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在京臺胞談惠臺“26條措施”:禮包更大,更實在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馬曉葉)“26條措施這個大禮包涵蓋方方面面,細緻入微,比如在福建,持台灣居民居住證的臺胞打電話就可以享受資費優惠等等,那種獲得感非常強烈,我們要向島內更多的鄉親介紹,讓大家知曉這個很實在的惠臺政策。”11月8日下午,由全國臺聯主辦的在京常住臺胞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台灣建設協會秘書長、在京台灣婦女會會長馮凱瑜的這番話,獲得在場嘉賓的認可和掌聲。

圖片默認標題

台灣建設協會秘書長、在京台灣婦女會會長馮凱瑜

11月4日,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0個有關部門,出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26條措施”),引起兩岸同胞的熱烈討論。8日下午,20名來自多個行業的在京常住臺胞代表圍在一起,暢談各自對“26條措施”的感受。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6條

北京首鋼集團創業公社港澳臺及國際事業部總經理、海峽兩岸交流協會執行長鄭博宇説,“26條措施”比去年頒布的“31條措施”涉及領域更廣,也更“實”,這個“實”字貫穿在其中,體現出了實在的實,實用的實,實際的實,還有就是符合現況的實。另外就是“26條措施”更貼合熱點,比如臺企可以同等參與5G、民航等領域的投資建設等,這對廣大台資企業來説是非常好的機遇和巨大的商機。

圖片默認標題

北京首鋼集團創業公社港澳臺及國際事業部總經理、海峽兩岸交流協會執行長鄭博宇

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後、台灣青年陳文成説自己對公派留學這方面的政策特別有感。他説,“因為當年我在北京體育大學念研究生的時候,當時有跟學校提出申請想出國。但當時條件不允許,這下好了。今年剛出臺的26條裏面有特別提到了所有臺生都可以享受跟大陸同學一樣,可以出國去留學的機會。我覺得這一點特別好,因為我們也希望有機會走出去,從大陸走向世界。”

圖片默認標題

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後、台灣青年陳文成

台灣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秘書長李弘崑説,“惠臺大禮包為我們廣大臺胞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機會,其中講到台灣的人才能夠在大陸這邊參與文化創意産業相關的發展,我覺得這給台灣青年提供了很大的平臺,這樣更能夠吸引台灣這方面的人才到大陸發展。”

圖片默認標題

台灣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秘書長李弘崑

謝鬱:“26條” 催生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動能

2019-11-11

謝鬱:“26條” 催生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動能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臺事務研究中心主任謝鬱。(華夏經緯網 邱夢穎 攝)

 

11月9日由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主辦的“當前台灣政局及兩岸關係前瞻”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臺事務研究中心主任謝鬱圍繞“融合發展夯實基礎,兩岸關係行穩致遠”發表主題演講。

 

謝鬱表示,今年對於兩岸關係來説是一個特別敏感的年份,給它概括是兩岸關係屬於新舊矛盾疊加,內外挑戰並存,敏感期、調整期和風險期“三期疊加”的狀態。在中美博弈的國際大背景下,台灣選舉面臨政黨格局是否重組的關鍵期,台灣島內執政當局為拼選舉,狂打“反中牌”,使得兩岸關係非常敏感。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11月4日,大陸推出了26條惠臺措施(以下簡稱為“26條措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它表明瞭大陸在面對內外複雜的環境中,始終保持高度的戰略定力,堅持“以我為主”,主動出擊,引領和主導兩岸關係的發展和方向,表明瞭大陸現在正有序地推進“反獨促統”並舉戰略,推動國家統一進程。

 

第一,“26條措施”的提出是對習近平總書記今年1月2日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發表的對臺重要講話精神的落實。習總書記提出“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繼“大三通”後,提出了沿海局部地區的“小三通”,進一步深化兩岸的“新四通”,以及對兩岸同胞同等待遇提出同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三化”等政策方向性的理念。“26條”是大陸從和平統一的長遠目標和方向來著眼,從兩岸關係行穩致遠角度來考慮,推出的全面落實推進兩岸交流合作和深化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

 

第二,“26條措施”是繼“31條”和“對港澳臺同胞發放居住證”之後,“同等待遇體系”又一次的新落實。同等待遇的政策體系是配套的,是循序漸進和不斷推出的。剛好在202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前推出,展現了大陸把同等待遇政策和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思路超越了島內藍綠政黨板塊此消彼漲的格局。表明無論台灣島內政局如何變化,無論藍綠會否發生交替,大陸在兩岸關係始終佔據主導權,在兩岸關係和平統一發展上主動發揮引領作用。無論明年台灣選舉結論如何,大陸將繼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這是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的工作。無論統一前,還是統一後,“兩岸社會一體化”是必須的。

