前正全力打造綠色食品、綠色能源、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我認為對臺商來説,這其中蘊含很多機遇。”

 

雲南素有動植物王國、藥物寶庫、香料之鄉、天然花園之稱,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雲南和台灣,在地圖上雖遙遙相隔,但處同一緯度,被北回歸線貫穿而過,因此這兩地在氣候和地理地貌具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樣擁有豐富的綠色資源,同樣適合發展農業種植。改革開放40年,許多臺商跨海而來,在雲南從事花卉、茶葉、咖啡等特色農業,陳嘉雄就是其中一位,如今,由他創立的昆明統一生物企業已發展成為雲南最大的台資花卉生産企業。

 

陳嘉雄一開始來大陸時從事的行業並不是蝴蝶蘭種植,1993年他來雲南時,做統一蓄電池在雲南的供應商和代理商。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成功舉辦,成為陳嘉雄人生的重要轉捩點,他回憶説,在這次博覽會上,來自台灣的園藝工作者也參與了建設,這其中有他的朋友,他們將台灣的蝴蝶蘭引入博覽會。朋友説雲南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合種植蘭花,建議他考慮轉行,於是在2000年,陳嘉雄成立了昆明統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始從事蝴蝶蘭的買賣和種植。

 

“我在昆明已經生活25年了,昆明可以説是我的第二故鄉。我一點都不後悔當初選擇來雲南發展,我很高興能參與和見證大陸改革開放的進程,並在此過程中取得一些成果,讓自己和家人過上還算不錯的生活。”陳嘉雄説。

 

陳嘉雄表示,雲南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適合發展特色農業,還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對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具有地利優勢。“雲南鄰近東盟國家,這有助企業開拓東盟市場。目前雲南正在加快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建設,這其中有著非常廣闊的市場。臺商到雲南投資農業風險低回報率高,隨著面向西南橋頭堡區位優勢的彰顯,雲南會吸引越來越多的臺商前來投資。”

 

“此外,雲南還是‘一帶一路’建設重要節點,這對臺企也蘊含很多機會。”陳嘉雄以自己的公司為例,解釋“一帶一路”對臺企的助力:“以前我們公司的蝴蝶蘭主要銷往東南亞,但是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未來我們可以把蝴蝶蘭銷往歐洲,歐洲國家的鮮花消費力很強,很多人去菜市場買菜都會隨手買束花帶回家。因此説,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市場前景很廣闊,像莫斯科對蝴蝶蘭的需求就非常大。以前到歐洲不好出去,現在走渝新歐鐵路十幾天就到了,而且成本比以前低。”

 

報道團裏的台灣女孩張芳瑀目前正在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就讀,她和台灣自媒體人黃培倫都對台灣年輕人來大陸、來昆明發展的話題比較關切,他們問陳嘉雄,如果臺青想來雲南工作,一開始要怎麼進入?

 

陳嘉雄表示,自己已經做了20多年的昆明臺協常務副會長,如果台灣年輕人想來雲南實習就業,可以整理出一個名單,“雲南有很多企業、臺企,包括我自己的企業,都歡迎台灣學子加入,我本人和昆明臺協會全力幫助你們。其次,還可以選擇先來雲南的大學讀書,通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了解雲南,從而為將來在這裡的求職就業做過渡。”

 

“我跟你們講,大陸現在的發展機會很多,我兒子跟你們是同齡人,他2013年在美國完成學業後就回到昆明,現在幫我打理公司的海外出口業務。”陳嘉雄説。( 中國台灣網12月13日昆明訊 記者 王怡然)

 

90後臺青對話臺商陳嘉雄:如果我家也來雲南種茶,要怎麼做?

 

臺商陳嘉雄與台灣自媒體人交流。(中國台灣網 張亞靜 攝)

 

90後臺青對話臺商陳嘉雄:如果我家也來雲南種茶,要怎麼做?

 

臺商陳嘉雄接受中國台灣網記者採訪。(中國台灣網 張亞靜 攝)

展開全文

臺青融入大陸“雙創”熱潮 巧思“活化”千年古城

2018-12-10

臺青融入大陸“雙創”熱潮 巧思“活化”千年古城

 

    “月亮城杯”2018揚州·文創設計大賽獲獎作品8日展出。 崔佳明 攝

 

搭乘7日下午從台北到南京的直航,台灣青年蔡富湞抵達揚州已是夜幕。城市間鱗次櫛比的高樓、應目不暇的霓虹讓蔡富湞驚嘆,“這裡非常現代化,比起詩詞中的揚州別有一番風味,期待台灣創意與這座城市碰撞出新火花。”

 

