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民生 情係百姓:滿腔熱情地做好黨報的群眾工作

2017-09-11 09:01:3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萬慶麗

  (原標題:關注民生 情係百姓:滿腔熱情地做好黨報的群眾工作...)

  關注民生情係百姓

  滿腔熱情地做好黨報的群眾工作

  --緬懷恩師王秉亭

  作者:尹程起

  【河南在線列表】關注民生 情係百姓:滿腔熱情地做好黨報的群眾工作

  摘要:王秉亭,山東榮成人,生於1931年3月,中共黨員。建國前參加工作,1960年鄭州大學畢業後,在《河南日報》社編輯崗位上,從事黨報群眾工作40多個春秋,曾被評為優秀共産黨員和先進工作者。發表學術論文80多篇10多萬字,著有《黨報群眾工作40年》和《送您一把愛神的金鑰匙》等書,多次出席全國性的學術論壇及研討會。他不辭辛苦,長途跋涉,為把黨報的聲音傳播得更遠;他勤儉節約,克己奉公,為解群眾燃眉之急;他扶貧濟因,樂於助人,為許許多多貧困的家庭、殘疾人送去溫暖和扶助;他培養新聞寫作人才,加強通訊員隊伍建設;為黨的新聞事業做出了平凡而又傑出的貢獻。

  2017年7月10日,我在外地出差的途中,突然接到王秉亭的夫人李愛蓮打來電話,她忍著悲痛告訴我:王老師走了……,2017年3月13日,因腦溢血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86歲。噩耗傳來,思緒伴隨疾馳的列車,淚眼朦朧,回想與王老師的接觸中,從他身上學到的數不盡的點點滴滴,音容笑貌,歷歷在目。

  1986年5月,我在瀋陽住院時,病房鄰床來一位年過半百頭留短髮,中等身材、皮膚黝黑、耳背的病友,上身穿一件白色短袖T恤衫,下身穿一條咖啡色的短褲,像是一位樸實敦厚的農民,平時治療後總愛坐在自已病床旁邊,戴上老花鏡,讀書,看報。我看他閱讀1986年4月30日《中國報刊報》,一版頭題位置報道《在默默無聞的編輯崗位上——讀者來信表揚河南日報編輯王秉亭》,這才知道他叫王秉亭。我寫一篇《農民可以利用田間地頭荒山河坡養羊》的讀者來信,想讓王老師推薦給《河南日報》或者《河南農民報》發表,他看過稿子用手揉成一團扔到地上,説沒新意是“廢品”。為此,我難過了很久。

  7月份,王老師出院時,我給他煮10多個雞蛋,買些蘋果,想讓他在路上食用,誰知倔老頭不領情, 還把雞蛋和蘋果撒個滿地。我們不歡而散。

  意想不到同年9月,我單位鐵道戰備舟橋處黨委書記袁德義收到王老師來信:“請安排尹程起同志,到河南日報學習新聞寫作……”

  我到王老師家後,他笑著給老伴李愛蓮説:“我和程起是忘年交,因摔雞蛋、扔蘋果認識的朋友。”他指著書架上那些珍貴的新聞學書籍和寫作有關雜誌説,“這都是學寫作的教課書,你多看看。”從此,我吃住在王老師家裏,讀書、看報、學習寫作,宛如家一親。

  傳播黨報先進文化引領農民脫貧致富

  1986年10月中旬,王老師帶我到河南省新安縣參加報刊發行工作會議。頭天夜裏,從鄭州出發前,我倆加班加點,自費翻印數百份《提倡村黨支部訂閱<河南日報>、<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的文章,發給新安縣部分鄉村黨支部,激發基層黨組織訂閱黨報黨刊的積極性。新安縣境內曹村、石井、北冶、倉頭、鐵門、磁澗等鄉鎮這裡群山綿亙,峰巒重疊,溝壑縱橫。一般海拔700~1000米以上。王老師不顧山高路遠,道路崎嶇,帶領我徒步160多裏,兩天兩夜翻山越嶺50多座大山,在沿途中與幾個年輕的黨支部書記交朋友,分別給每個村黨支部贈送一本報社印刷的精美的筆記本、一本《河南畫報》,他還對村支書語重心長地説:“《人民日報》、《河南日報》和《經濟日報》都是黨的報紙,向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對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引導農民致富十分必要。希望你們緊縮其他開支,訂一份黨報。”