 

第三,當下推出“26條措施”是對台灣民進黨當局今年以來所謂“國安五法”等一系列的修“法”的反制。“26條措施”前13條鼓勵和優惠臺企參與大陸循環經濟新能源、高科技,包括5G以及文化創意産業等領域,給予他們更多的優惠;後13條對台灣同胞在大陸購房、教育、文化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的便捷化、普惠化。相較于台灣蔡英文當局的惡向修“法”,大陸對台灣同胞的惠及,可以看出誰真正照顧兩岸同胞的福祉,誰真心著眼于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反襯出民進黨當局自2016年“執政”以來拼經濟無方、顧民眾無心。台灣當局一系列的修“法”, 特別是“國安五法”修訂,完全把大陸當敵對看待,從短期來看是為了騙取選舉利益,長期而言是為了合理“去中國化”,實現“法理台獨”。

 

第四,大陸一系列惠臺政策的推出順應兩岸發展大勢,照顧了臺企臺胞的利益,保證了兩岸民眾對正常交流的需求,在現實中能不斷地培育和催生新的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動能。回顧兩岸30多年總結得出的規律是,兩岸交流不可阻,兩岸民眾福利不可損,和平統一的歷史進程已經不可逆轉。華夏經緯網11月9日訊(邱夢穎 報道)

展開全文

臺胞來稿:用感恩的心看待“26條措施”

2019-11-08

這兩天打開朋友圈,所有台灣同胞都在熱議的莫過於11月4日出臺的《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26條措施”),這也是自去年“31條措施”、台灣居民居住證的推出到102個省市區推出“同等待遇措施”以來的更“進一步”,這個“進一步”是大陸對於台灣同胞落實同等待遇説到做到、讓台灣同胞在大陸打拼奮鬥無後顧之憂的承諾。因此,作為一名台灣同胞,除了感動以外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用一顆感恩的心謝謝祖國大陸。

 

首先,台灣同胞你我都要用一顆感恩的心謝謝祖國大陸,因為這“26條”措施當中的“進一步”在即將步入初冬的季節裏,捎上一股“暖洋洋”的溫暖。“兩岸一家親”理念不僅説到做到,這個“進一步”更是加深了兩岸同胞間的心靈契合。其實在過去30多年來,大陸各地涉臺部門從中央到地方都是無微不至的照顧台灣同胞,許多涉臺工作人員甚至24小時手機待命,凡是台灣同胞有事情需要幫忙都必定在第一時間處理幫忙,筆者舉一個最實際的例子,就是有幾名台灣鄉親來到遼寧撫順市要開銀行賬戶和手機卡,當地臺辦派員專人協助辦理,並與銀行和中國移動協調服務到家一次解決。如此的用心服務再看到“進一步”的“26條措施”,我們台灣同胞都是用著一顆感恩的心樂觀其成看待此政策。

 

其次,作為台灣同胞的我們,要看到大陸對台灣同胞説到做到的一致性,因為大陸是真心實意的照顧廣大台灣同胞。為何這麼説呢?因為在過去2008年至2016年這年間臺當局因為和大陸有制度性協商機制,往返兩岸的台灣同胞都看到兩岸政策延續性和一致性的重要,但無奈的是臺當局每四年的選舉只要是政黨輪替,臺當局的兩岸政策往往都會將造福台灣同胞的事情推翻搞砸,2016年民進黨當局上臺後就是如此,甚至恫嚇台灣同胞自己人,廈門市臺籍社區主任助理被民進黨當局開罰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原本這利於台灣同胞在大陸生活在大陸貢獻所學的好事卻被民進黨當局污名化,恫嚇台灣同胞赴祖國大陸追尋自己的中國夢。反觀大陸過去這三十多年來,不斷推出各項惠及台灣同胞的政策,並且是真正的百分之百説到做到,相信台灣同胞的眼睛是雪亮的,兩岸之間誰對台灣同胞最好,當然就是祖國大陸了。

 

