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州:“坡地”裏刨出“金疙瘩”

2017-09-04 10:52:35|來源:人民網|編輯:萬慶麗

【企業資訊列表】河南林州:“坡地”裏刨出“金疙瘩”

下燕科村千畝核桃林碩果纍纍,果實壓彎了枝頭。常力元 攝

  一渠繞群山,精神動天下。

  河南林州,紅旗渠的故鄉。52年前,林州人民“劈開太行山,引來漳河水”,樹起民族精神的不朽豐碑。

  紅旗渠精神歷久彌新,生生不息。地處太行深山區,林州山多坡廣、土薄石厚、乾旱貧瘠。老一輩的歌謠,唱出了曾經的心酸:“咱林縣,真苦寒,光禿山坡旱河灘。雨大衝得糧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見。一年四季忙到頭,吃了上碗沒下碗。”

  如何從薄田裏刨“金子”?2012年,林州市開始發力 “坡地經濟”。眼下,昔日山坡地成了“聚寶盆”,荒石山變身 “花果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林州市委書記王軍説,綠色發展的理念正在變為富民興市的實踐,滋潤著林州百萬市民富太行、美太行的夢想。

  截至目前,林州有坡地經濟林30余萬畝,其中核桃林17余萬畝,中藥材2.5萬畝,小雜糧種植面積達到15.1萬畝,畜牧業産值超過31億元。

  荒山栽下“搖錢樹”, 窮村打了“翻身仗”

  初秋時節,東崗鎮下燕科村的南坡上鬱鬱蔥蔥,梯田裏成行的核桃樹長勢喜人。

  “又是一個豐收年!”農民雷紅軍家有6畝核桃樹,今年預計打1500斤,能收入一萬五千多元。而就在5年前,這裡還是一片亂石坡地。

  東崗鎮超過七成土地是山地丘陵,也是典型的缺水區。過去大多荒廢,個別地方被農民開發出來種糧食,收益很低。村黨支部書記雷慶林回憶:“當時很多村民遠走他鄉外出打工。”

  “農業發展要因地制宜,不能非從石頭縫裏摳食吃。”2012年,根據中央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精神,林州提出發展“坡地經濟”,東崗鎮順勢而為,打造核桃經濟林。

 【企業資訊列表】河南林州:“坡地”裏刨出“金疙瘩”

初秋時節,東崗鎮“椒”香四溢。崔浩偉 攝

  目前,全鎮核桃栽植總面積4.2萬畝。東崗鎮副鎮長王偉算了一筆賬:1畝核桃林年産核桃300斤,再加上林間種植的紅薯、油用牡丹、小雜糧等作物,每畝地的産值有1萬元,4.2萬畝核桃園每年的産值就有4億多元。

  “現在俺村的人都把核桃樹叫作 ‘搖錢樹’!”雷慶林告訴記者,目前僅下燕科村就有1200多畝核桃樹,再過兩年就是盛果期,産量還能翻幾番,起碼年産量有15萬斤左右。

  “酒香”不怕巷子深,可林州人卻説“酒香”也得勤吆喝。萬寶山萬畝生態核桃園、燕科萬畝核桃園、東冶千畝核桃示範基地相繼建成。如今,“東崗萬寶山”農産品商標、“東崗核桃”等東崗特色農業品牌叫響山內外。

  除了核桃,東崗花椒也是“十里飄香”,目前全鎮種植超過1萬畝。王偉對東崗的未來滿懷信心:“下一步,我們鎮將加大對休閒觀光、旅遊養生、苗圃培養、生態養殖等産業的扶持力度,放大農業紅利,造福更多百姓。”

  滿山盡披“黃金甲”,“小作物”帶來大收益

  每到深秋,在林州中部淺山的丘陵地帶,漫山遍野的菊花搖曳生金,荒山仿佛披上了“黃金甲”,也激活了百姓的致富夢。

  “咱們的金絲皇菊不論斤,也不論兩,而是論朵賣,一朵幹花能賣5塊錢。”走進河順鎮官莊村崔保豐的萬盛家庭農場,他拿出一朵巴掌大的金絲皇菊放入茶壺,遇水而活,絲絲花瓣舞動著舒展開來,溫熱中溢出微甜的茶香。