  在王老師的鼓勵和倡導下,曹村鄉五個村黨支部,儘管經濟困難,經費緊張,仍然訂閱了《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和《河南日報》,改變了多年來基層黨支部不訂、不看黨報的現象。他在大山深處與郵遞員、與農民交朋友,下鄉採訪吃住在山裏,每到一戶村民家裏吃過飯,總是把提前準備的飯錢,如數交到農民手裏,有的農民不收,但扭不過他。

  “你看農民手裏那一塊錢,字都磨掉看不清啦。農民掙一分錢都很難,不要給農民添負擔添麻煩!”王老師下基層採訪一般不吃招待飯,不讓被採訪單位和個人派車接送。他不講究吃穿,常常一個饅頭和一根生蔥就是一頓飯。我跟著他學習半年多,夜里加過班經常去吃燴面,一碗麵一個燒餅,不抽煙不飲酒。到市縣採訪,常常選擇便宜的旅館,把省下來的錢為農村基層黨支部訂《河南日報》、《河南農民報》、《經濟日報》和《人民日報》等。經過他做黨報發行工作,河南省洛寧縣1990年訂人民日報881份,比上年增加了353份,居全省之首。

  1995年10月,已退休後的王老師,仍拿出自己的388元錢,為新安縣曹村鄉貧困的黃嶺村、大扒村、小溝村、前河村訂1995年《人民日報》和《河南日報》等報刊,其中有4份《農村農業農民》雜誌。

  新安縣曹村鄉農民李欣,寫信給河南日報詢問自辦郵政所事宜,十幾天后王老師回信:“請李欣同志去與縣郵政局直接聯繫。”在縣郵局大力支持下,大扒山區郵路很快開張。王老師來到大扒山區,陪同李欣把黨報送到深山老林。當他看到李欣家庭生活困難,就把自己兜裏的20多塊錢掏出來塞給李欣,李欣不要。 “這是支持你辦郵路的,你不收咱就不是朋友了”。他回到報社後,多次給李欣寄雨衣、鞋和衣物。李欣通過這一包包東西,切實感受到了王老師那顆無私的愛心!

  在王老師的支持下,李欣越幹越有勁,這條郵路當初僅訂幾十份報紙,大扒郵路越辦越好,增加到600多份。曹村鄉前河大隊黨支部給群眾訂了一百多份《河南農民報》,平均每戶訂一份,小扒學校教師蘇守正一人訂閱十七種報刊,他從報刊中獲得致富信息,花了300多元,郵購8種珍貴中藥材種植,每年收入達到七八千元,生活水準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

  汝陽縣蔡店鄉農民李六峰,曾是一度失足青年。李聽説河南日報有一位“528”編輯王秉亭,人們都稱他是“良師”和”恩師”,就直接去報社找到“528”編輯:“我曾經偷過別人的東西……” ”528”編輯耐心地對李進行啟發開導。李六峰回村後,“528”編輯一封封來信從鄭州寄來,教李如何勤勞致富。後來,報紙上報道《李六峰養兔致富,高風格扶持鄉親》。李六峰養兔成為萬元戶,被評為河南省新長征突擊手。李深情地説:感謝“528”編輯王老師,沒有他的關心幫助, 就沒有我的今天。

  努力踐行黨的宗旨好善樂施不求回報

  商城縣汪橋鄉東廟村的姑娘李福琴在病危中, 1986年7月21日向河南日報編輯部發出呼救:“我于去年高中畢業, 因患闌尾炎家庭經濟拮據未能及時就醫,病越拖越重,後來父母賣了30多斤大米把我送進鄉醫院,七拼八湊籌到100多元錢,讓我做手術,可是由於缺錢沒有及時輸血,加上醫療條件差,手術後傷口感染,整天流著大便、黃水,自從病倒以後,我從沒有穿過乾淨衣服,傷口痛如刀割,家裏油、鹽錢都缺,哪拿出大筆的錢來給我治病。我躺在床上,忍受住煎熬。我現在才19歲,就這樣等著去死嗎?我還想活下去啊……”