從校園裏不時播出的揚州城市宣傳片中,蔡富湞今年春天第一次有機會深入了解這座千年古城。當天,蔡富湞攜帶為揚州“量身定制”的文創産品《颺颺得意》遠道而來。

 

為加強兩岸文化交流,選拔優秀創意人才,搭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平臺,“月亮城杯”2018揚州·文創設計大賽今年首次遠赴台灣“攬巧思”。這一場翻越海峽的創意大比拼,引起了如同蔡富湞一樣的數百名兩岸青年熱烈反響。

 

臺青融入大陸“雙創”熱潮 巧思“活化”千年古城

 

“月亮城杯”2018揚州·文創設計大賽獲獎作品8日悉數展出。 崔佳明 攝

 

“第一次來到揚州,這裡白天古韻十足,夜晚悠適閒淡。時而古樸淡雅,時而現代活潑,期待能為這座城市打造更多的創意設計。”來自台灣的大學生陳禹諼也特地帶來了自己的創意作品《芯係揚州》。

 

陳禹諼説,揚州的歷史與美景激發了創作慾望,同宗同源的中華文化讓台灣青年的創意有了“用武之地”,希望能用台灣特有的“小巧思”為這座千年古城增色。

 

數月來,依託文創大賽,來自兩岸的六百多名同學對這座千年古城的“活化改造”産生了濃厚興趣並付諸設計。通過台灣創意與大陸製造“聯盟”,打通了“跨越海峽”的又一條路徑。

 

經過多輪精心選拔,獲獎的45件精美作品“飛越海峽”8日在揚州集中展出。當天在揚州邗江區的京華城內,台灣青年的創意作品吸引絡繹不絕的人群前來觀賞。

 

揚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姜龍認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推動了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不僅讓大陸青年積極投身這股熱浪,也讓更多台灣青年看到了大陸的這片市場藍海,大賽正為匯聚兩岸文創英才提供了這樣的平臺。

 

“我常認為,揚州有一個‘隱痛’。作為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千年古城,如何讓文化在現代大放異彩,讓中華文化走進人們心裏,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姜龍告訴記者,本次大賽是該市首次和台灣地區共同舉辦的文創賽事,是一次創新性的嘗試,意在讓傳統文化在創意中“復蘇”,讓中華文化以“日用品”的形式走入生活,走進人心。

 

通過大賽的舉辦,揚州文化在海峽兩岸得到了更為具象化的傳播。寶島台灣的設計力量,與大陸地區的巨大市場有了一次“親密接觸”,促成了設計端與製造端的“親密聯姻”。

 

經過兩岸文創及設計領域專業評委的精挑細選,149件作品入圍決選,並最終評選出金、銀、銅及創意新秀獎作品共計45件。

 

與其他賽事不同,本次比賽將重點放在賽後産品的轉化。“評獎只是起點,更重要的是‘大賽後時代’,要讓台灣青年的創意作品在大陸得到充分轉化,通過産品化、商業化去促進傳統文化的‘活化’。”活動的主辦方之一——揚州市財政局副局長、市雙創辦副主任羅慶壽説。

 

羅慶壽稱,為了讓“雙創”熱潮持續的激發活力,比賽將根據産品達到的市場規模給予設計者提成獎勵,並根據市場反應靈活做出調整,讓文化在“復蘇”的同時不斷釋放經濟和社會效應。

 

“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在選拔之初就要求設計者充分考慮揚州特色。文創産品離開了在地文化,就失去了‘文化’二字。同時,我們要求參選者在設計時,必須考慮産品的市場化,能否量化以及品牌化。文創産品需要經過市場的‘大浪淘沙’,能很好地競爭和生存,才更具活力與生命力。”賽事承辦方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蔡玉美告訴記者。

 

蔡玉美認為,本次賽事不僅為兩岸文化交流提供了新契機,也將進一步釋放“鯰魚效應”,吸引更多臺青赴陸就業創業。(中新網南京12月8日電  崔佳明 楊顏慈)

展開全文

臺青企業家:希望更多臺青把握“一帶一路”機遇

2018-11-30

“‘一帶一路’倡議將對兩岸經濟合作産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希望更多的台灣青年能夠深度參與其中,共享發展機遇。”重慶臺協臺青會主委、重慶好年代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光志在29日舉行的海峽兩岸(重慶)青年創業研討會上表示。

 

此次海峽兩岸(重慶)青年創業研討會上,來自全國臺企聯青年團、台灣工商建研會青年團、台灣中小企業總會及北京、重慶等省市的100余名青年企業家代表,就青年創業新模式、創新創業新機遇等話題展開探討。與會台灣創業代表表示,“一帶一路”為兩岸經濟合作帶來了重大機遇,希望更多台灣年輕人以此為契機到大陸闖出一片天地。