如今再看到島內民進黨當局對“26條措施”做出的回應和污名化,就知道誰的氣度更大、誰對台灣同胞最好,身為台灣同胞來到祖國大陸發展做追夢人,家鄉人不説句祝福話就算了,還對這群在大陸追夢的台灣同胞説三道四,特別是看到一個是真心實意的祖國大陸用心在照顧我們,卻被子虛烏有的指控污名化,看得只有心寒和痛心。因此最後我還是要説,台灣同胞來到祖國大陸“追夢、築夢、圓夢”的同時,我們一定要用顆感恩的心謝謝祖國大陸,用感恩的心看待“26條措施”。(作者:羅鼎鈞,瀋陽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副秘書長)(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國台灣網觀點)

展開全文

黃智賢:民進黨當局攻擊“26條措施”暴露其“陰暗”“包藏禍心”

2019-11-08

11月4日,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0個部門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下稱“26條措施”)。這26條措施包括,為台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的13條措施,內含臺企同等參與重大技術裝備、5G、循環經濟、民航、主題公園、新型金融組織等投資建設的政策;另外13條則面向台灣同胞,為臺胞提供從領事保護到購房資格、分類招考等方面的更多便利和支持。

 

對於“26條措施”的出臺,國臺辦發言人明確表示,此舉是為了進一步回應臺胞訴求,使他們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希望他們發展得更好、獲得更大利益。

 

這並非大陸首次向台灣企業和台灣民眾釋放“惠民大禮包”。去年2月28日,大陸曾發佈《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下稱“31條措施”)。隨後,各省市亦相繼加碼,紛紛推出“惠臺55條”等措施。

 

相較于“31條措施”,“26條措施”的名稱雖只多了“進一步”三個字,含金量卻不可同日而語。就有臺媒指出,“26條措施”比“31條措施”更為具體與明確,對臺企、臺胞實施同等待遇的規定更加細緻具體,也更務實與更具操作性。具體而言,“31條措施”以宏觀大方向性政策為主,“26條措施”則具體到各領域。如,臺企可參與大陸5G技術研發;在大陸學校的臺籍教師、臺生可持臺胞居住證申請公派留學;臺胞可以內援身份參加大陸各種體育聯賽;臺胞可在海外的中國大陸使領館,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等。

 

對於“26條措施”的出臺,無論是台灣企業界人士還是普通民眾,都是一片叫好之聲。不過,就在島內民眾和臺商為“26條措施”感到歡欣鼓舞時,民進黨當局卻“如臨大敵”。面對大陸方面向台灣民眾釋放出的“惠民大禮包”,民進黨當局迫不及待地跳出來進行詆毀抹黑。陸委會不僅在第一時間指責大陸的“26條措施”是“名為惠臺,實則利中”,還誣賴大陸此舉是意圖分化台灣內部,企圖介入影響台灣選舉。

 

對此,國臺辦發言人表示,(臺當局的反應)進一步暴露了他們與廣大台灣同胞利益為敵的陰暗心理。民進黨當局對島內民眾的呼聲充耳不聞,對百姓的疾苦視而不見,除了造謠抹黑,就是恐嚇懲罰,不斷為台灣同胞獲得利益福祉設置障礙,處處壞台灣同胞的好事。陸委會的言論毫不奇怪。可以想像,我們越是為台灣同胞的利益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他們就越會跳得更高。在他們心目中,只有一黨之私的政治操弄,毫無民眾利益福祉。

 

台灣政論節目主持人黃智賢在接受採訪時則認為,民進黨當局的反應,不僅“陰暗”,而且“包藏禍心”。“蔡英文執政三年多時間以來,推出一系列惡法,要把人民炮製成所謂的‘中共代理人’,對民眾實行綠色恐怖執政。相較而言,大陸卻推出面向臺商和臺胞的進一步優惠措施”,黃智賢認為,當蔡英文當局用渲染“抹紅”恐嚇台灣民眾,大陸則端出“政策牛肉”照顧台灣民眾。這場“愛台灣”比賽,民進黨如再不改變路線,必定出局。

 

黃智賢認為,從民進黨的強烈反應來看,大陸的做法確實踩到了民進黨當局的痛處。可以想像,大陸越是為台灣同胞的利益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他們就越會跳得更高。民進黨的“兩岸對抗政策”如果再不“發夾彎”,“下架民進黨”終會成全臺最大黨。

 

