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綠化扮靚洛陽 生態對接為城市組團發展添活力
五月,千年古都,綠意盡染;牡丹花城,遊人如織。
當你來到洛陽,無論走高速公路,還是乘坐高鐵,抑或是沿國道、省道行進,道路沿線密密匝匝透著新綠的行道樹、遠處山坡上蔥蔥鬱鬱的生態林,都令人神清氣爽。
當你走進市區,各具特色的遊園隨處可見。開窗見綠、推門進園,遊園裏小橋流水、綠草如茵、鳥語花香,讓人流連忘返。
居者心怡,來者心悅。洛陽市著力推進全域綠化,構建生態環境建設體系,讓綠色成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最鮮亮底色,在河洛大地上繪就了一幅宜居宜業現代化城市的精美畫卷。
落實新發展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全球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民生所指,責任所繫;民心所向,政之所行。作為老工業基地,去年以來,洛陽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把“生態文明程度高於全省平均水準”列入“十三五”時期“四高一強一率先”奮鬥目標,把生態環境建設體系作為“9+2”工作佈局重要內容,並從落實新發展理念、順應群眾期盼、補齊發展短板等著眼,科學佈局生産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謀劃推進生態環境建設。
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李亞指出,統籌推進藍天行動、碧水行動、林業生態提升行動、鄉村清潔行動和生態修復行動“五大行動”,持續推進全區域、全系統的生態環境品質改善,讓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讓人民生活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之中。
圍繞“五大行動”,洛陽市啟動實施了7個生態環境建設重大專項,涉及430項實施項目,總投資達375.99億元。生態良好,最直觀的標誌是“綠”起來。
前不久,洛陽市發佈了2017年集中力量辦好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60項重點民生實事,明確提出:完成高速公路、新310國道、快速通道、高鐵、鐵路等主要廊道沿線防護林帶建設、農田林網建設、宜林荒山和坡耕地綠化12萬畝;實施景觀、生態綠化和休閒設施等建設,新建、擴建和改造小遊園50處。
按照“山上森林化、山下林網化、環城沿河沿路景觀化和鄉村田園化”的標準,洛陽市全面推進“綠廊”“綠網”“綠帶”“綠島”“綠園”“綠線”“綠道”“綠業”等“八綠”工程。去年以來,全市累計完成造林22.25萬畝,森林撫育160萬畝。
與此同時,洛陽市大力實施生態脫貧工程,為貧困群眾打造“林上採、林間種、林下養、林中游、林邊加工、林外銷售”的林業經濟“致富鏈”,實現綠色富民。
生態對接,為城市組團發展添活力
洛陽城邙山、龍門山南北相望,洛水、伊水穿城而過。
遠山含黛、近水映城,河流、生態廊道的天然連接,給洛陽謀劃現代城鎮發展、讓古都煥發新活力,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圍繞加快構建現代城鎮體系,去年6月,洛陽市提出了統籌實施“一中心六組團”的城市發展戰略,即以中心城區完善功能、提升品質、適度疏解和縣域經濟發展壯大、組團縣區環簇發展為重點,加強中心城區與偃師、伊川、宜陽、新安、孟津、吉利六個組團的産業承接、交通連接、生態對接,著力打造古今輝映、板塊互簇、山環水潤的城市形態風貌,讓居者心怡、來者心悅。
同時,強化洛寧、嵩縣、欒川、汝陽四個節點縣的生態保育和經濟聯繫,打造洛陽綠色發展樣板和南部生態屏障,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縣域強。
洛陽城市發展戰略,不是靠成片的廠房、各種建築連成一體,而是利用生態廊道、基本農田等實現中心城區與組團縣區的自然隔離,通過産業、生態、交通有機聯結,避免走“攤大餅”的老路子。
“我們不僅要讓群眾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還要讓群眾看到更多的藍天、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氣、擁有更多的生態綠地、喝上更放心的水,出行更便利,共享更多的新型城鎮化‘紅利’。”李亞説。
如何讓城市鋼筋水泥和碧樹繁花,繁榮富裕與山清水秀有機融合?
洛陽市提出,以中心城區綠化、廊道綠化、河流沿岸綠化為重點,加快綠道、水道和通風廊道建設,形成山水相連、林水一體、綠廊相接的生態格局。
在增加綠量上,洛陽全市高速公路、新310國道沿線地段在原有50米綠化基礎上,再向外擴充50米;快速通道每側綠化寬度達到50米;主要廊道沿線坡耕地、宜林荒山綠化寬度不設上限,視野以內全部綠化。
在景觀營造上,採取喬灌花相結合、多樹種搭配的方式,組團式打造綠化景觀。
在技術層面上,城市突出常綠樹、長壽樹、鄉土樹;山區重點栽植經濟林、用材林;近郊廊道則突出大綠量、組團化。
在“綠廊”建設上,洛陽市以“高密度、大綠量,春有花、夏有蔭,秋出彩、冬有綠”為標準,著力打造南部生態涵養帶、沿黃生態涵養帶、中心城區環城生態圈、沿河沿路生態走廊,抓好荒山荒坡、河湖沿岸、道路沿線、公園廣場、街頭巷尾綠化建設。
同時,洛陽科學劃定城市開發邊界和生態保護紅線,改造提升城郊森林公園,實現生態隔離、綠色隔離、基本農田隔離。
遊園開放增綠,共享詩意棲居
清新自然、生態宜居,是對城市幸福感的樸素表達。
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堅持共享發展理念,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強化綠地服務居民日常活動的功能,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夠見到綠地、親近綠地。
在澗西區國學遊園內,一些退休職工喜歡每天到這裡打太極拳。他們説,幾個月前,這裡還是“黑咕隆咚、雜草叢生”,改建成小遊園後,“大家每天來跳舞、打拳、散步,心情很舒暢!”
小遊園連著大民生。去年,按照“大遊園建設提升城市形象、小遊園建設方便群眾生活”的要求,洛陽市“點面結合”“大小互補”,通過大型公園、小遊園、帶狀綠地等形式,新建、擴建和改造47處遊園,旨在打造“15分鐘生態休閒圈”,讓市民能開窗見綠、出門進園。
洛陽市專門下發《中心城區公園遊園綠地建設實施方案》,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標準,因地制宜建設一批規模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小遊園和街頭公園綠地。同時,按照“佈局合理、功能完善、提高綠量、一園一景”的總體思路,完善綠化種植,增加人行步道,提升照明和亮化設施,打造水系景觀,增設體育健身配套設施及供居民休憩的各類休閒設施。
按照新發佈的重點民生實事,今年,洛陽市將繼續推進小遊園建設,新建、改擴建數量不低於50處。
如今,隨著洛陽“疏密有度、錯落有致、顯山露水、通風透氣”的城市空間佈局建設,“以民為本”的生態環境理念正轉化為“詩意棲居”的居民、“來者心悅”的遊客的切身感受。(記者 田宜龍 李宗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