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鄉村旅遊如何振興梁平滑石村
2018-03-26 10:44:40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高爽

【社會民生】看鄉村旅遊如何振興梁平滑石村

近年來,梁平滑石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讓村民吃上“旅遊飯”,村民收入大幅增加。圖為滑石寨景區一角。記者 齊嵐森 攝

  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沒創業,也沒外出務工,每個月卻能拿到近兩萬元的薪水,你信不信?

  梁平滑石村的譚德林一家,就做到了。持續升溫的鄉村旅遊,讓位於該村的滑石寨景區客流量不斷攀升,各種旅遊收入大幅增長。譚德林和妻子負責打理的景區礦泉水廠,每月發給他們8000多元的工資和獎金,兒子在景區給遊客照相,旺季月收入上萬元。

  村民通過四種方式吃上“旅遊飯”

  各式各樣的小樓,合圍著一片春意盎然的綠地,穿流而過的小溪,兩岸草木茂盛——這裡是滑石村的村民聚居點。用豐厚的收入,譚德林在這裡修建了一棟300多平方米的小洋房,還買了轎車,每天早晚按時上下班,與城裏人的生活沒有多大差別。

  與譚德林家的生活相似,聚居點的70多戶村民,通過四種方式吃上了“旅遊飯”——

  首先是在景區當服務員拿工資。滑石寨景區目前有近200名員工,大部分來自滑石村。旺季時,還要到臨近村去招人。滑石寨景區創始人周學峰介紹,景區開張7年來,他們共支付了840萬元勞務費。其次是在景區周邊開辦農家樂,生意最好的農家樂年純收入在30萬元以上。三是在景區賣農副産品。“以前我們把地瓜運到鎮上賣,每斤5毛錢,現在景區現場賣,價格漲了10倍。”村民估計,幾年來周邊村民這筆收入累計在500萬元以上。四是土地流轉收入。譚德林透露,他家流轉給景區的約10畝田地和林地,每年能帶來3800元固定收入。景區近年來支付給村民的土地流轉費,已經超過480萬元。

  煤老闆修復生態償還“環境債”

  眼下的光景,對譚德林來説,在幾年前簡直不敢想像。

  滑石村位於高梁山山麓,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産出低不説,村裏一座連續開採了幾十年的小煤礦,還堆積了數以萬噸計的煤矸石。暴雨季節,洪水沖刷煤矸石後順著村裏的小溪流進田地裏,退水後就留下一層煤污,讓村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周學峰曾是這座煤礦的大股東,每年開採6萬噸煤炭,年純收入好幾百萬元。不過,“每賺一分錢,都感覺背上又多了一分環境債。”他説,為了補償村民,煤礦總是優先錄用當地人當礦工。

  2002年,譚德林也當上了礦工,每月能拿到上千元,是當時磚匠木匠工資的幾倍,“但自己從來都沒有高興過。”他説,每天早上下井幹活時心裏總不踏實:萬一齣事回不來了怎麼辦?

  幾年後,國家對小煤礦實行關停並轉,周學峰的煤礦雖不在列,但他還是主動選擇了關停。揣著上千萬元,他準備另謀生意。在考察了10多個項目後,他決定回到“原點”,先修復生態,再做鄉村旅遊項目。“我可以一走了之,但留下的污染怎麼辦,礦工怎麼辦?”他認為,做鄉村旅遊改善農村環境,能了卻自己“還債”的心願,同時這又是一條讓礦工實現當地就業的新途徑。

  從幾公里外用卡車拖來泥土,覆蓋在此前堆積如山的煤矸石上,再種上樹木,每畝地的生態修復成本在8萬元以上;修建6個污水處理池,讓污水過濾6次,再進行生物發酵,最後通過幾公里長的管道輸送到附近鄉鎮的污水管網……周學峰把此前賺的錢陸續投入到鄉村旅遊項目,青山綠水間的農家樂已見雛形。

  從“高大上”走向“土得掉渣”

  周學峰雄心勃勃重召“舊部”,譚德林等80多名礦工及家屬回來了。他又從梁平城區請來酒店管理團隊,高規格經營,服務員都要求講普通話,但遊客卻並不買賬,幾個月下來入不敷出,農家樂面臨倒閉。

  在仔細研究了鄉村旅遊的特色和優勢後,周學峰嘗試著放棄“高大上”,改走“土得掉渣”路線。礦工們被發動起來,從自己家裏帶來土雞土鴨,從山上採回蕨菜,從田埂上挖回魚腥草,用紅糖和膨化米粒製成米花糖……沒想到,端上餐桌後,這些“土貨”總被遊客們一掃而空,農家樂的生意也逐漸火起來。

  具有本地特色的東西最容易受到青睞,認清這一點後,周學峰開始重新定義自己的鄉村旅遊項目。

  農家樂對面一座光禿禿的小山包,是渝東有名的古戰場遺址——滑石寨。2016年,這裡修復了古棧道和塔樓,開展了梁平抬兒調、癩子鑼鼓等6項文化遺産展演項目,此後持續火爆,最高峰時每天接待兩萬多名遊客。利用滑石寨天然的知名度,周學峰將既有的旅遊資産重新整理並設置參觀路線,增添了花海、森林小徑、高空速滑等新項目,此前的農家樂成了專賣土貨的接待中心。這樣一來,遊客耍兩天住一晚,仍然覺得處處新鮮。如今,滑石寨景區年旅遊綜合收入接近3000萬元,利潤在千萬元以上。

  重慶日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市多個廢棄小煤礦試圖轉型做鄉村旅遊,但成功者寥寥。周學峰認為,成功的關鍵不在於經營策略,而在於老闆的“人心”,“掙錢不應該是做企業的目的,事情做成功了錢自然就到了。事情要成功,人是關鍵,充分尊重所有相關利益者,將心比心,利益面前要先舍才能後得。”(記者 張永才 吳剛)