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的菜市場PK果蔬超市 雙雄並立誰主沉浮?
很多市民更願意前往果蔬超市買菜
編者按
隨著鄭州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逐步推進,原來幾乎隨處可見的樓下、路邊菜市場逐漸收縮,開始登堂入室進入正規有序的“大籃子”裏。
在菜市場被“收編”的空窗期,果蔬超市乘勢而起,隱約有超越之勢。雙雄並立,誰主沉浮?從目前形勢看,也是各有所長。
也許是看到了菜市場生意略顯萎縮,果蔬超市突然有了“揭竿而起”之勢。
就在今年6月,鄭州一區域相鄰不遠的兩條街上忽然多出了三家果蔬超市,且兩家比鄰而居,攜手站立在菜市場的入口處。另外一家則開在了菜市場的對面。
究竟是便利,還是其他原因,讓賣菜這個行業忽然煥發出新的商機?
【現象】
果蔬超市愛和菜市場做鄰居
近日,鄭州市中原區董寨大街的不少市民發現,在董寨大街菜市場的另一頭,突然多出了兩家果蔬超市。
一家用高音喇叭在吆喝著:“今日特價,苦瓜五毛九,老南瓜五毛九,荔枝三塊四毛九……”另一家則隔空呼應:“今日特價,今日特價,小冬瓜五毛九一斤,苦瓜九毛九一斤……”
兩家果蔬超市相距並不遠,只隔了三個店的距離,略顯“囂張”的是,它們居然和南側的菜市場呈對峙之勢。
而在冉屯路上,剛試運營的心一果蔬超市和開業不足一年的秋實源果蔬超市也是相距不遠,緊鄰著已經關閉的冉屯路菜市場。
在桐柏路上,開業不到半年的永輝水果超市,頗為大膽地選址緊鄰董寨大街菜市場,而這個菜市場剛恢復營業,元氣受損。
【走訪】
一邊冷清一邊火熱
市民們發現菜市場最近走起了“高冷”路線。
秦嶺路、桐柏路等地多家菜市場入口處,則有著嚴禁電動車、自行車進入的標誌,菜市場管理方用門柱阻擋,或者由專人把守。
菜市場內門店門頭統一顏色、統一規格、序號依次排列,甚至連貼的二維碼位置都是統一的,相當正規有范兒。
可是在7月8日、9日、10日上午,河南商報記者連續三天走訪這些菜市場,卻發現前來購物者寥寥,一個攤位前也就三四個人在挑挑揀揀。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相距不遠的幾家果蔬超市裏,熙熙攘攘的購物者在收銀臺前排起長龍。
“番茄多少錢一斤?”一位老太太提著一小袋剛挑選出來的番茄,準備稱重結賬。
“看標簽,都有標價。”收銀員頭也不抬地回答道,因為收銀臺處有十幾個人等著他收銀,且從上午8點多一直到11點左右,隊伍都未見縮短過。
【聲音】
賣了十幾年菜
從沒想過鬥不過超市
王秀芝賣了十幾年菜,現在她在秦嶺路上賣菜也有五年多了。她説,菜市場生意最紅火的時候,自己看店,老伴兒去進菜補貨,有時還供不及。
“今年不行啊,以前一天能賣一千五六百元,現在只能賣五六百元,零頭都不到。”王秀芝稱,菜市場整體都不行了,生意冷淡,賣了十幾年菜,從沒有想
過鬥不過超市。
“以前超市也賣菜,可人們不去那兒買菜啊,沒想到現在世道變了。”她心裏很是不服。
董寨大街菜市場的婁先生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舉例説,自己精心挑選的豆角、青菜等,新鮮、無水霧噴灑,可是一天就賣十幾把。
夏季,蔬菜水果大量上市,也是價格最便宜的時候,菜市場裏卻走不起量來。
“以前夏天時,蘋果、荔枝等賣得最快,一筐荔枝到晚飯前那會兒搬出來,一會兒就賣光了。”一位在菜市場做水果生意的女老闆介紹,“現在啥都不敢進多了,客流量小,怕賣不掉落手裏了。”
【探因】
菜市場逐漸“不方便”
生意受果蔬超市擠壓
在婁先生看來,菜市場主要是方便周邊居民。他所説的方便,一是進出自由,二是種類多、挑選方便。
“有的菜市場不讓進電動車,一些下班回家的市民會覺得還得停車,就不願意去菜市場買菜了;我們菜市場只讓賣蔬菜和肉製品,不讓賣雞鴨魚等,種類少了,客流量也少了,誰會在這兒買土豆,再去其他地兒買雞?”婁先生説。
聽到婁先生絮叨,隔壁一位女商戶也湊了過來。她抱怨説,現在新興的果蔬超市,蔬菜、水果、堅果甚至連進口食品等都一應俱全,價格上也在和菜市場“較勁兒”。
“當初大超市都搶不過菜市場的生意,沒想到現在小超市把我們逼到這份上了。”她説。
“現在菜市場衛生環境好了,還有活禽店、五金店、熟食店等,過些時候店面會多起來,希望生意能搶過它們(果蔬超市)。”一位正在整理店內物品的店主説,在他家隔壁,有幾家門面仍在閉店,等待轉租。(記者 楊桂芳 周坤鋒 實習生 時琳/文 記者 鄧萬里/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