“台灣的未來在大陸。”黃智賢指出,大陸通過出臺政策讓台灣民眾逐步在大陸享受平等待遇,使他們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分享大陸發展機遇。“這是台灣人渴望已久的機會,民進黨根本阻擋不了”,黃智賢認為,民進黨當局阻擋不了“31條措施”,也同樣阻擋不了“26條措施”——事實上,一年多前,大陸公佈“31條措施”時,陸委會和民進黨當局就已經百般詆毀。不過,事實卻是,“31條措施”獲得廣大臺胞的熱烈歡迎,越來越多的臺胞臺企因之受益。

 

“26條措施”的出臺表明,大陸不再管民進黨當局耍什麼伎倆,而是直接把台灣民眾真心當成同胞對待,而是直接服務於台灣人民,讓民眾有感。黃智賢認為,真心會換來民心。這樣做,值得鼓掌。

展開全文

“26條措施”為臺企臺胞落實同等待遇再添虎翼

2019-11-08

11月4日,國臺辦、國家發改委等20個有關部門聯合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這是旨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繼續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台灣同胞台灣企業提供更多同等待遇。

 

“26條措施”是對去年發佈實施的“31條措施”的進一步深化擴大, 一脈相承。

 

兩次措施的發佈宗旨,都是為了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本質都是在對臺工作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台灣同胞。

 

“26條措施”將進一步幫助台資企業加快科技創新,降低綜合成本,搶抓發展機遇,實現更好發展,並繼續為台灣同胞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打造更好環境,提供更優條件,促進融合發展,保護合法權益。

 

“26條措施”的出臺完全符合兩岸關係發展的大勢潮流,貼合廣大臺胞臺企在大陸生活發展的實際需求。

 

從兩岸市場發展角度看,大陸信息通信市場規模龐大,5G産業發展前景廣闊,大陸積極支持重大技術裝備發展,為有關産業發展提供難得發展機遇,大陸各級政府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動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形成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帶動形成巨大的循環經濟産業市場,等等。這一系列積極變化,將為廣大臺企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為此,“26條措施”在這些方面都為臺企提供了同等待遇,讓臺企能夠參與到這些産業、市場的建設發展中來,既推動大陸市場穩健前行,也讓臺企順勢而上,做大做強。

 

從兩岸同胞交流合作角度看,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是互親互愛的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就應該逐步實現相同的對待。所以大陸方面逐步推動在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只要大陸同胞能夠享有的待遇,台灣同胞一樣可以享有。比如台灣同胞十分關心的在大陸購房的問題,參與大陸各類文創賽事、文藝展演展示活動,參與評選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動漫獎,參與在大陸高校、科研機構、公立醫院、高科技企業的相應系列、級別職稱評審,等等。“26條措施”都做出了積極回應,制定了明確規則,為臺胞打開了大門。

 

民進黨當局抹黑攻擊、誣衊詆毀“26條措施”與臺胞臺企歡欣鼓舞形成鮮明對比,進一步暴露了他們與廣大台灣同胞利益為敵的陰暗心理。

 

事實已經證明,去年發佈實施的“31條措施”獲得了廣大臺胞的熱烈歡迎,越來越多的臺胞臺企因之受益。如今大陸方面持續推出“26條”惠臺利民措施,進一步回應了臺胞訴求,使他們能夠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獲得更多利益。

 

令人費解的是,民進黨當局對此不但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反而造謠抹黑,甚至處處為台灣同胞獲得利益福祉設置障礙。這只能説明,民進黨當局看不得大陸為台灣同胞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不過他們眼中從來都只有一黨之私,如此不顧台灣民眾利益福祉,倒也不在意料之外了。(本文作者為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會特約研究員)

展開全文

怎麼看“26條措施”?台灣民眾接受外媒街採:我們應該感謝,不要有仇恨心理

2019-11-08

怎麼看“26條措施”?台灣民眾接受外媒街採:我們應該感謝,不要有仇恨心理

怎麼看“26條措施”?台灣民眾接受外媒街採:我們應該感謝,不要有仇恨心理

 

▲外媒街頭采訪台灣民眾截圖

 

據環球網報道 大陸公佈“26條措施”,台灣民眾怎麼看?11月5日,有德媒在台北車站隨機採訪了6個人。

 

面對“德國之聲”記者提問“有機會,你會願意去大陸嗎?”第一位年輕女性受訪者斬釘截鐵地表示:“會!因為在那邊的發展機會比較大。”隨後一位男性受訪者表示,曾經有相關單位組織博士人才交流,自己那時曾報名參加。他説,讀完博士(在台灣)的就業市場並不好,大陸的確有比較好的發展機會。但因為家人都在這邊(指台灣),(所以自己)還是留在了台灣。此外,有受訪者表示,自己對此“不清楚”。