  王老師看後決定,想法救出這位在生死線上掙扎的姑娘,在家庭經濟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他帶頭捐出30元錢。深夜裏,王老師辦公室燈火通明,王老師正在處理其他讀者來信,他對我説:“李福琴求救信已經複印了十幾份,你再以我的名義寫十幾封信,明天一早趕快寄給我的親戚、朋友和有關單位。”並囑咐我寫信鼓勵安慰李福琴:“樹立信心,戰勝疾病,熱愛人生!”

  王老師安排我給商城縣人民醫院院長寫信:“請求醫生速將李福琴接到縣醫院治療,醫藥費正在籌措。”9月19日,商城縣醫院黨支部書記陳耀貴、院長劉七生等,驅車趕到李福琴家中看望,將李福琴接到了縣醫院精心治療。鄭州市黃河遊覽區黨委書記王仁民帶頭捐款100元,並動員全區幹部職工捐款500元,還有一張載著陜縣大營鄉大營村農民純樸情感的540多元匯單,上面寫有贈言:“李福琴,祝你早日恢復健康,重踏四化征途。”

  信陽地區行署專員董雷,收到王老師轉來的李福琴呼救信之後,立即安排地區民政局給李福琴寄300元醫療費,商城縣廣播電視站采編人員也捐了80多元,很多素不相識的紛紛捐款1600多元,民政救濟款330元。面對一封封安慰信,一張張匯款單,李福琴流下一串串淚珠……經醫治李福琴康復後説:“是黨報使我獲得了新生 ,是王秉亭老師和社會各界熱心人,把我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

  1987年春節前夕,冰天雪地,寒風刺骨。在開封火車站候車大廳,一位20多歲的小夥子赤背拿著剛脫下的軍大衣喊道:“誰給10塊錢,大衣賣給誰?”光脊梁賣大衣的小夥,是鄲城縣虎崗鄉王寨村人,從新疆烏魯木齊做木工活回家,在火車上睡著了,工具和行禮包全部被盜,在開封火車站下車後,一晝夜沒吃飯,身無分文,無法回老家。

  王老師看著周圍旅客説:“這位小夥子外出打工遇到困難無錢回家,請大家伸出援助之手。” 他邊説邊從自已衣兜內掏出5元錢遞給小夥子:“快把大衣穿上,別凍病了!”

  我也隨手掏出5塊錢,旅客們看見此狀,紛紛捐款,不一會湊了50多元, 使小夥子踏上返鄉之路。

  立足群眾生活 弘揚浩然正氣

  年近花甲的趙克讓,1949年師範畢業參加工作後,歷任小學校長、嵩縣《生産建設報》編輯等職。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1978年右派問題雖得到糾正,但沒恢復工作。七年間,前後上訪550多次,行程28000公里。在趙克讓幾乎絕望時,聽説河南日報王老師熱心為老百姓辦實事,趙克讓抱著一線希望,賣掉幾斤雞蛋做路費,從嵩縣直奔省城鄭州。看到眼前這個滿頭白髮的老人,聽著趙聲淚俱下的傾訴,王老師的心顫抖了。他奮筆疾書,向人民日報反映趙克讓的問題,被1980年3月4日人民日報社《群眾來信》摘編刊登。5月,王老師又在河南日報內參編發。

  這件事引起了中共河南省委領導的關注,派出調查組糾正嵩縣縣委處理趙克讓問題的一些不妥之處,但是根本問題久拖不決,事情一拖就是三年,為這個案子王老師也遭到不少指責和非議,情況複雜,再管下去就可能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有人勸王老師適而可止,但王老師堅決要支持趙克讓恢復工作。1983年5月30日,王老師患病在家,支撐著虛弱的身體給黨中書記處寫了一份《關於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的幾個問題》的材料,為趙克讓大聲疾呼。黨中央書記處做了重要批示。1984年11月,趙克讓的問題終於徹底得到解決。趙克讓眼含熱淚説:“河南日報為老百姓辦實事,王秉亭是活包公!”

