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瀾——建築垃圾利用的“河南實踐”

2017-05-22 08:30:02|來源:河南日報|編輯:萬慶麗

【頭條列表】經濟觀瀾——建築垃圾利用的“河南實踐”

圖/王偉賓

    據統計,每處理100萬噸建築垃圾,可産生混凝土標磚3.75億塊,節約天然砂石原料80萬噸,節約土地佔用450畝,節約燃煤3.7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75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900噸。2015年,內陸大省河南被確定為全國兩個建築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試點省”之一,持續探索建築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

    在破碎機的轟鳴聲中,一堆堆建築垃圾經過粉碎,進入處理流水線進行篩分、拌和、擠壓、蒸養,然後被壓製成各種形狀的免燒透水磚……5月16日,在河南盛天環保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滎陽生産基地,前來參加全省建築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工作推進會的代表們看到上述“化腐朽為神奇”的一幕。

    資源化利用是解決城市建築垃圾問題的唯一途徑,河南盛天環保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只是我省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的一個縮影。今年,省委、省政府將建築垃圾管理和資源化設施處置能力納入十件民生實事重點推進,確定了新增資源化處置能力1000萬噸目標。

    大氣污染防治高壓下已無退路

    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貫穿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生態、綠色、循環發展成為各行業轉型升級的檢驗標準。從4月26日環保部門關於大氣污染源解析顯示,揚塵污染源所佔比例較高,分析人士認為,全省各地正在施工的項目眾多,對産生的建築垃圾管控不力、運輸不當易對大氣造成污染。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我省鄭州、開封及豫北5個市被納入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環境保護部會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及有關單位制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確定了更加嚴厲的治污標準及問責機制。“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力推動下,在大氣揚塵整治的高壓下,我們已無退路。”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鞏魁生在推進會上擲地有聲。

    與此同時,全省建築垃圾高位攀升,現狀令人堪憂。僅2016年,我省新增建築垃圾量達到1.05億噸。隨著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中原城市群規劃相繼出臺,我省圍繞百城建設提質工程、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等重點建設,新型城鎮化持續發力,支撐我省基礎建設長期發展的動力仍將增強,大批城市基礎設施陸續開工,隨之産生的建築垃圾持續攀升。

    “這些建築垃圾如不及時處置,將嚴重危及城市生態發展。”鞏魁生表示,規範管理、促進資源化利用已勢在必行。

    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三部曲”

    梳理我省建築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然消化平衡階段。2005年以前,全省各地建築垃圾産量不大,加之河南大部分地方處在丘陵地帶,溝壑較多,建築垃圾基本能達到自然消化平衡。

    第二階段,自發管理處置階段。2006年至2013年,隨著我省基礎設施和房屋建設步伐加快,建築垃圾産量日益增多,部分平原城市出現了“圍城”、“堆山”、“填河”的現象,許昌、漯河等管理意識較強的城市開始著手建築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探索工作。到2013年,“許昌經驗”獲得住房城鄉建設部、環保部、科技部的認可。

    第三階段,全面規範管理、快速發展階段。2014年,我省首次在許昌召開建築垃圾現場會,推廣許昌經驗,要求各地加強建築垃圾規範管理;2015年,住建部將我省列為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試點省”,我省著手頂層設計,全面發動,省政府出臺《關於城市建築垃圾管理促進資源化利用的意見》,省住房城鄉建設廳下發《河南省建築垃圾管理促進資源化利用的試點省實施方案》,我省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進入規範管理、快速發展階段。

    “通過梳理我省建築垃圾發展歷程,可以看到不同時期建築垃圾管理和處置方式不同,重點也不同,在我省加強建築垃圾管理,全面推進資源化利用已達成共識,成效初見。”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墻改處處長常慶生這樣對記者説。

    來自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的一組數據印證了常慶生的觀點。截至4月底,全省核準清運公司120家,核準清運車輛6272台,逐步建成了專業、規範的建築垃圾清運隊伍,並且已建立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企業)35個,建築垃圾年資源化能力達4660多萬噸,消納場(點)50個,消納場面積達6616畝。

    資源化利用能力有待提升

    公開數據表明,2016年,我省建築垃圾直接使用和再生處置的利用有4818萬噸,資源化利用率為45.79%,圓滿完成省政府確定資源化率40%的目標。但不容忽視的是,我省去年産生的建築垃圾仍然有一半多沒有得到資源化再利用。

    “多年來,部分城市建築垃圾管理粗放,處置設施欠賬太多,沒有納入城市基礎設施統籌規劃,落地難。”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專家説,加之受“鄰避效應”影響,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遲遲難以落地。

    “建築垃圾項目投資密度小,經濟效益差。”記者在各地採訪時也聽到了這樣的聲音。部分城市領導對資源化利用重視不夠,主觀上不積極不主動。部分城市雖然建成了資源化利用設施,但是政府未能履行監管職責,沒有嚴格執行特許經營協議,資源化設施處於閒置或半停運狀態。

    “監管不力是建築資源化利用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記者從推進會上了解到,平頂山、三門峽、商丘、焦作等市的特許經營企業基本沒有運行,鶴壁、新鄉等市的資源化企業也處於時停時運的虧損狀態。

    此外,由於部分市縣政府尚未制定再生産品應用的扶持政策,沒有將再生産品納入政府綠色建材採購目錄,沒有在政府投資或主導的項目中率先使用再生産品,優惠政策未落實,再生産品缺乏市場競爭力,推廣應用困難重重。

    目標既定仍需再加一把力

    根據我省繪出的路線圖,今年我省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理的主要目標是合理佈局建設建築垃圾消納場及資源化利用設施,全省新增資源化處置能力1000萬噸,省轄市和省管縣(市)資源化利用率分別達到50%、40%。同時完成第一批試點市(縣)驗收,通過住房城鄉建設部“試點省”驗收。

    根據各地建築垃圾産量、資源化能力及資源化率的現狀,我省將新增1000萬噸資源化能力的目標分解到鄭州、洛陽等7個市。“今年,我省將以資源化設施能力建設、消納場建設、清運及閉合管理為重點,下決心啃硬骨頭,集中力量打殲滅戰。”鞏魁生表示。

    據了解,對於已經建成資源化處置設施的市縣,我省要求強化管理,履行職責,確保處置設施的運營效能。對於尚未建立處置設施或處置設施與建築垃圾增量不匹配的,要預測城市垃圾産量和資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向,採取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辦法,建立完善建築垃圾處置和資源化利用設施。

    再生産品的推廣使用是建築垃圾變廢為寶、發揮“城市礦産”作用的最終體現。省內一些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紛紛認為,再生産品推廣和應用,關鍵在政策、制度、標準、市場環境及産品性能,要努力破解應用“最後一公里”難題。(本報記者 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