 

有受訪者認為,(“26條措施”)“對一部分人應該算是有用”。另有受訪者則認為,大陸釋放的這個善意“很好”,就要看台灣用什麼角度去看待它。“如果角度不對,確切地説很多人就不想要;如果角度對了,和則共利,分則兩害。”他表示,“我是正面看待的”。

 

還有受訪者認為,“別人(指大陸)願意寬懷大度地幫助我們,我們應該感謝,不要有仇恨的心理”。

 

大陸在出臺“26條措施”後,蔡英文、民進黨當局近日聲稱,這是“逼迫”台灣接受“一國兩制台灣方案”。11月7日,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對此應詢表示,繼“31條措施”之後,11月4日大陸又推出“26條”惠臺利民措施,是我們在對臺工作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又一具體體現。我們持續為臺胞臺企提供更多同等待遇,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增進台灣同胞利益福祉,受到廣大臺胞臺企廣泛歡迎。

 

馬曉光説,民進黨當局刻意混淆視聽,欺騙民眾,進一步暴露了他們心中只有政黨私利,完全不把台灣民眾的利益放在心上。老百姓心中有桿秤。民進黨當局政治操弄的險惡用心是不會得逞的。

展開全文

誠意十足,幹貨滿滿 台灣輿論熱議“二十六條措施”

2019-11-07

4日,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0個有關部門,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消息傳到台灣,受到島內各界高度關注。島內輿論普遍認為,“26條措施”誠意十足、幹貨滿滿,體現了大陸堅持和平統一、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一貫主張。

 

5日,台灣多家報紙都在頭版頭條聚焦“26條措施”,全方位介紹並解讀相關政策條款。台灣《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指出,這是大陸在去年“31條措施”基礎上給臺企臺胞的更多優惠,為台灣同胞在海外提供領事保護方面的幫助、支持臺企參與大陸5G網絡建設等都是亮點利多,有望帶動新一輪的臺商西進熱潮。

 

台灣《中國時報》的一篇報道稱,臺商若能深度參與大陸5G研發與建設,不僅能夠打開廣闊的大陸內需市場,更能從歐洲市場和“一帶一路”建設中獲得無限商機。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認為,“26條措施”中企業、民生各佔一半,表示不只是服務台灣企業,更是要直接讓民眾有感,致力於讓臺胞優先分享大陸的發展機遇。

 

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表示,兩岸深化交流,可以産生互利共贏的效果。大陸這次的政策措施更為精準,也持續解決了臺胞在生活便利上的一些問題,臺企待遇正向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的方向靠攏,這種誠意帶來的正能量會逐漸顯現出來。

 

“歡迎台灣運動員來大陸參加全國性體育比賽和職業聯賽”“積極為台灣運動員、教練員、專業人員來大陸考察、訓練、參賽、工作、交流等提供便利條件”“台灣運動員可以內援身份參加大陸足球、籃球、乒乓球、圍棋等職業聯賽”等,在“26條措施”中有關體育方面的措施,引起了台灣海峽友誼教育文化體育交流協會負責人劉文宗的關注。他表示,新措施為兩岸體育交流合作開啟了一扇新窗,未來他們會組織台灣體育業者,尤其是青少年選手到大陸交流切磋,這將有助於增進兩岸青少年之間的了解和友誼,推動兩岸青少年體育事業共同進步。

 

台灣農會總幹事張永成表示,過去20年很多人赴大陸發展農業,種植茶葉、芒果、咖啡、蔬菜等作物,不少人都做得有聲有色。他舉例説,在臺要取得大面積種植土地很困難,去大陸要獲300到500畝土地種植相對簡單,因此對台灣農民很有吸引力。

 

在“26條措施”中,共有4條與在大陸的臺師、臺生權益有關,包括申請公派留學資格等。對此,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説,這是對臺師和臺生群體的“德政”,會非常有吸引力,預期接下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人才登陸發展。

 

“26條措施”提出,台灣同胞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領館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申請旅行證件。台灣《中國時報》認為,這一舉措將過去零星式、個案式的措施制度化,是最能彰顯“兩岸一家親”的政策,讓臺胞對中國人身份産生驕傲感。

展開全文

蔡當局詆毀抹黑“26條措施”,暴露陰暗心理

2019-11-06

蔡當局詆毀抹黑“26條措施”,暴露陰暗心理

 

