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中國教育、河南教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2018-03-15 11:57:22|來源:大河報|編輯:萬慶麗

  核心提示|從改革開放前的一聲“春雷”,到如今“雙一流”大學如火如荼的建設;從靠高考改變命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激烈,到如今高等教育已然成為大眾教育,讓有意願上大學的人都可夢想成真;從1977年的乍暖還寒到2018年的春暖花開,中國高考改革的大刀闊斧,也是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一個縮影。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熱議,改革開放40年間的中國教育、河南教育。

  【講述1】

  恢復高考改變了27萬青年的命運

  1977年10月,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在河南省各個小村青年之間“瘋傳”:教育部不久前在北京召開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決定恢復已經停止了10年的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

  “學習!讀書!參加高考!”成為當時有志青年的選擇。然而,當年報考人數不少,有570萬,但錄取人數為27萬,錄取率僅為4.7%。

  “我們當時上大學,由於全國高等教育規模很低,導致在某一個區域裏,有一個人能接受高等教育,就很不錯了。”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介紹,20世紀七八十年代能夠接受大學教育的,可以説是“鳳毛麟角”。

  在剛剛恢復高考的十幾年,由於大學錄取比例低,而中專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國家統一安排工作和轉為城鎮戶口這兩個條件,不少優秀的青年選擇報考中專,成為國家包分配的中專生。這批中專學生包括四個領域:工商財、農林水、醫衛、師範。一度出現中專比本科更吃香的局面。

  “這種現象概括來説,就是我國的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是相匹配的。”宋純鵬介紹,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建設的各行各業都急需人才,只要有一些文化基礎的青年,到了工作崗位上,都能在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所以當時的中專教育也為各行各業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

  【講述2】

  高等教育大眾化,出國深造、讀研成“標配”

  隨著大學開始擴招,“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現象逐漸不存在了,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看來,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轉變為大眾化教育,有需求、有願望想要上大學的學生,只要努力學習,基本都可以滿足“上大學”這個願望。

  “進入21世紀,我國人口素質建設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宋純鵬説,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家針對教育結構進行調整,從職業教育、民辦教育到高等教育,均發生了巨大變化。

  如今,提及深造,大家的認知不再局限于本科教育,更多的大學生把出國留學、考研、讀博等當作了尋找一份好工作的“標配”。

  據統計,到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5萬人,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此外,我國高等教育佔世界高等教育總規模的比例達20%,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國。

  【對話】

  在改革開放40年的大背景下,河南乃至中國教育取得了哪些成果、目前面臨哪些問題?兩位校長在全國兩會期間,就此話題與大河報記者進行了深入探討。

  成果|40年,中國教育發展“天翻地覆”“令人震驚”

  提起改革開放40年教育取得的成果,宋純鵬用“令人震驚”來形容。他介紹,1949年前後,全國高校很少,當時主要的教育任務是“掃盲”,到處辦夜校。隨著高考恢復,改革開放,我國的教育發展取得了令人震驚的成就:九年義務教育基本實現全覆蓋,而高等教育,則實現了大規模發展。

  宋純鵬介紹,高等教育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有兩個節點性事件:“211工程”、“985工程”。最近,黨中央、國務院又提出“雙一流”大學建設,從規模、品質、人才培養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所有這些建設,就是為了讓高等教育能夠適應並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同樣的話題,張改平則用“天翻地覆”來形容。就義務教育來説,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使得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得以提升;就職業教育來説,提高勞動者素質,為國民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問題|別讓農村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義務教育應均衡

  經過40年的發展,當前教育是否還存在一些問題?

  張改平介紹,目前教育上面臨的一些問題,與供給側改革密切相關。比如義務教育方面,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農村地區、邊緣山區,依然缺乏好的教師。義務教育存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甚至同一座城市的不同城區,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宋純鵬也表示,過去,農村娃可以通過上大學改變命運,但如果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那麼農村孩子可能從“起跑線”上就輸掉了。所以義務教育的均衡,將是未來一段時間教育發展的重點。

  建議|發展學校特色專業,避免“千校一面”

  針對問題,張改平介紹,中央近期出臺了《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不僅提出要提高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保障保護教師合法待遇,更提出了全社會尊師重教的呼籲。

  “教育在新時代應該有新使命。”宋純鵬建議,未來,高校辦學自主權進一步擴大,按照教育規律、按照人才培養規律辦事;高校需要特色發展,要有自身優勢、有特色學科,要根據區域經濟特色需求發展學校特色專業,避免“千校一面”。比如河南大學近年來就根據河南省經濟發展需求,增加了生命科學、環境科學等特色學科。

  針對大學就業率問題,張改平建議,就業率與專業的適合度有一定關係,但同時也是政府、學校、社會的共同責任。大學教育教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這個基本素質,走到任何工作崗位上,很快就能適應。大學、社會、企業、單位,都有培養人才的義務。

  改革開放四十年教育發展大事記

  【大事記】

  1977年

  恢復高考

  1986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並實施

  1993年

  我國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專業使其達到世界一流大學水準,稱為“211”工程。

  1998年

  江澤民總書記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講話,提出“985工程”。

  1999年

  擴大高校招生規模。

  2001年

  教育部出臺新政策,允許25周歲以上公民參加高考,徹底放開高校招生的年齡限制。

  2010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

  2012年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首次突破2萬億元,佔GDP比例首次超過4%。

  2018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不斷提高教師的地位待遇,真正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記者段偉朵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