  豫西山區澠池縣有一位青年叫陳定學,學生時代曾被打成“小反革命”蒙冤受屈14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曾經寫信上訪多次,最後都是不了了之。1979年8月,王老師收到陳定學來信後,立即寫一封充滿溫暖的回信,信後的署名是:“讀者來信組政字528號”。陳定學的來信河南日報編發了內參,呈有關領導閱示,還分別給有關單位寫信催辦。不久《中國青年報》也對陳定學的平反問題編發了“內參”,並把“內參”轉給河南省委。省委領導批示:儘快解決。1979年10月,陳定學持續了14年之久的冤案終於平反! 1984年4月,陳定學到鄭州參加河南省第二屆青年自學經驗交流會,一下火車,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河南日報》社,終於見到了日夜想念的“528編輯”:穿著一身褪了色的中山裝,腳上穿著一雙洗得發白的解放鞋。站在王老師面前,陳定學流著眼淚,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王老師,謝謝您!”王老師握著陳定學的手,一句話也沒説,只是“嘿嘿、嘿嘿”地笑了……

  王老師收到來信來訪反映的問題包羅萬象,有黨的政策落實問題,幹部作風問題,行業不正之風,減輕農民負擔,假冒偽劣商品,等等。對上訪來信,王老師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在群工部裏,挂著幾十面省內外群眾送來的錦旗……

  甘為人梯護花紅桃李不言自成溪

  1981年秋天,駐河南某部戰士蔡詩華,看到連隊附近有一條90度彎道的公路,短期內造成6起人身傷亡事故,蔡提出改建道路的建議投寄《河南日報》,沒出一週就收到“528”編輯的復信。10月27日,《河南日報》發表了蔡詩華的來信,並被報社評為1981年好新聞一等獎。從此,蔡詩華愛上了新聞寫作,在省級以報刊發表1000多篇報道,詩歌上百次獲獎,出版多部詩集,後來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成為中國作協會員,從普通戰士晉陞為正營職中校軍銜,現在轉業到北京中國郵報社《郵來友往》做編輯工作。

  而這期間,“528”編輯王老師老師一直關心蔡的成長,給蔡寫了100多封信,寄了一次又一次的學習材料和書藉,蔡詩華説:“我的寫作生涯和出版14部詩集等等,王老師傾注很多心血和汗水,沒齒難忘……”

  王老師淡泊名利,甘為人梯,愛惜新聞寫作人才,資助自學青年,是年輕人的良師益友。河南省固始縣三尖河鄉一個普通青年農民趙國發,1983年高考落榜後,看到家鄉交通不方便,信息閉塞,鄉親們很難看到報紙。他想辦一個郵政代辦所,把想法寫給河南日報社。王老師把這封來信轉發河南省郵電部門後,得到批准,趙國發很快成為一名農民郵遞員,黨報發行量由過去20多份當年增加到1300多份,為農民傳遞黨的政策和致富信息,深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河南日報多次報道趙國發創辦郵政所的經驗,在全國很快推廣。趙國發當選為縣人大代表,被河南省團省委命名為“新長征突擊手”,還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産黨。

  趙國發熱愛學習,勤奮向上,想參加人民日報舉辦的新聞智力開發學習班,因家庭經濟困難,沒錢交學費,王老師得知後,立即和老伴李愛蓮商量在家庭經濟緊張的情況下,堅持支付趙的全部學費。當時,王老師全家4口人,兒女都在讀書,老倆口工資加起來不到100元,雙方老家姐妹兄弟常常需要接濟,依然省吃儉用擠出60多元支持趙國發學習。趙國發先後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330多篇稿件,1986年被華中信息報社聘為記者。後來考取國家公務員,現在湖北省岳陽市國稅局工作。

  凡是跟王老師打過交道的人,他就與你成為至交,跟你成為好朋友,尤其是來自基層來自農村的通訊員,不但把他們拉到家裏管吃管住不要錢,臨走還要送盤纏,常常把一些寫作書籍資料送那些家庭貧困的自學青年,經常拿出一二百元,作為扶貧助學費送給有志青年。把自家當成“通訊員之家”,是基層通訊員的聯絡站和免費旅館。通訊員到報社送稿,看稿登記,認真處理,笑臉相迎,讓座倒水,熱情接待。還經常給通訊員寫信,釋疑解惑,做些鼓勵和指導。