 

黃光志説,大陸擁有廣闊的市場、豐富的資源,以及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産業,為台灣年輕人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海外市場機遇也日益成為台灣青年創業者關注的重點方向之一。

 

“經過三年的考察,我最終決定將大陸首個鄧鴻吉創意發明基地設在重慶。”台灣愛迪生創意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長鄧鴻吉説,“我親眼看到,大陸的西部地區正在崛起,‘一帶一路’更是為西部成為開放前沿,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鄧鴻吉説,重慶具有“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大開發等多種政策疊加優勢,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促使重慶在電子信息産業、現代服務行業發展取得明顯進展,為創意發明基地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全國臺企聯副會長、臺青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子凱坦言,台灣80%的青年人有創業意願,但是台灣島內人才飽和,市場有限,發展機會較少。大陸經濟發展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政策的實施,吸引了青年臺商的“西進”。

 

“今年3月,大陸推出31條惠臺措施為台灣青年在大陸學習、生活、創業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機遇,有利於台灣年輕人深度參與‘一帶一路’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林子凱説。

 

共青團重慶市委副書記葉力娜表示,大陸將會進一步創造條件,推動台灣企業到包括重慶在內的中西部地區發展,幫助台灣青年在大陸實習、就業、創業,希望台灣年輕人把握契機,到大陸施展抱負,共享發展機遇。

 

海峽兩岸(重慶)青年創業研討會是于29日開幕的第十屆“重慶·台灣周”系列專場之一。本屆“重慶·台灣周”以“兩岸同心融合發展,渝臺攜手合作共贏”為主題,共策劃了經貿活動、青年交流、基層交流等系列活動。(記者 耿鵬宇 趙宇飛)

展開全文

惠臺政策吸引臺青大陸圓夢 “創二代”靠新技術獲天使投資

2018-11-23

 

惠臺政策吸引臺青大陸圓夢 “創二代”靠新技術獲天使投資

 

臺青郭冠逸。(中國台灣網 馬一娜 攝)

 

德陽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是西部第一家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 2017年5月12日,德陽弘益智電科技有限公司在這裡成立了。“創二代”臺青郭冠逸接受本網記者採訪表示,“互聯網很容易被模倣,沿海地區市場更飽和、競爭更激烈,這也是我們選擇來到德陽的一個原因。”

 

離開家族生意 德陽實現夢想

 

郭冠逸當初到大陸發展,主要是家人要他到杭州接手家族生意,但他覺得那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郭冠逸在一次聚會活動中與朋友劉惠菁聊到了無線充電技術,他們都覺得“充電寶”、“充電線”已成為新的“城市垃圾”,而無線充電會成為未來智慧城市的發展趨勢,並希望能把這項技術帶到大陸來實現更廣泛的應用,就這樣,當時四川德陽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的環境及各項政策吸引了他們來德陽實現夢想。

 

郭冠逸介紹,弘益智電于2017年5月參加德陽創客大賽榮獲二等獎殊榮,並在同年6月底與德陽陽光天使投資基金簽署投資協議,成為目前德陽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內唯一獲得政府“天使投資”的青創公司。説到現在公司運營的情況,郭冠逸表示,公司運行的不錯。“公司在德陽落地,在成都有辦公室,在杭州有子公司,在廣州深圳都有我們的設備在。”

 

德陽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一直致力於打造台灣青年創新創業、對臺招商引資、兩地青年交流的3大平臺。“一個園區、雙重服務、一套政策”的建設發展模式是創業園的亮點和特色。“園區提供3年免房租和免物管費。”郭冠逸表示,德陽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為台灣青年來德陽創業提供了優惠。“創業項目經過認定後,可以領取創業補貼。”

 

惠臺措施落地 吸引臺青赴陸創業

 

2018年2月,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出臺後,大陸十幾個省(市)、地區推出細化落實措施。四川是中國西部地區台資企業數量最多、擁有涉臺園區最多、投資額最大的省份。今年9月,四川省緊扣“31條措施”,結合當地實際,發佈《關於促進川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川臺70條”)。措施共計70條,逐步為台資企業和台灣同胞在四川投資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

 

“要有勇氣去跨出這一步。”郭冠逸表示,台灣市場太小,台灣青年不敢踏出來大陸創業的第一步。“31條政策的出臺,可以吸引還在台灣的年輕人來到大陸創業。”郭冠逸説自己比較敢去做,“失敗了會承受打擊,但是還會爬起來。”

 