  “真是摸著石頭過河。”由於核桃樹不能當年挂果,就琢磨著能不能再種點別的,好把土地充分利用起來。崔保豐四處學經驗,還請來了農業專家,得出的結論是:種菊花。

【企業資訊列表】河南林州:“坡地”裏刨出“金疙瘩”

資料圖:金絲皇菊婀娜盛開。林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沒想到,核桃還沒收成,菊花種植反而成了主導産業。”如今,萬盛家庭農場生産的菊茶不僅暢銷北京、上海等國內大城市,還引來了香港客商。

  在萬盛家庭農場輻射帶動下,周邊農戶種植菊花500多畝,貧困戶也練就了“造血”本領。

  51歲的貧困戶牛明喜下肢殘疾,他把自家的耕地和山坡地流轉給農場,每畝每年能得到500元的流轉費,他還在農場當保潔,一年能掙一萬多元工資,去年年底就脫貧了。

  萬盛家庭農場的成功,為河順鎮的發展打開了新思路。“要想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得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河順鎮副鎮長牛振華説,我們鼓勵、支持農戶連片種植,互幫互助、共同致富。

  目前,河順鎮成立了41個農業專業合作社,3000畝小米種植區、2000畝油用牡丹種植區、1000畝的大豆種植區以及三條小雜糧種植帶豐收在望。

  “歸雁”還巢創業忙,坡地成了“金疙瘩”

  樹高千尺不忘根。今年年初,在北京搞建築的呂俊吉被“坡地經濟”吸引,回到家鄉當起農民。

  在桂林鎮七泉村見到他時,正跟十幾位老鄉嘮家常,身後一株株嫩綠的板藍根長勢喜人。

  老鄉不明白,好不容易跳出“窮窩”,為啥再跳回來?

  呂俊吉説:“一人富不算富,大夥富才算富。”他投資100多萬元,辦起明偉合作社,專門種植中藥材。“板藍根種植週期短、見效快,而且比種玉米、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的收益高很多。”

  “這才半年時間,就見了回頭錢。”貧困戶譚長青患有肺氣腫,幹不了重體力活,一年光吃藥就得花去三四千元。現在他把自家的兩畝地流轉給了合作社,一年能收益幾千元。還能去地裏幹農活,一天掙40塊錢工資,每月下來收入一千多。

  時下正值板藍根大青葉收購旺季,合作社還給貧困戶送“福利”:閒余時間,可以免費採摘大青葉,收益都歸個人。“我們家一星期採了快400斤,這又是一筆收入。”譚長青説,腰包鼓了,説話都提氣。

【企業資訊列表】河南林州:“坡地”裏刨出“金疙瘩”

平新莊村丹參基地盛開成“花海”。戚藝芳 攝

  桂林鎮的農民嘗到甜頭,種植中藥材漸成氣候。

  走進平新莊村,丹參基地成了一片藍紫色的“花海”。天路中藥材合作社負責人平海軍説:“可別小看了這丹參花,它釀出的蜜富含多種氨基酸、活性酶等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非常珍貴。”

  今年以來,天路中藥材合作社吸納了200多戶農民,有的流轉了土地,有的則是入股分紅。明年開春就能豐收,一畝地收入不低於4000元。平海軍説: “現在已經跟上海的醫藥廠達成合作,銷路根本不用愁,農民也更有信心了。”

  轉變舊的種植觀念發展“坡地經濟”,打破農民心理壁壘是關鍵。

  桂林鎮副鎮長劉廣雲介紹,我們免費為群眾提供農業保險,以玉米市場價格作為保護價,降低種植風險。還請來河南農大的教授當顧問,對種植、生産、日常管理等環節指導培訓,及時解決農民種植中的技術問題。

  經過五年的摸索,發展“坡地經濟”已成為林州山區農民的共識。各鄉鎮因地制宜,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由過去單一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糧食作物,改為種植核桃、菊花、中藥材、優質小雜糧等適合山崗坡地的作物。“洪河小米”“東崗核桃”等一批批土特産成了“明星品牌”。

  “坡地經濟”富了鄉村,也綠了荒山,還催生了農業生態旅遊和休閒觀光“農家樂”旅遊。目前,林州全市“農家樂”數量已超過580家,帶動就業4000多人,1.5萬農村人口由此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