  王老師在報社做了40多年接待群眾來信來訪工作,同讀者結下了深厚情誼,青年人稱他為“敬愛的老師”,知識分子稱為“伯樂”,農民群眾説他是“脫貧致富路上拉車不松套的老黃牛”,蒙冤受屈的人稱他為“無冕包青天”,戀人們稱他為“月老紅娘”。太康縣女青年王梅英,因為失戀痛苦萬分,王老師對她像對自己女兒一樣,同她促膝談心,使打消了死的念頭。王老師給她寫信:一定要擺脫痛苦,開始新的生活。在繁忙的工作中,王老師還抽出時間親自到王梅英家鄉,與當地婦聯聯繫,給姑娘介紹一位忠厚的小夥子。1985年他們二人結婚,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王梅英含著眼淚説:“我能有今天,多虧我的再生父親王老師。”王老師真心實意辦一些順民心的好事、得民心的實事、暖民心的難事,實實在在為民解憂。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

  扶貧濟困獻愛心窮苦群眾貼心人

  王老師工作幾十年如一日,一直保持勞動人民艱苦樸素的作風,但是遇到貧困戶有了困難,他寧肯自已節衣縮食,過著艱苦生活,也慷慨解囊給予資助。1991年5月19日,全國首次助殘日前夕,王老師把兒女們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説:“助殘扶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你們都拿出來點的錢,支持殘疾人事業!我過生日的時候,你們不要再給我買任何生日禮物;等我死了以後,你們也不要給我買花圈,先提前預付這些錢。”王老師把全家人的積蓄和自已的稿費,湊到一起一共500多元,全都捐給河南省殘疾人聯合會。

  一個深秋季節,下肢癱瘓的扶溝縣姑娘江曉曉,拿著自已創作的中篇小説《宣判之後》初稿,來報社找王老師幫助聯繫出版社。

  江姑娘的病情嚴重,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住招待所困難,王老師和老伴李愛蓮商量,把江曉曉接回家中,如父親般的大手托起姑娘從一樓一步一步的挪到三樓,這對年逾6旬的老人來説,是何等的艱辛!

  王老師和老伴安頓好江曉曉,忙到外面張羅著吃的,不料江姑娘想如廁沒有挪進衛生間就尿了,又趕上例假衣服都臟了。姑娘羞愧得想哭。王老師和老伴一起毫不猶豫地抱起姑娘,讓她換下內衣內褲,拿去一件件清洗乾淨。姑娘要大便,李愛蓮説:“孩子,我取痰盂來,你就在屋裏解吧!”看著非親非故的王老師衝完大便,江姑娘哭了:“爸爸,您就是俺的親人啊!”臨別,王老師給江曉曉40元錢路費,又摘下手錶送給她,叮囑:“要安心治病,珍惜時光,早出佳作!”在王老師的熱情鼓勵和幫助下,江曉曉一邊與病魔搏鬥,一邊發憤寫作,先後發表作品10余萬字。

  王老師察民之情、體民之苦、排民之憂、解民之難,為群眾辦事,惠澤百姓,幫助殘疾孤寡老人、下崗失業人員、年老體弱人員、能力缺陷人員等社會弱勢群體,解決現實困難,身邊有一個小本本,那上面詳細地記錄,許多殘疾人的姓名,性別、病情、文化程度,家庭地址,通信電話等,這使他能隨時為殘疾人提供服務幫助。本子雖小,卻飽含著王老師老師的一片真情。

  1988年春節,人們正沉浸幸福的節日歡樂之中,王老師收到一封來自鶴壁市湯河街貧困戶楊繼紅來信,反映家庭生活困難,度日如年,全家人在春節中抱頭痛哭。王老師立即從工資中拿出100元寄去,並寫信表達深深的關切之情。

  為了解決楊繼紅一家的生活困難,王老師給鶴壁市委寫信,請他們妥善解決。“群眾利益無小事。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

