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採集勞動力和企業用工大數據並智慧匹配
就業庫,招人求職打通路(互聯網+民生 ②就業)
核心閱讀
如何為企業和人才“牽線搭橋”,是提高就業率、實現高品質就業的重要環節。重慶建立勞動力信息數據庫和企業用工數據庫,運用大數據手段為企業和求職者進行畫像,做到智慧匹配、雙向推送。同時,按月掌握3000余家企業的用人需求,對結構性短缺的崗位進行訂單式培訓,讓數據庫中的信息變為真數據、活數據。
一台不大的主機殼,裝著重慶2100萬勞動力信息數據庫,以及重慶300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的用工數據庫。這裡,就是重慶人力社保數據中心最重要的“兩庫”。
目前,重慶“兩庫”正式投用已經一年多了。以此為基礎,重慶通過“公共”“市場”兩種大數據應用模式,提高人力資源供需匹配度,讓崗位和求職者更快更好地走到一起。
“市場”加“公共”
精準送崗位
“公共”和“市場”,是重慶探索就業大數據應用的兩種模式。“市場”模式,即“藍金領”人力資源綜合服務平臺,是重慶市購買的第三方就業服務。
“我們有別於其他招聘網站,就在於人社部門給我們提供了人力資源數據庫和企業用工數據庫。”這家平臺公司的副總經理朱寧介紹説,“基於這兩個庫的大數據,我們對個人用戶和企業用戶畫像,以實現智慧匹配和雙向推送。求職者的簡歷將被精準投放給適合的企業,一旦出現匹配的崗位,求職者也會立刻收到通知。”
半年前。陳思雨剛剛從學校畢業。一開始,她也是“海投大軍”的一員,簡歷投了不少,靠譜的面試都沒遇到一次。一次招聘會上,她嘗試在“藍金領”註冊,併發布了自己的求職意願。平臺自動匹配,半天后,就有3家對口企業發來面試邀請。
到目前為止,“藍金領”人力資源綜合服務平臺訪問量突破2000萬人次,提供就業創業培訓服務21.7萬人次,新錄入新成長勞動力信息20萬人,動態更新人力資源數據811.7萬人。
不止於此,重慶還通過大數據手段,升級了“公共”模式的服務能力,將本有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升級,線上線下聯動。
“包括重慶就業網、重慶大學生就業網,微信號‘重慶就業’‘重慶大學生就創中心’,大學生‘有位’APP等終端,都是我們提供線上服務的平臺。”重慶市就業局副局長石屹介紹説,“比如高校畢業生,他們線上登記以後,平臺能提供定制服務,涵蓋就業、創業、培訓等需求。一旦畢業生提出需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會在7個工作日內與其聯繫,提供針對性服務。”
“畢業以後,找工作不是很順利。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註冊,7天內就業部門就給我打電話,問我需要什麼樣的工作。”求職者馬飛説,因為自己還是希望去政府機關或者事業單位,所以找了一個公益崗位暫時就職,同時準備公務員考試。
在這些公共平臺上,目前已經有113.3萬人註冊或者關注, 31.7萬人次從平臺獲得了各項就業服務。
雙管齊下,互補互促。目前,重慶就業數據已經建成可視化實時監控平臺。
“通過構建多渠道、全方位的公共就業服務信息體系,整合利用全市就業大數據資源,我們實現了就業信息公開化、就業服務網絡化、就業數據可視化。”石屹説,“也就是説,勞資雙方的對接,會愈來愈精準和便利。”
按月採需求
訂單化培訓
“數據庫的建設並非朝夕之功。結合全民參保登記,我們花了兩年時間,分三步建立人力資源數據庫。”石屹介紹説,“從公安部門手上,我們獲取全市勞動年齡段內人員的基本信息。通過和衛生、民政社保、技能鑒定等部門進行數據交換和比對,補充完善人員的社保和技能水準等信息。最後,依託基層就業部門,開展實地調查,並將信息錄入系統。”
截至目前,重慶市2100萬勞動力信息已全部入庫。“基本實現勞動力資源底數清、情況明。”石屹介紹説,“通過組建重點企業人力資源服務聯盟,我們倡議全市電子、汽車、裝備等支柱産業重點企業作為成員加入。以線上登記、線下採集等方式,按月動態掌握300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的用人需求,建成精準化、廣覆蓋的企業用工數據庫。”
“有了這‘兩庫’,我們就能準確掌握重慶市內的人力資源信息以及企業用工需求,就業精準服務才不是一句空話。”石屹説。
前不久,重慶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要招聘一批地鐵線路工人和環控設備檢修人員。
“我們網站對他們的職位需求進行標準化分析,建立‘用人單位職位模型庫’。對求職人員進行全面分析,建立‘求職人員簡歷庫’。30秒內,在兩個庫之間完成匹配。”朱寧介紹説,“我們推薦了10個相匹配的求職人員。線下面試反饋,求職人員適合崗位需求,面試成功率超過一半。”
“之前,我們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重慶一些崗位存在結構性的短缺,相關企業一直在招聘,但確實沒用合適的技術工人。”朱寧説,將情況通報給重慶市就業局以後,相關部門立刻針對性開展了多期技工培訓。
“培訓還請我們公司的技術負責人去講課,也提一些我們的特殊需求。”一家服飾企業的負責人介紹説,“就像為我們訂單培訓工人一樣,及時高效高品質,補上了我們的用工缺口。”
通過大數據分析確定項目,也提高了就業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目前,重慶專項培訓企業緊缺工種,參加培訓人員的就業率超過了八成。目前,不少企業都找上門來,希望能加入這個聯盟,解決招工難。
盤活大數據
就業有保障
“找到工作了,還有人來主動更新自己的信息嗎?就業數據庫,是不是一個死庫?”對於就業大數據,經常有人提出疑問。
“就業信息是活水,而非死水,確實需要實時更新。”石屹介紹説,為了保障數據品質,就業大數據建設有專門的機制。一是嚴格按照相關指標規範進行建設維護。二是暢通數據共享渠道,為就業登記、培訓補貼、社保補助等工作提供依據和數據來源,也保證高校畢業生、城鄉低保人員、農村建卡貧困戶、退役士兵等重點群體信息真實準確。
“有效的老辦法,我們也在繼續使用。比如通過12333電話抽查等方式,定期核查靈活就業人員就失業狀態、政策享受等情況,並作為年度考核區縣就業數據真實性的重要依據。”石屹説。
從數據本身來看,2100萬勞動力信息中,適齡勞動人口1100萬,其中300萬人在外地務工。本地勞動人口800萬,與一年800萬條數據更新正好對應。
“這個數據就可以説明,我們的庫確實盤活了大數據,為求職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務。”石屹介紹説,近年來,重慶市就業率逐年提升,並一直保持在95%以上。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當前,重慶市就業總量壓力依然較大,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我們正在探索如何進一步用好大數據。”石屹介紹説,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基礎上,重慶市將進一步打造“5+1+N”的“重慶智慧就業”信息化服務平臺。通過這一平臺,將為求職者、企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供線上線下招聘求職、培訓創業及辦事等服務,為管理機構提供業務經辦與數據監控、檔案一體化、智慧分析預警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