郭冠逸還和記者介紹了如今網上辦理營業執照的便捷,“現在很方便,不需要備案,在網絡上登記後,再把原件交到工商部門,一個禮拜營業執照就出來了,實現了最多跑一次。”

 

“居住證”便利臺胞 落實同等待遇

 

9月1日,台灣居民居住證正式開放申領,符合條件的台灣同胞自願申領居住證,並在居住地享受到與大陸居民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務和便利。

 

郭冠逸為記者展示了自己新辦理的台灣居民居住證,他表示,此前持有的臺胞證只有8位號碼,還是會造成些許不便。“一些酒店只接待大陸居民,拿著臺胞證不能入住大陸酒店”,“坐高鐵也不能直接在自助取票機上取票,需要到窗口去排隊”,如今有了居住證,住宿不會再受限,自助購票也更加便捷。( 中國台灣網11月23日德陽訊 記者 馬一娜)

展開全文

臺青西進闖大陸:以“雙創”為馬 不負韶華

2018-11-12

“大陸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充滿包容和機會,這個創業項目沒有成功,還可以換一個項目重新開始,所以我會努力去成功,但我也不怕失敗。”11月的一個午後,台灣青年張睿志回到四川德陽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下稱創業園)開始工作。若不是褲腳的泥點,可能看不出這位西裝革履、文質彬彬,説著“台灣普通話”的年輕人,剛從鄉間田埂上調研回來。

 

創業園是西部第一家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兩年前,張睿志在這裡創辦了德陽大豐收生技貿易有限公司,銷售植物營養液,成為園區早期入駐的台灣青創企業之一。

 

“剛來德陽時,我除了從台灣帶過來的産品,什麼都沒有。”張睿志回憶,來大陸創業始於在非洲工作的叔叔的建議,開始行動後,才發現真實的創業遠比創業計劃書複雜、困難得多,好在園區不僅為他提供免費的辦公場地,還幫他與農業局和當地的種植大戶對接。

 

為展示植物營養液的效果,張睿志一年前開始種植添加了營養液的羊肚菌。今年張睿志的創業團隊已經增加到20余人,不僅羊肚菌帶來了收入,更有雲南等地的羊肚菌種植戶前來購買營養液。

 

“他們購買的數量不多,主要是試驗,看增收效果。”張睿志説,相較于其他創業項目,農産品的創業週期比較長,但他願意等待。“我很享受現在的創業過程,創業帶給我的不僅是金錢,還有友誼以及個人價值的實現。”

 

與張睿志不同,台灣青年郭冠逸來德陽創業時,曾遭到家人一致反對。“當時我媽媽不能理解,我可以在杭州打理家族的混凝土企業,也可以在台灣過‘小確幸’的生活,為什麼會選擇來大陸西部創業。”郭冠逸説,他來德陽不僅是想“闖一闖”,更想超越自己的父親。

 

郭冠逸的創業項目是無線充電寶。“我曾一週拜訪四個投資方,卻沒有拉到一分投資,也曾經花費大力氣去火鍋店推銷無線充電寶,結果發現並不適用。”郭冠逸回憶,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遭遇挫折、克服困難才是常態。

 

今年6月,郭冠逸的企業與德陽陽光天使投資基金簽署投資協議,成為創業園內唯一獲得政府“天使投資”的青創公司。“我覺得台灣年輕人創業時應多和大陸年輕人溝通,聽聽他們‘接地氣’的意見,像我們産品的線下推廣和網絡宣傳,大陸青年就比我了解得多。”郭冠逸説,兩岸青年攜手,事情會容易很多。

 

截至目前,創業園已有33家台灣青創企業入駐。園區內,台灣元素隨處可見:電梯以台北地鐵線路命名,走廊兩側標注著台灣話與四川話的對比,大廳陳列著台灣青年的文創産品。

 

“我們的園區比較類似于幼兒園,保護創業初期的台灣青年們,但這個保護期只有三年,三年後他們必須要成長,要畢業,要面向市場。”創業園執行長許淵順告訴記者,園區會為台灣青年提供8000平方米的辦公場所及創客公寓、免息創業貸款,為每一個創業團隊配備“項目秘書”,委託在四川發展多年的台灣青年來管理運營園區,但保護不是最終目的,讓台灣青創企業通過保護走向市場才是目的。

 

“不少台灣青年懷著一腔熱血來到大陸闖蕩,但對大陸的市場、商業模式並不清楚。”許淵順説,為了讓更多台灣青年了解大陸創業環境,園區在台灣開設了創業學院,未來園區會探索“創業+就業”的模式,讓部分台灣青年先在園區孵化的企業裏完成就業,在工作中成長後再進行創業。(完)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