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十九大以來,重慶市涪陵區水務局嚴格按照“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強化品質、有序建設”的工作方針,突出加快城鄉供水一體化、同質化等民生水利項目建設,健全完善中小微並舉的現代水利基礎設施網絡,把“綠色+”融入水務改革發展工作的各方面。通過“水利三年行動計劃”的推進實施,建成“四大體系”,即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防洪抗旱減災體系、水資源保護和江河健康保障體系、有利於水務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
一是大力夯實鄉村振興水利基礎,謀劃建成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以重點骨幹水源工程建設和引提調水工程建設為抓手,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升級改造,全面解決城鄉飲水安全問題;完成紅星中型水庫工程建設,開工建設雙江、黑塘2座中型水庫工程,新建楊家灣等14座小型水庫,解決工程性缺水難題;完成水磨灘、麻溪河等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加快實施以“五小工程”為帶動的節水灌溉示範項目建設,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0.9萬畝,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效率;完成城區6座水廠的新建與擴建工程,完成鄉鎮及農村41處人飲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完成衛東水庫引水工程、清水塘水庫調水工程、百勝水庫調水工程及三岔河、龍橋、黑塘水庫引水工程建設,初步形成區域聯調、豐枯相濟的水資源合理配置格局,提升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保障力度,城鄉後備水源應急保障能力,確保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水資源短缺地區供水與城鎮同網、同質。
二是聚焦防洪減災薄弱環節加大補短板力度,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在抓實做好防汛抗旱減災救災同時,著力推進防洪保安能力提檔升級,完成藺市等4處大江大河堤防護岸工程及小溪河等4條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工程建設,建成江河堤防14.6千米,生態治理河道29.7千米;完成城區5大組團及4個街道、18個鄉鎮場鎮規劃區約135公里澇區治理,完成48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整治;城市和鄉鎮政府所在地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山洪災害防治能力得到顯著增強,防汛搶險及應急抗旱能力進一步提高,防汛抗旱指揮體系趨於完善;初步建立覆蓋全區水文巡測及監測體系,水文洪旱預測預報水準顯著提升。
三是著眼打造“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山青水秀美麗涪陵、幸福涪陵,基本建成水資源保護和江河健康保障體系。區水務局將嚴格按照“構築綠色屏障、發展綠色産業、建設綠色家園”三篇大文章的要求,深入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完成國家水保及農發水保水土流失125平方公里治理,建立健全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基本實現防治重點區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加快江北、白濤、龍橋、清溪等4地6座污水處理廠建設,新增日處理污水能力13萬噸,擴建江東橫樑子污水處理工程、李渡大耍壩污水處理工程等2座污水處理廠,使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22萬噸;完成桃子溝水庫、紅星水庫、長江段、烏江段及農村飲用水水資源涵養與水生態修復工程,規劃水源涵養林3114.33公頃,水源地生態修復面積892.23公頃,建設生態浮床1.96公頃,建設人工濕地、生態塘、小型污水處理設施225個,建設24處鄉鎮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工程,進一步強化落實全區16個重點飲用水水源地安全防護措施,確保全區19處重要江河水功能區和47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達標率明顯提高。
四是以建立健全完善治水管水制度體系為抓手,基本建成有利於推動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建立健全權威、高效、統籌城鄉水利發展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嚴格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水利投入穩定增長長效機制初步形成,有利於節水和合理配置水資源的水價機制逐步形成,水利工程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通過加速信息技術與水利業務深度融合,促進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實現“智慧水利”;水法規體系不斷完善,水行政執法能力顯著增強,水行政審批制度更加完善,水利公共服務能力和社會約束管理能力顯著增強。(供稿 涪陵區水務局 彭柯諫 編輯 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