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淅川:綠水青山“變現”金山銀山

2018-03-09 11:06:40|來源:河南日報|編輯:萬慶麗

  3月7日上午,淅川丹江口庫區飄起毛毛雨,水面籠上一層輕紗。

  緊鄰水庫的臥牛山上,馬蹬鎮邢溝村的造林大戶李會傑甩掉外套,掄起鐵鎬,向記者“演示”種樹:“穴要挖深,根要擺正,土要夯實。”去年,老李植樹1萬多棵,純收入近9萬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他和老鄉們身上兌了現。

  為了保護水質,丹江口庫區有“鐵律”:“有樹不能伐、有魚不能捕、有礦不能開、有畜不能養。”然而作為全省四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淅川的發展更不能停。“千條路,萬條路,淅川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毫不動搖走綠色生態之路。”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説。一肩挑著護衛清水北送使命,一肩扛著打好脫貧攻堅重任,植樹造林、做強生態經濟,成了淅川發展“菜單”上的優選項。

  然而在淅川,種樹並不容易。被稱為“地球癌症”的荒山石漠化在庫區兩岸非常普遍,土層單薄,草木難生,再加上管護不力,“年年栽樹不見綠”的事並不鮮見。為改變這種狀況,淅川人想盡了辦法,尤其在管護上,在全省首創了合同化造林模式。“我們與專業造林隊、造林大戶簽訂造林合同,當年栽樹,次年10月驗收,活一棵驗收一棵。如果達不到85%的成活率,補栽後第二年再驗收。”該縣林業局局長武建宏説。“一錘子買賣”變成“年度考試”,多活一棵樹多掙一份錢,造林大戶積極性大大提高,辦法也多了起來:移土培肥、修“魚鱗坑”、分級提灌,全縣造林成活率升了上去,座座荒山披上綠裝。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淅川實行合同化造林治理荒山53.2萬畝,封山育林2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5.3%,人工造林面積連續十年居全省第一位。山綠水更清,丹江口水庫最新一期監測結果顯示:水質持續向好,109項全因子均符合地表水環境品質達標Ⅱ類標準,其中常規項目95%以上符合Ⅰ類標準,特定項目100%符合水源地水質標準。

  種好生態林,築起清水北送的綠色屏障;栽下經濟林,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帶來希望。全省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淅川把林業發展融入脫貧攻堅的大局,突出“短、中、長”三線戰略,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

  “短線”以項目見成效。淅川充分發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的區位優勢,加大項目爭取力度,每年爭取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等扶貧項目資金3600多萬元,將項目資金向貧困戶傾斜,1650名貧困人員成了護林員,年收入不低於貧困線。同時,鼓勵引導造林專業隊增加貧困群眾就業機會,目前活躍在全縣造林一線的2000多名造林隊員中,有不少人來自貧困家庭。

  “中線”以産業打基礎。渠首所在地九重鎮引進仁和康源公司,流轉荒坡地8000畝發展軟籽石榴,承包託管、返租倒包帶富農戶;毛堂鄉引進源科生物公司在荒山上栽植黃金梨5000畝,標準化管理、有機化種植;西簧鄉、厚坡鎮、金河鎮種植5.6萬畝薄殼核桃……如今,65家企業入駐淅川投資生態農業,3萬多貧困人口捧起“生態碗”,吃上“生態飯”。

  “長線”以旅遊管長遠。近年來,因水而興的淅川利用森林資源優勢,堅持全域旅遊思路,打造4A級景區1個、3A級景區2個。去年以來,以丹江湖景區環湖綠色長廊為依託,淅川在丹江沿線建成了泓森植物園等32個精品生態示範園,解決2000多名貧困群眾就業。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這讓盧捍衛對未來充滿信心:將來的淅川,不但是一幅春有百花夏有蔭、秋有碩果冬有景的美麗山水畫,還要讓綠水青山“變現”,真正成為老百姓的金山銀山。  □本報記者歸欣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