  澠池縣老中醫周國楨生活上有困難,王老師知道後多次給澠池縣衛生局寫信,洛陽市吉利區殘疾女青年權菊先,對生活喪失信心,王老師給她寄去了殘疾作家史鐵生寫的《死神的剋星》,權菊先從此拿起筆開始了創作。為了資助偃師縣殘疾青年張榮枝生活,王老師帶病四處奔波籌款。王老師了解到老山前線戰士生活單調,他用自己的一些錢,為老山戰士買書買報刊,持續不斷寄給老山前線……

  王老師憑著一幅菩薩心腸,為農民群眾解決多少困難,辦過多少好事 ,誰也説不清。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長期堅持做好事,永城縣女青年魏玉琴、內鄉縣工商局宋玉平、偃師礦務局青年中醫田積有等等,他們在生活困難中,都得到過王老師老師的幫助……

  愛崗敬業講原則排憂解難勇當先

  王老師在建國前就參加了革命工作,享受離休待遇理所當然,但他從不向黨組織討價還價,滿腦子想的怎樣幫助困難群眾排優解難!在長期的群眾黨報工作實踐中,王老師潛心研究群眾新聞學、讀者來信學,並創辦了《通聯月刊》,指導基層廣大通訊員和廣大讀者積極為黨報反映情況,關心黨的新聞事業,培養新聞寫作人才,搞好通訊員隊伍建設。王老師認真處理好每一封讀者來信,每天工作十幾個鐘頭,他一人分管三個地區的讀者來信,一個人頂幾個人幹工作,經常加班加點,夜深人靜的時候,有時坐在他辦公室藤椅上休息,有時躺在沙發睡覺,誰也説不清他趴在辦公桌上度過多少個不眠之夜。犧牲了業餘生活,不打牌不下棋,幾乎沒看過電視電影,他把有限的時間都奉獻給了讀者和人民群眾。從1979年到1983年期間,他處理讀者來信26326封,給讀者的實際復信比這個數字要多好幾倍,一般信後的署名是:“政字528號”,隱姓埋名默默無聞地奉獻涓涓愛心。

  他忠誠黨和人民的事業,從點滴做起,甘當無名英雄,發揚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優良傳統,時刻老百姓的疾苦挂在心頭,關心群眾冷暖,忠誠黨的事業,在平凡的編輯崗位上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黨的新聞事業,為黨報群眾工作,勤勤懇懇,盡心盡責,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1992年春天,《解放軍報》社主任編輯楊玉辰聽説河南日報王秉亭在單位上説不上是什麼名人,談不上有多大的能耐,可是確確實實是一位助人為樂、愛惜人才的好人。楊玉辰通過一些知情人了解得知,王秉亭老師不僅如此有正義感,痛恨社會上的腐敗現象,愛説一些諷刺話風涼話,而且曾多次為怨屈的人申訴,還帶頭呼籲和捐贈,挽救了一個個被疾病逼上絕路的女青年,扶貧濟困救助一群殘疾青年,培養了一大批寫作的青年,是一個真正值得謳歌的無名英雄。一篇通訊《“528”編輯》很快在1992年4月1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隨後在《新聞與成才》雜誌上刊登, 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王秉亭老師一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只是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地埋頭苦幹。立足崗位,不計名利,從點滴小事做起,滿腔熱情地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昂揚的鬥志和強烈的責任感,積極投身於農村基層群眾工作之中,為“三農”服務工作貢獻力量。他是黑暗中的蠟燭,給很多家庭帶來了光明;他是青年人迷路時的導航燈,照亮前進的方向,並帶來了收就的希望;他是冬日的陽光,春風化雨,給許許多多貧困的家庭、殘疾人送去溫暖和扶助。他是一束陽光,溫暖著廣大讀者的心,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傾心奉獻,用愛心演繹了一曲生動的和藹可親樂章。為黨的新新聞事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他真心實意為讀者服務的精神,感動了所有接觸過他的人。他用自己的生命書寫著一名普通共産黨員精彩的篇章!“俯首甘為孺子牛”,正是他一生工作生活學習的真實寫照。

  (作者單位:河南省週口市對外開放服務辦公室 資深媒體人何其中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