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亞洲第一拱 涪陵烏江大橋復線橋合龍
正在施工的涪陵烏江大橋復線橋。 本報記者 蔣艷 攝
在重慶涪陵區境內的烏江上,有一座正在建設的跨江大橋——涪陵烏江大橋復線橋,這是國內斜拉扣挂懸澆箱型組合式拱橋,也是該橋型的“亞洲第一拱”。
3日晚上10點,涪陵烏江大橋復線橋拱圈正式合龍完成,一拱過江,宛如彩虹。中鐵八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復線橋計劃今年8月底通車,將與老橋一起上演“雙龍過江”的景致,並讓通行能力增加一倍。
老橋已經建成近30年
涪陵烏江大橋位於涪陵城區東側的烏江上,橋下是一個“V”型河谷,水深且水流湍急。
老橋于1989年建成,至今已經運行近30年。這是涪陵連接城東與城西的重要橋梁,其中,西岸是涪陵老城區,東岸是正在開發建設的江東片區。每天,都有大量車輛從橋上經過,是城區最為繁忙的橋梁之一。
由於涪陵烏江大橋的橋齡較長,經鑒定已成危橋。為了保障運行的安全,去年,相關部門對老橋進行了加固維修,還在江面上增設了橋墩防撞設施。
此外,老橋只有雙向兩車道,高峰時期還會發生擁堵,遠遠滿足不了城市拓展的交通需求。
2015年12月,涪陵烏江大橋復線橋正式開工建設,緊鄰烏江大橋老橋,兩橋相隔僅3米。新橋全長為332.46米,寬為兩車道,設計時速40公里/小時,工程投資4253萬元。
建一座橋相當於建三座
中鐵八局一公司烏江大橋復線橋項目總工朱張毅介紹,涪陵烏江大橋復線橋為上承式鋼筋混凝土拱橋,主拱圈跨度為220米,採用“斜拉扣挂+懸臂澆築+纜索吊裝”施工,是拱橋中採用該種組合工藝施工的“亞洲第一跨”。
烏江大橋老橋的跨度為200米,新橋的跨度在此基礎上增加了20米。遠遠望去,如一道長虹跨越烏江。
“亞洲第一跨”施工難點在哪?朱張毅介紹,“由於使用了三種不同工藝進行施工,建這一座大橋,相當於建了三座橋。”
復線橋與老橋的距離很近,施工場地狹窄,烏江岸坡傾斜角度達65度,結構受力複雜。如果修建過程中僅靠斜拉索固定,就會對安全造成極大考驗。
因此,復線橋不能使用傳統的建造方式。比如,老橋拱圈的“轉體施工”,以及“先拼裝、後吊裝”兩種方式,都無法應用在這座大橋上。
項目部通過數據建模,調整了近百種施工工況,最終採用了斜拉扣挂+懸臂澆築+纜索吊裝的“組合施工”,施工技術難度高,相當於涉及斜拉橋、連續梁和纜索吊裝3種施工工藝。
拱圈裏暗藏“勁性骨架”
烏江大橋復線橋的結構形式新穎,弧形拱圈採用的是鋼筋砼箱型拱與“勁性骨架”組合式拱圈,受力主要在“一拱過江”的拱圈上。
也就是説,拱圈看似平凡的混凝土“外衣”裏,其實暗藏了鋼結構“勁性骨架”,才能穩穩地支撐起這座大橋。
拱圈施工時,類似移動模架的兩台挂籃,從兩岸坡地同時朝中間懸臂施工。220米跨度的拱圈,共有43個混凝土節段、13個“勁性骨架”節段。其中,“勁性骨架”全長60米,最長的一個節段約5.2米,重約7.6噸;最短的一個節段約3.6米,約6噸。
3日晚上合龍的是復線橋拱圈,也是全橋的最高點。“勁性骨架”拼裝已經全部到位,將進行外包混凝土。晚上8點,合龍正式開始,隨著混凝土的不停泵送,兩小時將合龍段澆築完成。
項目總工朱張毅介紹,復線橋拱圈完成後,將正式轉入橋面係的施工,14個立柱將支撐起橋面。
據悉,烏江大橋復線橋力爭今年8月底完工通車,屆時,與老橋一起同時跨江,車行道將達到雙向四車道,通行能力也將翻倍。(記者 蔣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