圖片來源:臺媒

 

2019年11月4日,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0個有關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26條措施”)。這“26條措施”“含金量大”、“含情深”,是送給臺胞的一個“大禮包”,將會進一步助推臺企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將會帶給臺胞更多的獲得感、榮譽感、幸福感。

 

仔細看內容,這“26條措施”包括為台灣企業和台灣同胞提供等待遇的措施各13條,涉及為台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的措施,包括臺企同等參與重大技術裝備、5G、循環經濟、民航等投資;涉及為台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措施,涵蓋為臺胞在領事保護、農業合作、交通出行、通信資費、購房資格、文化體育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

 

它與“31條措施”一脈相承,是“31條措施”的“加強版”或“深化版”,反映了大陸在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時堅持對臺胞一視同仁的態度,體現了大陸落實台灣同胞跟大陸同胞同等待遇、為臺胞謀利造福的誠意和善意及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風,展現了大陸推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實現兩岸融合發展的堅定決心。

 

這些惠臺措施立即受到島內高度肯定和普遍歡迎。國民黨4月發表聲明稱,只要有助於提升人民福祉、企業權益,且不影響台灣安全的兩岸政策,社會各界都會表示歡迎。國民黨2020大選參選人韓國瑜競選辦公室4日稱,大陸是台灣重要出口市場,大陸營造對臺商有利的經營環境,樂觀其成。4日,兩岸企業家峰會台灣方面理事長蕭萬長在江蘇南京舉行的2019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上致詞時強調,我們要積極鼓勵臺商合作,帶動臺商新一波投資熱潮,引導臺商紮根。大陸2018年提出“31條措施”獲得臺商普遍認同,很高興又聽到“26條措施”的出臺,希望大陸方面能夠持續充實內容、深化落實執行、加大支持力道。大陸剛出臺的“26條措施”一定會帶來很大助益,值得我們報以高期待。

 

然而,民進黨當局出於打“主權牌”、“抗中牌”,煽動民粹牟取利益的考量,依然像對待去年大陸推出“31條措施”一樣,抱持“為反對而反對”的態度,第一時間作出的反應都是負面的指責、抨擊,沒有半句好話,只有一味詆毀抹黑。台灣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4日稱:“‘26條措施’是‘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行動方案。大陸意圖以此框架台灣,是分化台灣社會、擾亂台灣人心、干預台灣民主選舉進行的政治手段。”台灣“陸委會”竟然發表聲明稱:“大陸意圖分化台灣內部,更證明企圖介入影響台灣選舉”。

 

對於台灣蔡英文當局迫不及待的詆毀抹黑,國臺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4日表示,兩岸同胞是親望親好的一家人。民之所欲,政之所向,只要是對增進兩岸同胞利益福祉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堅持不懈地做下去。馬曉光説,我們持續推出的“26條”惠臺利民措施,是為了進一步回應臺胞訴求,使他們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希望他們發展得更好、獲得更大利益。與之相反,民進黨當局對民眾的呼聲充耳不聞,對百姓的疾苦視而不見,除了造謠抹黑,就是恐嚇懲罰,不斷為台灣同胞獲得利益福祉設置障礙,處處壞臺胞同胞的好事。這進一步暴露了他們與廣大台灣同胞利益為敵的陰暗心理。

 

蔡當局對“26條”惠臺利民措施刻意詆毀抹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憑空想像、主觀臆斷的昧於事實的過度解讀,將大陸純粹是惠臺利民的措施,作出是“‘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行動方案”、“分化台灣內部、介入台灣選舉”等政治解讀,反映其意識形態挂帥的不負責任態度;反映其對大陸對台灣釋放誠意和善意,一概扣上“統戰”、“分化”“莫須有”罪名的慣性思維;反映其持續打“抗中牌”、“反中牌”、“對立牌”,獲得政治選舉利益的頑固立場;反映其心目中只有自己的政治利益,而沒有台灣同胞利益,極力干擾和阻礙台灣同胞從兩岸交流中利用大陸市場和資源獲得利益福祉的陰暗心理,違背台灣同胞希望兩岸和平穩定、從兩岸交流中獲得最大利益福祉的主流民意。蔡當局如此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與台灣同胞利益為敵,為台灣同胞獲得利益設置重重障礙,令人不滿、反感、憤慨,必然遭到廣大台灣同胞的譴責和唾棄!(中國台灣網網友:張良驊)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台灣網觀點)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