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個返鄉青年的電商扶貧路
2018-02-08 09:11:53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高爽

【焦點圖】一個返鄉青年的電商扶貧路

二月一日,彭水大埡鄉,李想在村民家中收購苕粉和臘肉。首席記者 崔力 攝

  “扶貧?那給我多少錢?不給錢扶什麼貧。”當李想向鄉民們提出電商扶貧時,這樣的回應常常讓他哭笑不得。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大埡鄉是重慶市深度貧困鄉,24歲的李想出生在這裡。去年9月,受鄉里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的號召,本在廣州做淘寶店的李想,回鄉運營電商服務中心,帶頭做起“電商扶貧”。然而,鄉民的不理解,現實條件的有限,讓他的這條路走得有些艱難。

  不被理解的電商扶貧

  在大埡鄉,不少農戶都種植辣椒。每到豐收的季節,農戶將品相較好的賣給辣椒加工廠,剩餘的小部分做成辣椒醬等自用,更多的則是爛在地裏。

  何不將它們簡單加工後在網上銷售?當李想提出自己的想法時,得到的答案卻是:辣椒可以免費拿走,但要加工拿去賣太麻煩,沒必要。

  像這種被拒絕的情況,李想經歷了太多次,“説到底,還是大家對電商認識不夠,不相信可以通過網絡賣東西掙錢。”

  因此,讓鄉民們認識電商、接受電商,成為李想最重要也最難的工作。

  去年10月,正值重慶的雨季。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裏,李想每天早上6點出發,騎著摩托車,挨家挨戶摸情況、介紹電商,晚上10點左右才能回家。運氣好時,趕上飯點能吃個便飯,而一旦錯過飯點,則一整天都吃不上一口飯。

  “你看,在山的那邊還有不少農戶,最遠的一家,要翻過四座山才能到。”當李想和重慶日報記者走在鄉村路上時,他指著遠處説道。

  然而,這種付出,一開始並未換來人們的理解。“一説扶貧,都樂呵呵地讓你進屋,但説要做電商來扶貧,好些人就不理解了,不搭理人。”李想説,“雖然碰了不少壁,但我從未放棄!”

  辣椒醬野菜豬肉“觸電”

  回鄉做農村電商後,李想的第一筆生意是兩罐辣椒醬。也正是這兩罐辣椒醬,讓鄉民們開始認可電商。

  在李想的多次遊説下,鄉民代軍將自製的兩斤辣椒醬以5元/斤的價格交給李想。李想買來玻璃瓶進行簡單地包裝後,在微店以10元/罐的價格進行銷售。兩天后,來自彭水縣城的一個顧客便下了單。

  “沒想到還真的賣得出去。”看著李想手機上的交易記錄,代軍這下真的相信了,接著又做了一批辣椒醬交給李想,還把家裏多餘的綠豆、苕粉、臘肉等交給他。

  一筆筆成交的訂單、一單單寄出的快遞,讓越來越多的鄉民開始嘗試“觸電”。深處大山的一貧困戶,平日便在山裏撿些野菜食用,聽了李想介紹後,便將積攢的野菜交給他,第一批菜就賣了近百元。

  電商,還為當地一些農戶擴大種植、養殖規模帶來動力。

  今年26歲的秦仕強此前也在外地打工,2016年8月回鄉後,聯合鄉里十七戶農戶,成立了彭水縣蜜林野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做起野豬養殖生意。

  去年下半年,首批養殖野豬投入市場,然而,由於缺乏渠道,銷售情況不佳。看到李想的電商生意小有起色,秦仕強主動找到李想,希望通過網絡銷售野豬肉。

  兩個年輕人一拍即合。為了讓買家看到野豬生長的環境,李想跑到山上,拍攝野豬的日常活動,並做了詳細的圖文、視頻介紹,很快便吸引了買家下單,其中包括不少外省市的買家。

  秦仕強算了筆賬,通過傳統的農家樂等銷售渠道,每頭野豬的利潤在1000元左右,而通過電商渠道,利潤則達1500元。更重要的是,一旦電商建立了穩定的銷售渠道,他就能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將野豬養殖産業做大做強。

  打算今年上線淘寶店

  雖然越來越多的鄉民接受了電商,但由於鄉村現實條件有限,李想的電商扶貧路仍困難重重。

  “符合網絡銷售標準的好産品太少。”李想説,比如綠豆、黃豆,鄉民們拿來的豆子一抓一把灰,於是,只能一戶一戶地教他們如何進行晾曬、保存;鄉里一核桃種植戶,對電商很是看好,但每年的核桃光線下銷售就供不應求,拿不出多餘的貨給他。

  同時,物流也是一大難題。在大埡鄉這樣的偏遠山區,物流成本高昂,再加上貨源得不到保障,民營快遞都不願意在鄉里設網點。僅有的中國郵政,也是好幾天才發一次貨。受物流限制,當初成交的第一單——兩罐辣椒醬,客戶下單一週後才得以發貨。

  為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去年年底,彭水縣商務局推出獎勵政策,促進快遞公司在鄉鎮設點,並將鄉鎮到縣城的運費優惠為每單1元。如今,大埡鄉已設立起快遞驛站,有望實現發貨的常態化。

  隨著産品和訂單越來越多,李想愈發覺得人手不足。如今,李想的微店已基本實現正常經營,月銷售額達7000元左右,他還計劃在上半年上線淘寶店,擴大銷售額。“現在鄉里懂電商的人太少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加入,一起實現電商扶貧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