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唐婆婆説有困難,張獻馬上記在連心日記本上。
張獻展示她最近幾個月的連心日記本
定期梳理連心日記是張獻的工作之一
小小連心日記本,專記群眾挂心事;事事處理有著落,件件落實有回音——這是重慶大渡口區躍進村街道革新社區群眾中流傳的一段順口溜。
小小一本日記,為何得到群眾如此高的讚譽?昨日下午,重慶晚報記者見到了由社區工作人員剛剛走家串戶收集上來的部分連心日記本,內容涉及群眾生活方方面面,雖然看似繁雜,但都是群眾最為關心的事。
“謝謝你喲,小張,幫我解決了一個大問題”
昨日下午3時,革新社區黨委書記胡修琦和同事張獻帶著300元慰問金,來到革新村21棟1號唐學惠的家中。
唐學惠今年72歲。6年前,老伴苗全春腦梗塞病情惡化,臥病在床成為植物人。唐婆婆以前沒有正式工作單位,他們的生活全靠苗全春每月2600元的退休工資。然而,除卻買紙尿褲和問醫抓藥,所剩無幾。她的兩個兒女都已成家,但條件也一般。
為了不拖累兒女,加上住在一樓,在社區的幫扶下,唐婆婆開了一個簡易便利店。
“我其他都沒啥,就是這段時間腰椎間盤突出得厲害,疼得不行。”唐婆婆對胡修琦和張獻説。
對胡修琦和張獻來説,唐婆婆家的困難早已爛熟于胸。但張獻還是趕快拿出連
心日記本,把唐婆婆反映的問題記錄在冊。在叮囑唐婆婆注意休息的同時,還告訴她接下來準備帶她去醫院做個檢查。
“謝謝你喲,小張,幫我解決了一個大問題。”看到張獻在社區裏走訪,80多歲的代學碧向她表達了感激之情。
代婆婆住在革新村47棟,老伴去世後獨居在家。前不久,張獻到代婆婆家走訪時,發現家裏十分淩亂,沒有家的樣子。張獻幫代婆婆請來一位保姆,這位保姆來自社區裏一個困難家庭,此舉不僅解決了代婆婆的日常生活需求,保姆家的經濟困難也得以緩解。
“把社情民意記在本子上,幫扶時才更有針對性”
從唐婆婆家出來,張獻又帶著連心日記本來到馬王街2棟,和居民們拉家常。
“我家這段時間下水道出現倒流,太潮濕了。”“樓下休閒座椅壞了,希望能換新的。”“樓棟門口的路燈壞了幾天了,晚上黑黢黢的,你要幫我們想想辦法哦。”……居民們打開了話匣子。
張獻一邊認真聽,一邊在連心日記本上記錄著,筆頭在雪白的紙張上飛快地遊走。
在張獻記完大家的建議後,重慶晚報記者翻開了她的連心日記本,發現上面記得密密麻麻的。
“這一部分記的是居民個人信息、聯繫方式,以及空巢老人的兒女電話。一旦發生什麼事,我能第一時間聯繫到他們。”感覺重慶晚報記者看著有點費力,張獻主動釋疑。(重慶晚報首席記者 鄭友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